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三部分 儿童感知觉与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深度知觉——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

<<上一页

竖立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高逾500米的世界最高的电视塔是游客必去之处。此塔最独特之处是在其350米高层所建的玻璃地面。面对这块呈扇形的玻璃地面,几乎每个尝试踏越的游客都战战兢兢的,如再俯视玻璃下面350米以下的地面景物,更为惊心动魄。这种恐惧,正是深度知觉造成的。

所谓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它能够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深度知觉能力欠缺,将很难生活自理。对于婴儿,当他们可以爬行以后,很多父母就开始为他会不会从某个地方摔下去受伤而担忧,深度知觉可以使婴儿避免从床上、台阶上摔下来,减少意外伤害。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婴儿所具有的深度知觉是天生存在的机制还是通过后天的经验发展的这一问题存在争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E.L.Gibson & R.D.Walk)于20世纪60年代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此争议问题的实验——“视觉悬崖”实验,这个实验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实验介绍

一、实验目的

了解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状况并检测婴儿的深度知觉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二、实验过程

实验装置的设计如下:一张特制的1.2米高的桌子,边缘有护栏,桌子表层的一半是结实的桌面,另一半则没有桌面,是空的。用红白格相间的棋盘布从结实的桌面上铺到空桌面下方的地板上。然后在整个桌面上覆盖一层透明厚玻璃。在玻璃面上中间放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这样,在中间板的两侧就形成了“浅滩”和“深渊”,中间板和玻璃平台的高度相差不多。从中间板上看,有结实桌面的一侧看起来似乎像个“浅滩”,而另一侧则是“悬崖”。

此实验的被试由36名年龄在6—14个月的婴儿和他们的母亲组成。做实验时,把每个婴儿轮流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浅滩”一侧唤引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深渊”一侧唤引自己的孩子。

在实验过程中,36名被试婴儿中有27名在母亲的招引下愿意从中间板爬过“浅滩”到母亲身边,只有3名“冒险”婴儿极为犹豫地爬过“悬崖”,其余几名婴儿不愿离开中间板。当母亲在“悬崖”一侧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的反应是拒绝爬过悬崖,他们不愿朝母亲的方向爬而是朝相反的方向爬,他们试图逃避或试图另寻通往母亲的路径,还有一些婴儿因为不能到母亲身边而哭起来。(如下图)

图1 视崖实验情景(婴儿不愿爬过“悬崖”) 图2 视崖实验情景(婴儿爬过“浅滩”)

三、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婴儿能感知到视觉悬崖的存在,很早就具有了深度知觉能力,并且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随着年龄递增不断发展。

实验应用

吉布森和沃克对深度知觉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给出一个精确的数据:9个月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但是实验的被试是6—14个月的婴儿(更小的婴儿因为不能够自主运动,所以无法进行实验),因而不能判定深度知觉是先天具有的,有可能是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的活动中,通过不断尝试和错误(摔跤)学会的。于是吉布森和沃克又用动物幼崽做被试,以此作为视崖实验的参照,因为大部分的动物幼崽比婴儿能更早进行自主运动。对动物幼崽的实验结果如下。

(1)对小鸡、小山羊的测试。小鸡出壳后马上能自己觅食,小山羊出生后很快就能站立、行走。测试结果是它们一次也不会走向“悬崖”。

(2)对小老鼠的测试。结果“浅滩”和“悬崖”对它们并无区别,它们走向两侧的几率相同。因为老鼠靠嗅觉而不是靠视觉寻找食物。

(3)对小海龟的测试。76%的小海龟爬到浅的一方,24%的小海龟爬到深的一方。实验者解释:不小的一部分小海龟爬过“悬崖”,可能是因为海龟的深度知觉能力较差,也可能是因为它们生活在水里,它们不会害怕“摔跤”。

视崖实验情景(小山羊恐惧地面对“悬崖”)

经过以上几个实验,吉布森和沃克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测试结果和进化论是一致的,很多动物,如果要生存,就需要在能独自活动之前具备深度知觉能力,否则会有很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所以,很多动物特别是形成自主运动较快的动物所具有的深度知觉能力是天生的。

以上研究证明,一些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是天生的,但对于自主运动形成较缓慢的人类来说,后天的经验也会影响深度知觉的发展。婴幼儿的教育者应该促使婴幼儿深度知觉能力的发展,让婴幼儿尽早学会自我保护。

1.帮助婴幼儿活动、爬行。

当婴儿会爬行后,那些“未探索”之地对于他们极富诱惑力,然而有些父母怕孩子磕着碰着不敢让孩子爬,也有些父母担心孩子乱爬会不卫生,尽管这都是父母对孩子疼爱的表现,但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利于孩子感知觉的发展,会影响他们知觉经验的积累。正确的做法是,在大人的照看下让孩子爬行,并帮助他们转身、攀爬,协调他们的手足伸缩能力,多鼓励孩子活动。

2.锻炼孩子自己走路。

有些儿童喜欢让大人抱着,自己不愿走路,大人也考虑孩子还小,怕孩子累着,就为孩子“代步”,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懒惰。走路对儿童来说是很好的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长见识。

3.让孩子做有益于健康的游戏。

孩子天生就是喜欢玩耍的,家长不应该过于限制孩子做游戏,能把握度就好。为促进感知觉的发展应该让孩子做一些运动游戏,比如骑自行车、滑滑梯、荡秋千等。在游戏和玩耍的过程中,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胆量变大了,见识增长了,自理能力也增强了。

总之,要促进孩子的深度知觉能力的发展,除了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外,还要让他们多接触外界事物,多积累感知觉方面的经验。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