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散文

怀念父亲

<<上一页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七日下午两点五十分,我亲爱的父亲在病卧床榻近半年后,怀着对生的强烈渴望,怀着对亲人的无限眷恋,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七岁。

父亲的去世,让我长时间地陷入难以自拔的悲痛中。“世上最疼爱我的人去了”这个念头强烈地攥住我,只觉得有一把无形的刀在剜我的心,让我的心流血,眼中的泪也总是情不自禁地往外流。那段时间,脑海中不时浮现出每次回家看望父亲后要离去时,衰老的父亲在病床上慈爱地挥着手、依依不舍地目送我们离开的情景;耳边也常常响起父亲临终前为了不让我离开他而不要我去为他请医生时拼尽全力从身体里迸出的最后那个字“不”!我不断地自责:为什么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自己还按部就班地上下班而不是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为什么在父亲临终的那天早晨我还要忙着修改一篇悼念父亲好友白叔的诗稿而未能及时赶到父亲身边,以致我们赶去时他的双眼已无法再看见他最心爱的女儿和外孙?啊,亲爱的父亲,请原谅女儿的不孝。虽然是无情的病魔夺去了您的生命,但女儿没有倾其所有尽全力拯救您,对您的照顾和关心也没有能做到最好,否则以您对生的执著渴望,您一定不会走得这么快,现在您一定还在关心着您念念不忘的青少年教育事业,也一定还和我们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吧!然而如今女儿只有深藏起自责与追悔,把那并非如烟的往事用笔写出,以寄托对您无尽的思念了……

[TPT1.TIF,BP][TS(2][JZ][HT5”K]与亲爱的父亲[TS)]

[HTH]父亲的慈爱是他留给我童年记忆的全部[HTBS]

人们常说严父慈母,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更多的是父亲的慈爱。那时父亲在公安局工作,很忙,很少和我们在一起。但父亲对我们爱的片段却经常像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一样,一幕幕叠印在脑海里。

记忆中,在我们小时候,父亲一有空就会为我和妹妹梳理发辫。五六岁时,我们在一个幼儿园全托。那时我们经常会因为头绳不牢而散乱着头发。为这事幼儿园的阿姨多次责骂我们姐妹俩。那次周末父亲来接我们,一位姓颜的阿姨为此教训了父亲。我记得当时父亲呵呵地笑着,说下次来一定弄好。回家后,父亲不知从哪里找来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细绳子,然后仔细地把三根绳子编在一起,不一会就绞成一根很好看的彩色头绳,然后亲自给我们扎在小辫上。看着那根好看的头绳我好喜欢,幼儿园阿姨因此还表扬了我们,为此我整整高兴了一个星期。

父亲对我和妹妹的教育也从来是轻言细语,说理为主。但有两件事父亲却破了例。一次是我上小学后的一个晚上。那天放学后我未按时回家。当我回家时已接近晚上十点。平日比我晚到家的父亲早已坐在家里。还未待我进门,父亲一下子站到门口一掌把我推到地上。他厉声责问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我委屈地告诉他我在解放碑看节目表演。听完我的解释,父亲的气慢慢消了,他心痛地把我拉起来,又耐心地给我讲父母的担心,讲小孩要按时回家的道理。这是我记忆中父亲唯一一次对我动手。还有一次,妹妹做错了事坚持不认错,父亲情急之下打了她一耳光。那天晚上,已经睡着的我忽然被父母的轻声谈话惊醒。只听到父亲在对母亲说:“我好后悔打了莺儿一耳光。现在我的手还有点疼,可能打重了,孩子怎么受得了。”父亲的声音里充满了后悔和自责,让幼年的我似乎也感觉到了他的难过。当我也身为人母后,父亲对我们教育中的这两次例外,更让我体会到他对女儿的无比慈爱。

