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在安静觉醒状态,不但会注视你的脸,还具有模仿你脸部表情的奇妙能力。当你和婴儿对视时,你慢慢地伸出舌头,如果婴儿仍注视着你,他常会学你的样子,将舌头伸到口边甚至口外。婴儿还会模仿其他脸部动作和表情,如张口、哭、悲哀、生气等。
模仿脸部运动能力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认知成就,它要求将单纯的视觉输入,精确地转化为产生一个自己看不到的相似的视觉表现所必需的运动指令,是一种跨通道知觉。人们并没有意料到婴儿会有如此强大的认知能力,根据皮亚杰开展的研究,这种模仿能力应该出现在第一年末,是在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经验后才出现的。但是,梅尔佐夫和摩尔(Meltzoff & Moore)从一系列研究中得到证据,认为新生儿同样具有这种模仿能力,具有一种非常高水平的通道协调能力。对于新生儿这种神奇的模仿能力的看法,引起了一场研究和争论的风暴。那么应该如何检验新生儿的模仿能力呢?梅尔佐夫和摩尔在研究婴儿模仿能力方面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实验介绍
一、实验目的
检验新生儿是否具有模仿能力。
二、实验过程
1977年,梅尔佐夫和摩尔对新生儿的模仿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是在一个暗室里进行的。用一聚光灯照亮实验者的脸,使其成为婴儿突出的知觉对象。让婴儿半躺在一把婴儿椅上,使其面孔与实验者相距10英寸左右。以20秒为时间单元,在第一个20秒内实验者慢慢地张开和闭上嘴巴4次,然后显露出一个不动的脸部表情持续20秒;而后在大约20秒内慢慢地伸出和缩回舌头4次,然后再次显露不动的脸部表情持续20秒等。张嘴、不动的脸部、伸出舌头等总共经过12次这种变换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用红外线感光摄像机的特写镜头摄下婴儿的脸部,然后,由一位不知道在各个阶段对婴儿呈现了什么姿势的观测者,对录像带中婴儿嘴巴的张开和舌头的伸出情况加以评分。
三、实验结论
梅尔佐夫和摩尔发现,婴儿对实验者张大嘴巴这一姿势的反应,更经常地表现为张大嘴巴;对实验者伸出舌头的反应则更多的也是伸出舌头。下图呈现了一些成人的榜样和与之相对应的婴儿反应的样例。研究者将这些结果视为新生儿选择性模仿两个不同脸部活动的证据。
婴儿表情模仿
实验应用
对于梅尔佐夫和摩尔的主张,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是关于可重复性。不是所有探索新生儿模仿的研究者都能发现这一结果。安尼斯菲尔德(Anisfeld)的相关研究表明:在不同研究中,婴儿与成人匹配的姿势能够得到一致性结果的只有伸出舌头这一姿势;有关其他姿势的研究资料都非常有限,甚至有些互相矛盾,不足以得出结论。第二是关于结果的解释。问题的关键在于婴儿与成人的姿势相匹配是否真实反映了真正的模仿?这种匹配是否因为可能具有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有些研究者认为,婴儿的行为不是模仿。虽然遭到了一些质疑,梅尔佐夫和摩尔仍然确信他们结论的正确性。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婴幼儿所具有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我们过去的认识。
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属于新生儿的交往能力。在觉醒状态,和新生儿眼对眼地互相注视,是相互交往的开始。当妈妈抱起新生儿面对面注视时,妈妈会不由自主地说:“宝宝看看妈妈,宝宝认识妈妈吗?”这时婴儿可能凝视着妈妈,似带微笑,有时会学着妈妈的样张开小嘴。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就有了交往的能力,父母要多和婴儿进行交往。
常常有人认为,婴儿哭时不要抱起来,而要多让他自己躺在床上,以免小孩养成经常要人抱着的坏习惯。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对新生儿的哭表现得这么冷漠,孩子就会不愿经常和你交流信息,还会变得面无表情,对外界的事情无动于衷,这不利于智力发育。正确的方法是在婴儿觉醒时,积极和婴儿交往,使婴儿在和成人交往中辨别不同的人声、语音,辨认不同人脸、不同表情,保持愉快的情绪;在婴儿哭时,要努力理解其中的原因,对婴儿的需求给予满足。培养婴儿的交往能力和模仿能力要做到以下两点:
(1)亲子交流时面部表情要丰富。在孩子觉醒时,和他眼对眼地互相注视,不管孩子能否听懂,父母都要多和孩子说话,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模仿机会,促进其模仿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2)多开展互动的模仿活动。父母在和宝宝说话时要改变通常的讲话节奏,要放慢语速,句子之间要有较长时间的停歇,甚至像唱歌一样和孩子说话,不断重复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以方便孩子清楚地观察与模仿。在与孩子交流时,父母还可以有意模仿孩子的行为。父母与孩子之间这种互相呼应的交流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孩子模仿的积极性,吸引孩子更加密切地注视父母,并对父母的对话与行为产生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