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庇时总督离开后两个星期,新的领事抵达厦门。对年轻的翻译官来说,这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新任领事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年轻人。阿礼国先生曾经是一名军医,和爱文爵士一起在西班牙战争中服役。他胸部被刺伤,从此留下了光荣的印记。除此之外,他身上还有很多地方留下了战斗的伤疤。最后,因为手部的伤痛,他不得不退出战场。阿礼国先生是一个勇敢、正直、高尚的人,这是他被挑选来中国的首要条件。他行为举止得体,擅长沟通交流,加上为国奉献的坚定志向,当之无愧地成了接受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巴夏礼是一个对未来充满了雄心壮志的男孩,对他来说,为具有如此优秀品格的上司工作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巴夏礼简直太幸运了,遇上了一个又一个好老师。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巴夏礼至今为止的人生:失去父母之后在姐姐家里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后来师从马儒翰,在第一次中英战争期间受到他的教导,同时还与军政界的达官显贵建立起了联系;马儒翰最得意的门生也成了璞鼎查最喜欢的学生,他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这个年轻人。
现在,在他们持续不断的影响下,这个年轻人已经不再是行事冲动鲁莽的毛头小伙了。他16岁了,在这样的年龄,中国就像一个妖媚的魔女引诱着他,他挣扎着不被卷入堕落的漩涡。巴夏礼在一个远离家乡的陌生港口独立生活,不再受到来自家庭的约束。在那里,公众的监督和社会的规则观念如此淡薄,而他自己又涉世未深,对他的成长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关键时刻。恰在此时,阿礼国先生出现在他的生命中,开始对年轻翻译官的人生施加重要的影响。接下来的5年中,两个人一起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的交往是互惠互利的。在阿礼国夫妇精心布置的家里,在他们所营造的充满知识气息的氛围里,在他们的鼓励和关心下,巴夏礼享受着自由的空气和健康的呼吸。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引导他参加各种活动,关心他的身体状况,总而言之,他们用最真挚和最热切的情感呵护着巴夏礼,让他觉得如同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
巴夏礼所受的熏陶、培养,他个人本身良好的人格,均有助于他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是由品格高尚的妇女养育的,所以他单纯得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坏女人的存在,他的生活绝不会沾染丑闻。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于恶的事物不甚敏感。他从来不会在女性面前有失风度。多年之后,巴夏礼写道:“我一直以为女性是神圣的,她们能比男性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男性远离诱惑。被告知某位女士有不良行为,真是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如果她们的所作所为污染视听、摧毁男性的话,那么她们就完全丧失了作为女人应有的尊严。女人最糟糕的行为莫过于用下贱的方式让男人背叛自己的清白。”当然,这不是一个16岁的男孩所写的,而是掺入了他日后的想法,然而如此是非分明的观点的确贯穿了这个孩子的一生。30岁的男人和16岁的男孩那么相似。他一直没有失去梦想,对他而言理想是真实存在的,他一直有着侠士般的风度。
巴夏礼纯粹的性格中有十分吸引女性的魅力。她们的直觉告诉她们,他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
在成长过程中的敏感阶段,巴夏礼能够拥有像阿礼国领事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般聪慧的朋友,是极大的幸运。能遇上这样的上司也是件好事。领事是个严于律己的人,很爱干净,他的翻译官也很快察觉到了这一点。巴夏礼在各种工作中锻炼自己,经过5年的磨炼,纪律和训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当多年后回想领事对翻译官的影响力时,这一点不能忘却:翻译官也为领事的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阿礼国爵士在执行领事工作时的坚毅和坚定造就了他的完美声誉,他后来之所以能够提升为北京和江户译者注:现在的日本东京。的公使,就归因于他在中国的条约港口所树立的坚实基础。