许是因为我的懂事或是妹妹的任性,姊妹俩中父亲最爱我。我与父亲单独在一起的时间最多,父亲给我的爱也最多。七岁时,我开始上小学。当我欢天喜地地到学校报名领了各种书籍回到家中,父亲慈祥地把我拉到书桌边,亲手用报纸给我包好每本书,还在书上用毛笔写下“语文”、“算术”等科目名称以及我的名字。父亲写我名字中的“旬”字时,总是把“日”字写在“勹”的外面,我觉得这样写很好看,后来也一直学着这样写。父亲还耐心地教育我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后来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是学校里的好学生,我想这与父亲的启蒙教育是分不开的。八岁时我母亲因工作到了成都,妹妹全托在幼儿园,家里只有我与在公安局任文化教员的父亲。我在公安局食堂吃饭,在文化校玩耍。冬天的早上,父亲让我洗冷水脸,说这样能预防感冒。当我把小手伸到冰凉的水里,又冻得直往回缩时,父亲总是呵呵地笑着鼓励我,说习惯了就好了。从那时起,洗冷水脸的习惯我一直坚持到如今。然后父亲一定要叫我和他一起慢跑着到一站路之外的食堂吃早饭。晚上吃完饭父亲还要工作,他总是叫我先回家。年幼的我贪玩,常常要在文化校和其他小伙伴玩很久。经常是听到父亲他们快要结束工作了,我才赶紧往家里跑。从文化校所在的位置到我家要经过一条大巷,还要爬一大坡石梯。那时路灯很暗,相隔不远也看不清人。我常常会在石梯的上面听到身后父亲那熟悉而又重重的脚步声——因为他总是要从文化校带一瓶开水回家。我跑在父亲前面,匆匆地爬上三楼,把脚伸到大脚盆里涮涮,然后跳到床上,刚睡下,父亲就到家了。这时我就躲在被窝里偷偷地笑,每次父亲都未察觉。后来我和父亲同在一个铁矿工作时,一天晚上父女俩在一起拉起了家常。在父亲狭长的小屋里,关了灯,我睡在与父亲的床排成一线的小床上与父亲摆了很久。当谈到这一段往事时,父亲忍不住笑着说:“我一直以为你是个乖娃娃,原来你还有这段历史啊。”当时虽然看不见父亲的脸,但父亲的爱却从他朗朗的笑声中传过来,甜甜地沁入心田。时隔多年,只要想到这一幕,我心中就会感觉到无限温暖。

[TP封面.tif;%46%46;S+1mm;X+1mm,BP][TS(2][JZ][HT5”K]我与父亲(旬儿画)[TS)]

自然灾害那年,一向脾气很好的父亲因为我而向外婆大发了一次火。那时因为肚子饿,我常偷偷从锅里舀吃外婆煮好后留待下顿吃的稀饭,或者偷吃外婆放在米缸里的糖果。父亲听说后认为外婆偏心,只顾妹妹而不给我吃饱,很生气。为此他摔茶缸,甚至吵了外婆,后来又把我一人领到五一路上一家“高级”餐厅,花几十块钱吃了一顿晚饭。在人人每月只有三四十元钱工资的当年,这几十块钱对于一生节俭的父亲应该不是一个小数字。那晚的饭菜是什么早已记不清楚了,而父亲给我的爱却深深地永远地留在了我心底。一九六一年,父亲调到离家乡很远的一个矿山子弟校当教师。我很想念父亲,便在小学毕业那年暑假一人到父亲那儿去玩。父亲见到我真是高兴啊。他带我到处看山里如画的风景,让我认识学校各位老师,还领着我看他自己种的一小片红苕地,教我挖土,教我施肥。这次与父亲在一起的一件事让懂事后的我一直对父亲心怀歉疚。那是从矿山回家坐火车的途中,火车停在一个小站上。父亲下车去买了几个粗粗的梨子,他笑着让我吃,我嫌未削皮,不愿吃。因为没有刀,父亲把梨擦了擦,一口一口地咬下皮子再递给我。看着父亲站在车窗下高高伸出的手里像被狗啃了一样难看的梨,我撅着嘴依然不肯吃。父亲昂着头宽容地笑着说“女儿还嫌爸爸啊”,然后自己甜甜地把那个梨子吃了下去。如今每当我回想到这一幕,就会为自己年幼时的不懂事而深感懊悔。

