除了传统的儿童心理学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新思想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尝试用习性学的观点研究儿童的发展。很多人都知道,当母鸡开始孵蛋以后,即使窝内放的是乒乓球,甚至是空窝,它也要孵到21天为止。这就是动物的一种固定行为模式。根据习性学家的观察,动物由于遗传的作用,常常表现出一系列的固定行为模式。固定行为模式一经发动,动物就会顽固地完成全套自动化的动作。固定动作模式中最著名的是洛伦兹(K.Lorenz)发现的刚生下来的小鸭子追随运动物体的依恋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印刻”。
印刻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是发展心理学中敏感期或关键期的提出,而发展关键期是发展阶段论的典型观点。洛伦兹把发生印刻现象的这一特殊生理发展期称为“发展关键期”。自洛伦兹因为对印刻现象的研究和提出“关键期”理论而荣获诺贝尔奖后,人们将研究的重点投入到关于人类各种行为(包括身心发展、知识掌握、动作技能等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中。关键期这一概念强调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环境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明显。下面我们先介绍洛伦兹经典的印刻实验,再来讨论随之而来的发展关键期问题。
实验介绍
一、实验目的
研究动物行为的印刻现象及其发生的条件。
二、实验过程
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伦兹曾发现,小鸭子对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刺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刺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以后这个刺激或和这个刺激类似的对象或刺激再出现,就会引起对它的偏好或追随。但是,如果小鸭子在孵出蛋壳后时间较久才接触到外界的活动对象,它们就不会出现上述的偏好或追随行为。这一现象被洛伦兹等称为“印刻”。洛伦兹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是先看到母鸭子,而是首先看到洛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洛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洛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
洛伦兹在对小鸭子这种行为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在刚出生的20个小时内,小鸭子会本能地追随首先映入它眼帘的活动物体,并误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母亲”。如果小鸭子第一眼见到的是鸭妈妈,它就跟鸭妈妈走;如果是一个人、一只猫或一个活动的玩具,它也会自动跟随。所以当小鸭子见到洛伦兹时,就跟随洛伦兹走,并把他当成“母亲”。洛伦兹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发现,如果在这20小时内小鸭子接触不到活动物体,过了一两天后,无论是洛伦兹还是鸭妈妈,再怎么努力与小鸭子接触,小鸭子都不会跟随,也就是说,小鸭子刚出生时的认母能力丧失了。
三、实验结论
洛伦兹在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中发现了“印刻”现象。洛伦兹解释说,小鸭子把出生后最先看见或听见的事物印入它的感觉中,从而对该事物产生本能的追随反应。他把这种无需强化、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印刻是动物一种天生的、本能的、迅速的学习方式,发生在动物生命早期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能使动物形成最初的依恋和合群关系。
实验应用
洛伦兹总结了产生印刻现象的条件有两个:其一是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殊时期,即关键期;其二是客观刺激的出现。他认为在关键期中环境刺激的影响是不可逆的。洛伦兹的研究引起了心理学界和神经科学界对发展关键期的广泛注意。
有的研究发现人类胚胎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关键期是怀孕后6周以内,即主要器官发育时期。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2岁到3岁;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4岁到5岁。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发展的关键期研究非常复杂。
神经生物学中对猫科动物视觉认知关键期的研究是较为深入的,他们研究了关键期内视觉经验是如何影响猫脑中视觉区的神经连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修伯尔(David Hubel)和威瑟尔(Torsten N.Wiesel)在1965年对小猫的视觉研究中发现:在小猫出生后的3个月里,将单侧或双侧眼睑缝合一段时间会致盲,并导致严重的大脑皮层先天连接的退化。但是成年猫遭受视觉剥夺相同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却对大脑的视觉系统没有这种影响,而且眼睛重新睁开后,仍然能够运用自如。
这些研究证实了动物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关键期。但通过大量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对洛伦兹有关关键期的两个核心特征提出了质疑:即动物对于某种类型经验的易感性限定于发展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关键期的影响是永远的、不可逆的。
1972年,肖尔(K.L.Chow)和斯图尔特(D.L.Stewart)在《实验神经学》上发表的文章《猫长期视觉剥夺后结构与功能影响的恢复》,可以驳斥视觉关键期的研究。该文章报告了视觉被剥夺的猫的视力恢复实验。肖尔和斯图尔特剥夺小猫一只眼睛的视觉刺激一段时间后,打开这只眼睛,再将另一只眼睛缝上,这种状况持续一年。其间,他们不仅让猫在实验室环境中走动,而且还对猫进行训练,强迫猫运用那只被剥夺过视觉刺激的眼睛。被迫运用失明眼睛的猫在一年后视觉有所恢复。他们发现,最初被剥夺视觉刺激的眼睛的视觉皮层中,大约15%的细胞对刺激有反应,开始为睁开的而后来被剥夺视觉刺激的眼睛大约65%的细胞对刺激有反应,而10%的细胞对两只眼睛的视觉刺激都有反应。虽然这数据与正常的数据相比仍然有差距,但是它修正了修伯尔和威瑟尔的观点。而且在训练后,小猫恢复了被剥夺眼睛的许多功能,而这些功能的恢复现象发生于修伯尔和威瑟尔所描述的关键期以后。
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关键期不是短暂的、严格限定的,而是在关键期,经验的影响程度达到顶峰,然后逐渐降低。研究也表明,关键期也不是永久的或者不可改变的。发展研究表明,印刻现象、视觉系统的关键期都是可以改变的。许多科学家倾向于采用“敏感期”来代替洛伦兹严格的“关键期”定义。敏感期指更长的、非限定性的阶段,在该阶段,某种类型的经验对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以被后续经验所修正或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