而这些基础中也有他出色的翻译官的一份功劳。也许这不值得小题大做,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如果没有巴夏礼极富技巧的语言协助,他不可能在与思想顽固、头脑僵化的中国人的沟通中占上风。很难说两人之中谁为中国事务的成功作出了更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巴夏礼的努力的确使一切都变得更顺利、更稳定了。当阿礼国和巴夏礼之间的了解日益深入之后,领事更愿意听一听他的翻译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了。巴夏礼对中国人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国民性的细致考察常常让领事先生颇感惊讶,虽然这个年轻人的长相还是那么稚嫩,但是他的思考和判断力却如此出类拔萃。
阿礼国先生于1844年11月2日到达厦门。巴夏礼在日记中描述了对他的初次印象:“他又高又瘦,穿着靴子的他身高大约有6英尺……言行举止都十分绅士。”阿礼国爵士对男孩的第一印象也非常好,并且相信他将在领事馆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曾经用简短的话语为巴夏礼写了一个简介: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十分深刻。一个充满活力的16岁的男孩,眼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长相比他的实际年龄看上去还要小。“蓝色的眼睛,健康的肤色,金黄的头发,反应非常敏捷”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一名年轻的翻译官,应付领事馆内繁忙的事务以及和人打交道的疲惫感也常常挂在脸上。他的理解能力很强,这一点对他的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他也具有胜任翻译工作的能力。以上所述都是他的性格特征。阿礼国的记录。
很快巴夏礼就开始发挥出自己在翻译方面的才干。在领事到达后的几天,他就担当起与地方当局沟通的工作。因为阿礼国先生完全不会中文,所以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巴夏礼在场。当然阿礼国先生也倍感欣慰,年轻的翻译官可以用非常流利的中文把他要表达的意思转述给对方。
〓〓如果没有他的帮助,领事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有了这个好助手,我如释重负。虽然我对我的经历很有自信,但是在充满活力、表现优秀的年轻人面前,50年来我第一次感到我正在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而那个年轻人的好学和独立精神能够战胜任何困难。他也非常具有合作精神,一直和团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所做的一切也是以团体利益为重的。阿礼国的记录。
新来的领事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重新找回失落的尊严,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11月6日
〓〓阿礼国先生的着装是十分干净利落的风格。制服,三角帽,配着金色纽扣的银边蓝色外套,还有镶着银色宽边的蓝色裤子。他有不少于6顶的西班牙爵士帽,而这些都是他在西班牙被授予的。通常来说,我们总是要花很长时间等待清廷官员的到来,而阿礼国先生会派人直接去询问他们是否今天准备来。这样的方式果然很奏效,他们会很快就出现在我们面前。除了提督因为去巡视海盗的情况没能出席之外,其他的官员都到齐了。我们给他们很好的礼遇,用香槟来招待天朝的朋友们。阿礼国先生很快就将会谈的议程带入正题,可是那些官员还是和往常一样表示他们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阿礼国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是,他们立刻为我们建造像样的住宅,然后我们可以以租赁的方式租用它们。但是看来这方面的资金不足,他们只愿意将钱投资在对外贸易上。我们政府的政策似乎太弱了,他们为何不能立即为我们盖一幢房子作为领事馆呢?这一问题最终还是解决了,请参见后文。
11月8日我们的人回访清廷官员。他们也为我们的人准备了极其丰盛的午餐,大家吃得很开心。他们还准备了杏仁茶。第二天,清廷官员来看望阿礼国先生,表达他们的问候。
必需的前奏工作结束之后,领事馆开始进入日常的工作状态。工作不是特别忙碌,据日记所记载,“贸易总是很无趣的”。11月14日,“港口里只有两艘船,是从马尼拉来的,船上装着米和腌制的酱菜,另一艘则是从孟买来的,装载着棉花。有不少从澳门来的三桅帆船。一路上受到中国人的惊吓”。厦门很少出现在新闻报道里,有些不起眼。猛烈的东北季候风让外面来的船难以向它靠近,因此,通常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什么新奇的事情发生。领事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频繁发生的数量巨大的抢劫盗窃案、烧毁问题银锭和绑架监禁欧洲人雇用的中国仆人等事情上。有一次,一个官员来看望阿礼国先生,而他的仆人偷了先生的一本书,发生这样的事情责任倒不在那位官员身上,“夷人”想要在中国立足就必须雇用中国雇员或者买办。中国人总是愿意为好薪水工作。现在是时候采取措施来杜绝类似的情况了。