父亲爱我,我也深爱父亲,父女间的感情日久弥深。父亲每年寒暑假回家探亲共两次,我就每年两次到火车站送父亲。火车清晨五点多发车,我和父亲很早就起来,从家里步行三站路再乘缆车下到火车站。此时天还很黑,街上人很少,头班车也刚开始发车,城市的清晨一切都还在静谧中。我和父亲并肩在马路中央疾步走着,谈话很少,那单调的橐橐的脚步声似乎在把彼此间的牵挂和关爱深深地传递给对方。到了车站,我和父亲一同排队候车。每次我都要看着父亲走进车站直至看不到他身影后才独自离去。其中一次父亲的背影是那么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多少年后想起仍会热泪盈眶。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顶着刺骨的寒风,我和父亲早早到了车站。那时的火车站很小,人不如现在多,也没现在喧闹,却显得拥挤陈旧。每个检票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我和父亲像往常一样排在队伍的后面。开始检票了,我退出队伍外,看着头戴蓝色解放帽,身穿已经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中山服,一只手拿着火车票,一只手提着一个装得满满的藤编旧提包的父亲,微微佝偻着高高瘦瘦的身躯,在昏暗的灯光下,步履缓重地从站外走向检票口,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远去。此时父亲的背影在我的眼里显得那么孤独,那么无助,甚至有些苍老。就在那一刹那,十多岁的我忽然从父亲的背影中读出他所承载着的难以言说的重负,泪水倏地夺眶而出,无声地顺着脸颊流下。从此父亲那孤独无助的背影就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令我经久难忘,直至多年后一家人团聚,这个背影才渐渐褪去。

[HTH]父亲最突出的习惯是简朴节约,最美好的品质是豁达宽容[HTBS]

父亲是一个十分简朴节约的人。为了节约一分钱,多少年来他每天都坚持从几里路外提一瓶开水回家;为了节约,他的早餐长期在饭堂里吃一分钱的咸菜。他在古旧书店买降价书,在旧货店里买旧衣服穿。就连他最疼爱的孙子我也只见到他给过一次二十元的压岁钱,这还是在经济已好起来的九十年代。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长得帅,也爱整洁和漂亮,但他满足自己这微小的心理需求的方式,只是外出逛商店时在经过的一面面大镜子前长时间停留——理理头发,整整衣服,仔细地看看自己端正的容貌,最后在家人的催促下离去。而那些时髦的服装、高档的用品从来与他无缘。九十年代前我家的家具大都是父亲从旧家具店里买来,其中两样跟随我家几十年。记得那还是五十年代初,当时公安局实行供给制,父亲每月只有五毛零花钱,家里的开销全靠母亲教书的收入。当时我家除了床铺和餐桌,几乎没有任何家具。有一次父亲从外面回来,买回一把可以转动的大皮椅和两张深红色的小圆凳,说是买的旧货。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只觉得转椅很好玩,两张小凳很漂亮,自己很喜欢,全然不知这是父亲用多少个月的积蓄换来的。后来虽几经搬家,这几样家具一直跟随着我们。那把大转椅修了又修,原来中间可以转动的轴坏了,皮垫也烂了,父亲请木匠给椅子换了四根木腿,将原来皮垫的地方钉上竹条继续坐,直到九十年代搬家时嫌它太笨重才没有再要。两张小圆凳虽已很破旧了,但修了又修还在我家。现在每每看到这两张小圆凳就会让我想到我节俭一生的父亲。

父亲不仅自己节约,对我们姐妹俩他也经常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有一个故事,父亲反复给我们讲过很多次。那是小时候吃饭时,父亲经常在我们不注意扒干净碗里的饭粒时讲到原来他工作的派出所有一位从部队转业来的指导员,经历过艰苦的战争年代,每次吃饭他总要把碗里所有的饭菜吃得一点不剩。如果不小心掉了一粒饭在地,他会马上弯腰拾起来放到嘴里。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极深,记得当时我还问过“这样脏不脏”之类的问题。那时父亲便会随口背诵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告诉我们农民种出粮食的辛苦。后来我到了父亲所在的矿山工作。年轻的女孩子都爱美,二十来岁的我也同样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希望自己引人注目。这时父亲就会告诫我在矿山要向矿工的子女学习,衣着要朴素大方,不要把自己搞得和工人们格格不入。父亲在教育我时总是轻言细语,和蔼可亲。那时父亲教书的学校在山顶上,我工作的车间在半山腰。父亲每次下山办事后回校,都要绕道到我的宿舍来看我。然后我提着父亲的藤编提包送他上山。在弯弯的山道上,我和父亲并肩慢慢走着。父亲亲切地询问我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给我讲矿山工人的林林总总,告诉我在这里工作应该注意的点点滴滴,讲得最多的还是要求我工作后仍然要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父亲又是一个善良朴实、豁达宽容的人。他看人看事总是从大处着眼,很少拘泥于一般人很在乎的与个人利益相关的细枝末节。在这一生中,我从未听到过他记恨谁。他的同事朋友,邻居中的大人小孩,父亲给他们的印象都是谦和儒雅、与人为善。只要提到父亲,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一个好人。父亲不如一些人睿智也没那么深刻,正由于此,使得他总是善良地看待世间的一切人和事,甚至连防人之心也少有。别人怎么看他,他不在乎,他自己却从不在背后贬损任何人。他当年在四川遂宁师范学校读书时与同学们一起闹学潮,当游行的学生都在校方的高压下四处躲避时,父亲却一片纯良地迎着他们的训育官走去,最后被训育官列进黑名单而被关进国民党集中营达一年之久。父亲还很谦逊豁达,有一种农民般的朴实。不少知识分子骨子里都自视很高甚至有自恋情结,而父亲却没有这些毛病。听母亲说父亲年轻时吹拉弹唱、打球绘画,算得一个有才华的人。但父亲从未在我们面前提起这些。在女儿的眼里,父亲忠厚、老实,谨慎得甚至有些胆小怕事。小时候我们甚至不明白漂亮而有才华的母亲怎么会嫁给他。正因为此,在家里我们母女仨经常在发现父亲读错别字时、在父亲不知道我们爱读的文学作品时一起攻击父亲,父亲从来是一笑了之。记得五十年代后期提倡说普通话,父亲是语文教员,经常在家里练习。本来乡音难改的他这时总会发出一些十分可笑的音调。自认为比父亲发音准确的母亲和我就会毫不留情地嘲笑他,而父亲总是呵呵一笑。我母亲写得一手十分娟秀流利的钢笔字,孩提时代我就多少次听到叔叔阿姨们对母亲的赞誉。在母亲的光环下,父亲本来工整大气写得不错的字在我们稚嫩的眼里失去了应有的光彩。特别是读初中那段时期,自己稍练了两天字,自以为有了进步,就经常和妹妹一起笑说全家人的字中父亲的字最差。听到我们的批评,父亲依然是呵呵一笑,并不与我们理论。后来当我成年后真正能够评判字的好坏时,才发现自己初中时的字比起父亲来真可以说是不能望其项背。当时如果我处在父亲的位置一定会极力为自己争辩吧,而如父亲那样毫不彰显自己,恐怕是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事实上当我逐渐能够比较全面和准确地认识父亲时,我才更感到父亲的豁达大度是多么难能可贵。