有时候他们会对在厦门的工作丧失兴趣,因为岗位是临时的。自从阿礼国先生被派去福州,他就一直等待着和李太郭对调工作,直到李太郭得到了能安置其家人的住所,阿礼国才如愿以偿来到厦门。这样的事情在一开始就被理解,巴夏礼在给他姐姐雒维林夫人的一封信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1844年11月4日,阿礼国夫妇抵达厦门。
〓〓他(阿礼国)一开始是被派去福州的,但是我相信在他和李太郭先生之间会发生一些变化的。如果阿礼国先生留在这里,我就可以发挥所长,因为李太郭先生的中文已经很好,不需要翻译。福州肯定是非常平庸的,虽然那里的生活对健康有益,周边的城市景色也很美,但是对我来说,无趣的生活是最不堪忍受的。如果明年夏天我们还不能在条件好一点的房子安顿下来,我想我在6月底之前会生病的。那么接下来的3个月我将在可怕的天气和疾病的煎熬下度过了。说来说去,我们的状况可能越来越糟糕,但是我们中谁也不会因此而退缩。
在福州等待改善领事馆驻地的协商结果的时候,巴夏礼为一些小事忙碌着。领事让他翻译自开港以来和中国官员的所有通信。这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对翻译官来说也是极好的训练,尽管巴夏礼是在补上他的前任们没有做的工作。他尽可能地跟上自己制订的工作计划,不过他也感觉到自己的中文水平有限,抱怨着应该多读些中文书籍,能有中文老师来辅导他,等等。领事馆的各种工作实际上对巴夏礼的要求很高,他需要达到精通中文的水平。除了负责自己办公室的翻译事务,他还要为清廷官员做翻译,因为他是那里唯一的“中国通”。在阿礼国夫人的鼓励下,他找到了新的学习动力。夫人答应帮助他温习法文和德文,他购买了语法书和字典。巴夏礼写道:“她非常具有文学天赋,她写的诗结构优美,寓意深刻,思路敏捷。”在一整天的工作之后,他们会一起出去骑马,回来的时候小伙子经常被邀请去喝茶。这些是他最欢乐的时光,因为他爱骑马,也喜欢和知识分子圈子里的人交往。他对体育一窍不通,也不玩游戏,他的生活总是那样充实,因此根本不需要任何打发时间的工具。他和周遭的人相处得很好,在日记里他表达了一种满足感。他是这样描述阿礼国先生的:“我越来越喜欢他了。”当工作允许他们去位于入河口的克苏岛上的宝塔游玩时,领事和他的妻子在一大群熟人间谈笑风生,这一点令巴夏礼尤为羡慕。在这里他没有什么可以参加的社团组织,讲英语的人分散在各地,离他所在的位置都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一个月以后,巴夏礼就和马达拉斯第四步兵团的人混熟了,在军官们的邀请下,他开始和他们交往。那些人都很和蔼,从他们的会话中,巴夏礼觉得自己的学习可以有所提高。他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受到的熏陶和启迪并没有在他的日记中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和他们在一起时的伙食状况大有改观,而且两个星期的费用加在一起也只有6元。可见他们是多么节俭。
时光就在一成不变的日常工作中悄悄流逝了。12月的时候,巴夏礼是领事馆里唯一一个没有生病的下属。也因为这样,他必须一个人承担起更多的工作,从而获取处理官方工作的大量有用的经验。圣诞节的来临让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变得强烈起来,在平安夜,巴夏礼感叹道:“谁不想在自己的家乡听颂歌呢?”圣诞节的当天他和领事一起共进晚餐。“天气极具圣诞节氛围,雪让一切变得更完美了。外面刮着大风,房间里的火炉为我们带来温暖。我盼望着能听到大家用再平常不过的英语说一声‘圣诞快乐,新年快乐!’”最终他们互相交换了祝福,在中国完成了一个西方节日的基本内容。
除夕晚上,巴夏礼回顾了前一年的生活,对自己所浪费的时间、错过的机会深感愧疚。男孩为来年制订了新的计划,读来非常有趣。一些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比如关于增强信仰和奉献精神的;一些则与工作有关,是对具体事物的详细要求。日后他也都实践和遵守了自己所制定的规范:
〓〓每天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约有5小时,我希望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重点抓中文,当然也兼顾英语和其他学科。特别是在心智还没有完全安顿下来的时候,无所事事是非常罪恶的事情。
我的收入并不高,所以不能胡乱花钱,为了将来的需要,我应该把它们存起来。而且我也应该时刻记住,行善是一生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充分锻炼身体,保证8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严格遵守节食制度,不暴饮暴食,尽量远离酒精的诱惑,这样做对身体健康有益,也对意志的磨炼有益。