父亲的宽容也表现在与母亲和邻人的相处中。我母亲年轻时很有个性也比较急躁。她和父亲常常会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口角。在我的印象里每一次几乎都是母亲气冲冲地离开家,父亲把她找回来,又和颜悦色地赔不是,幼年的记忆里每次争吵几乎都是以母亲的胜利而告终。退休后,母亲每年要外出旅游或到友人家住上一段时间,这时父亲的身体已不是很好,常常会因肺气肿病倒在床上。每次他生病后会更加思念母亲,我就要他打电话催母亲回来。而只要不是病得很重,他总是说:“你妈妈喜欢旅游,喜欢和朋友玩,让她多玩一段时间。”我们的邻居家中有一个和我们相差不到几岁的男孩,这男孩最喜欢到我家玩。他没大没小地和我父亲开玩笑,拍父亲的肩膀,称他为老黄,甚至和父亲疯打,我父亲从不生他的气,经常是两人的一阵玩笑惹得院里的大人小孩都笑个不停。有一次,这男孩的父亲从工作的派出所里带回一副手铐。这个不懂事的男孩把手铐拿到我家又和父亲开玩笑,不知怎的就把手铐胡乱地套在了父亲手腕上。当时大家都急了,一阵忙乱,手铐却越铐越紧,怎么也取不下来。这下院里的大人们都开始责骂这个男孩。我父亲这时虽被手铐铐得挤眉蹙眼,却好言好语地让小男孩到派出所找他父亲拿来钥匙。当手铐取下后,母亲嗔怪父亲没老没少,让小孩乱开玩笑。而父亲又是呵呵一笑,毫不生气。父亲去世时,这个已经人到中年的当年小男孩赶到我家,提起往事禁不住热泪长流,哽咽难禁。

[HTH][JP3]我们在父亲的墓碑上刻下了“金华读书人黄晋诚之墓”十个大字[HTBS][JP]

父亲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爱亲人,爱学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我的儿子十分热爱他的外公并对外公的精神有着深刻认识。他说:“齐白石老人的名言:‘由于爱我的家乡,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了我的毕生精力,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这段话十分朴实而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怀,而我外公就有这样的情怀,他的许多品质和白石老人很相似。”

儿子这番话是十分公允的。父亲身上集中了中国普通人尤其是耕读传家的人们的不少优秀品质。在我的印象中,只要父亲在家,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庭除”。屋里院外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就站在小院里做一套自编的体操。他的动作不到家,有的甚至还显得可笑,但这种锻炼却一直坚持到老。做完操,父亲和母亲还会一同开始朗读古诗词,那时他会像旧时的文人一样发出一种歌唱式的音调,并会长时间地沉浸在古诗词的韵味里。在一天中余下的其他时间里,父亲更多的是看书读报,家中的书柜里至今仍存列着不少题有“晋诚购于渝,某年某月”字样的各种书籍。父亲的这些生活习惯耳濡目染地传给了他的后代,使我和我的儿子都得益匪浅。父亲对儿孙们也一直坚持着典型的中国儒家传统式教育。他认为后代是否成才主要看他们品德的优劣而不是分数的高低。因此当我们因儿子考试分数不高对他进行批评时,父亲会在一旁以“只要我的孙儿品德好,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就行”而对孙子进行鼓励。他对我们的教育也是要爱祖国、爱家乡,做人要诚实正直、勤劳朴实,待人要宽容礼让,学习要踏实努力,工作要吃苦耐劳。即便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我也身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之时,他仍经常教育我们要守得住气节,耐得住清贫,要对得起国家和人民。不仅对自己的子女,对我的同学朋友他也会不厌其烦地进行这种教育。只要他们到我家玩,父亲就会坐拢来亲切地给这些年轻人讲做人做事的道理。我青少年时代的同学朋友几乎没有谁没听过我父亲的教育的。于是只要到我家来,他们就会开玩笑地说又要去听黄伯伯的“向上论”了。

父亲一生十分关心青少年教育事业。他学的是师范,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也是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又担任了《青少年与法》杂志的编辑,可以说他与青少年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担任学校老师时,他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特别是对矿山的矿工子女们,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我虽然没有亲眼见过父亲的课堂教育,但他与学生的一段相处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大约是一九六六年的寒假,父亲任铁矿中学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他把班里三十多个从未出过大山、从未到过大城市的学生一起带到了重庆,亲自给他们联系了一处价格便宜但基本能住宿的旅馆。学生们住下后,他又领着他们游市中心、参观红岩村,让他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还让他们到我家玩,让我亲眼看到了这些山里的孩子来到大城市时的喜悦。后来父亲又把我带到那个小旅馆,介绍我与他的学生们认识。在那个小旅馆里父亲的学生们围着他亲热地摆谈着,从他们的眼里我看到了他们对这位老师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爱戴。离开矿山多少年后,这些矿山的学生还和父亲保持着联系,直到他去世,还有一些同学赶到家中吊唁。晚年退休后,父亲还继续发挥余热,担任了《青少年与法》杂志的编辑。这时他已视挽救违法青少年为己任,全身心扑在这项工作上。虽然已七十多岁高龄,父亲仍学习不辍,不断阅读各种书籍,开阔视野,提高境界。他还主动向孙儿及他的同学们了解青少年思想状况,以使《青少年与法》杂志更加贴近青少年。那期间,我经常看到年老体弱的父亲戴着老花眼镜,坐在书桌旁认真阅读修改稿件,热情地给作者读者回信。那时候他已觉得体力不支,到了下午就头昏,却仍一直坚持工作。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对违法青少年教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于是利用休息时间收集中国历代有关青少年教育的一些诗篇并集结成集,建议杂志社陆续登出,以达到用祖国传统文化、用高尚品格教育青少年、陶冶青少年情操的目的。

父亲终身热爱着祖国。他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经常和家人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他时刻盼望着祖国的统一,用诗歌写下了自己的心声。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时他欣然写下《香港回归颂》:[HTK]

建康迫约百年恨,炮火硝烟忆犹新。

香港回归传喜讯,中华崛起舞阳春。

举国民众齐祝庆,海外赤子共欢腾。

迎春高唱回归颂,借寓终身爱国情。[HTBS]

抒发了他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之情。病床上,在他已病得不能起身时,还仿照陆游的《示儿》诗写了一首《示儿孙》诗,其中两句是“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华夏同”,抒发了他对祖国完全统一的热切期盼。

父亲对生他养他的故乡也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二十来岁离开家乡后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为没有条件,他从未回过故乡,但他的心从未断却对家乡的思念。那时他经常极富诗意地和我们谈起故乡射洪,告诉我们那里盛产雪白的棉花和美丽的涪江,还有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读书台,等等。六十年代后,家里条件稍好一点,父亲立即托人辗转带信与家乡的亲人取得了联系,这以后他就经常利用假期回老家去看望他的亲人们。后来父亲还多次带我们和孙子回到他的故乡,培养后代们对家乡的感情。老年后父亲回乡次数更多,本来他打算在完全不工作时再回老家一趟,再看看他终身热爱的故土,再为已故去多年的父母扫墓上坟。但是还未等退下来他就病倒了,再回家乡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这时他催着把他唯一的妹妹——我的姑母接来,满含热泪地与她再次谈家乡、谈亲人,并写下怀念故乡、留恋童年的感怀长诗:“咫尺天涯兄妹隔,胸中郁结多年愁。而今有幸来聚首,思绪万千话春秋。……”

[TPT2.TIF,BP#][TS(2][JZ][HT5”K]父亲手稿[TS)]

父亲又是一个十分重亲情的人。我的姑母从小就抱给人家当童养媳,没有文化,土头土脑,当年的她在城里人眼中可以说是土得掉渣。但父亲刚与故乡取得联系,便写信接姑母来重庆玩,并坦然地把姑母介绍给院里的邻居认识,一点不因为有这样的妹妹而感到难为情,这以后姑母成了我家的常客。对姑母的几个孩子,父亲也像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经常给他们去信,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我的表兄妹们对舅舅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父亲曾多次给我们讲他的母亲在他五岁时就去世了,他是在众多亲人的关爱和拉扯下长大的,又在亲人们的帮助下读完了师范,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他对他的大伯、幺叔、姑姑、婶婶们满怀感激之情,每一次回老家,都要买上礼物挨家去看望这些亲人及他们的后代。在他老年时,他第一次满怀愧疚之情地与我和我儿子谈到了他的父亲,我也在这时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那时他坐在我家沙发靠墙的角落上,深情地讲起了我的爷爷。他说自己读完师范后来到重庆,那时我爷爷靠在嘉陵江上给人家拉船维持生活。一次爷爷帮工的船经合川来到重庆,托人带信给他。他见到爷爷时,发现爷爷有病而且很衰老了,虽然生活很苦,还给儿子带来一双皮鞋。父亲说着说着便哭了起来。那时他坐在角落里,蜷缩着本已十分瘦削的身躯,用手捂着脸,像要极力把自己躲到看不见的阴影里,以掩饰心中的忏悔和悲哀。他的肩微微耸动着,泪水顺着指缝慢慢流下。他一边擦泪一边责备自己,说自己那时没有能力留父亲在重庆,也没有能力给父亲治病,只能任老病的父亲独自离去。他声音喑哑而低沉地说:“回去后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我再也未见到我的父亲。”这时老父亲那深埋心底的哀痛与对爷爷的思念和着泪水缓缓流出,是那么强烈地震动了我,既令我心酸又令我感动。在父亲离去后的日子里我愈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追悔和哀痛。