为了避免遭到中伤和诽谤,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贯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
规则虽然简单,但我希望我的行为都在它们的指导下进行。如果我对这些守则有所偏离的话,就是我自我反省和提高的时候。骄傲和虚荣是最大的敌人,但是无论做什么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新年(1845年)的第一天,我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人生的第16个新年。时间的飞逝给我启示,确实如此,16年的光阴恍如昨日,眨眼间就溜走了。我将更加懂得珍惜和体味生命的价值。不要再浪费一分一秒了,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指望着能弥补已经流逝的机会,重回旧日。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引用的是巴夏礼的个人日记,完全是写给他自己看的,没有其他的目的。巴夏礼很少谈论这些事情,他也最不像抱着故意让别人来看的意图写日记的人。日记所呈现的个人化的思考是男孩最真实的心灵写照,充满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和要求。而且他也确实监督自己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了。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从来没有人听到他在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诽谤他人是巴夏礼最深恶痛绝的。即使找不到什么可以赞美别人的话,他也决不中伤别人。
1845年春天,厦门领事馆的工作变得重要起来。3月份,中国政府支付了第五批赔款,英国的卫戍部队撤离了鼓浪屿。这也将影响到领事馆的转移问题,领事馆必须在部队的保护之下,所以部队的移动必然造成领事馆的移动。要在城市里为领事馆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地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人不愿意配合,还处处为难,从中作梗,和在福州时的状况一样。得益于德庇时先生的帮助,李太郭终于克服重重障碍,在福州找到了合适的领事馆驻地。那么在厦门也能取得相同的胜利吗?1月份的时候,情况变得紧急起来:
〓〓我们收到了道台的信,信中披露了刘韵珂和耆英往来信函中关于放弃鼓浪屿的部分内容,前者建议我们在新的住所建好之前先自己租房子,而不要将领事馆驻地的问题和放弃鼓浪屿的问题挂钩(因为阿礼国曾经暗示,如果中国方面不提供合适的房子作为领事馆驻地,那么英国就有必要考虑延长对鼓浪屿的占领)。由于担心会突然被要求搬迁,我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房子。我看上的都是公共建筑,如图书馆,我担心我们能否使用这些建筑。
房子并没有找到,但是巴夏礼想保留一个地点,这时出现了一些新的麻烦。阿礼国是这样记载的:
〓〓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很多机会来了解我的年轻翻译官的品格,只有多年的经验和磨炼才能使一个年轻人在领事事务中表现得如此优秀。他日后极有可能担任英国驻中国的最高外事长官,尽管这对于我来说会失去一个重要的伙伴和助手。他在今后的旅途中将遇到怎样的困难是很难预料的,因为北京当局是那样难以接近,在领事和外交工作中我们总是面临不可逾越的障碍。
在巴夏礼出色地完成任务之时,我对他解决困难的能力倍感惊讶。我们被要求在港口的另一边建领事馆,因为根据条约,我们将撤出鼓浪屿岛。这里曾经驻扎着我们的军队和领事馆,而现在我们无法获得一个办公的地点,只能够一步步自己建造。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和中国的建筑商沟通,可是他们没有人会说英语。虽然他们在广东和澳门已经住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学习和了解了不少欧洲人的建筑特色、惯例,但是那样的风格在那个时候是尚未获得认可的。
赫茨莱特是领事的助理,他对建筑的细节知之甚多,在他和另一个十分聪慧的印度工程师的共同帮助下,我成功地制订了一个计划。这不仅仅是一个计划,也是一个领事馆的模型。我将它上交到了香港总督处,等待他的批示。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我们还将面对巨大的困难。我们需要和专业的建筑工人建立联系,和他们沟通需要将所有极其繁琐、拗口的术语从英文译成中文。这些困难总算被克服了,建造领事馆的工程开始按部就班,在后来的好几年里,翻译官的主要工作变成了专门的建筑翻译。其实我搞不清楚翻译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而中国人又领会了多少内容。我想巴夏礼自己可能都不清楚他的每一步产生了多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