父亲对家人的爱更是那么浓烈,那么赤诚。妻子、女儿、孙子是他的最爱,在世时他最高兴的事就是全家团聚。只要知道我们要回去,他就会早早地做上好吃的,在家殷殷地盼着我们。而我们离开时他一定要和母亲一同送到车站,并站在车站对面的公路上目送着我们乘坐的公交车远去。现在父亲虽然已离开我们六年了,但只要走到那个车站,我的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父母一道送我们的情景,也更加滋生出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父亲一生都有坐茶馆喝茶聊天的习惯。他把和老伴、儿孙们一起坐茶馆喝茶聊天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这样的时候,哪怕是喝一杯清茶、吃一碗小面也会让父亲十分满足。重庆城里许多公园茶馆都留下我们全家人的足迹。我们去得最多的是市中心的人民公园茶馆。每次一家人坐在那里,父亲的脸上就会露出慈祥、和蔼的微笑。他总是亲切地问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总是提起一个个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年轻的时候我不太愿父亲过问这些,有时甚至对父亲的提问很不耐烦。稍年长些,才深深体会到父亲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用我们共同熟悉的话题来增进与子女的沟通,来表达对晚辈的关爱,年轻时的我是多么不懂事啊!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上,一曲《常回家看看》中“爸爸准备了一桌好饭”的歌唱令我顿时泪流满面,自责与思念一起涌上心头。这时我多想还能再回到与父亲一起喝茶聊天的时光啊,然而这愿望是永远不可能实现了。这使我更加忆起了父亲离开人世那天做出的一个令人难忘的举动。这是事后母亲告诉我们的。那天清晨,已预感到自己就要离开人世的父亲把母亲叫到床前,拿出他在病床上最后写的一首诗:

[HTK][ZK(] 青天高,秋阳照

云儿渺,风儿飘

我和同学去逍遥,前面红旗飘

蒙师后面育新苗

青天高高,太阳照照

应萱(母亲名)唱,我和好

好似遂师楼前第一遭

五十载伴侣乐陶陶

八十光阴瞬间过

人生如同梦一道

但愿婵娟久,与此共终朝[HTBS][ZK)]

他把这首生命的绝唱给母亲看,要母亲与他同唱他俩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唱的一首歌。当他们哽咽着断续地唱完这首歌后,父亲又满含热泪深深地拥抱了我的母亲。没想到在我们眼中一向朴实忠厚的父亲却是这样浪漫地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

父亲走了,带着满怀的爱;父亲走了,也留给我们无尽的爱。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为了能准确贴切并高度浓缩地概括父亲这平凡的一生,家人们几经商议,最终在父亲的墓碑上刻下了“心系教育,爱撒渝州”八个小字和“金华读书人黄晋诚之墓”十个大字。父亲的一生洗净了铅华,对父亲的评价也应该朴实无华。“金华读书人”应该是对父亲最中肯也最高的评价吧,这其中还镌刻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亲爱的父亲在九泉之下如若有知,也一定会对此感到满意的,我想。

明年清明扫墓时,我将以此文燃起一缕心香献给我亲爱的父亲。

[JY][HTK]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夜完稿[HT]

[LM]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