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府经济学的发展

<<上一页

一、政府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资源合理配置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在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30%至40%,所谓高福利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高达70%左右,即使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也在20%左右。并且,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国政府职能都有不断扩大之势,政府财政支出随之膨胀。因而政府经济是一种现代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而政府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明确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理解整个政府经济行为提供理论支持。为此,我们首先从政府经济入手分析。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追溯政府经济的历史,政府财政收支雏形,可从原始社会满足氏族部落公共需要的祭祀、防卫等活动算起,而正式的政府经济,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了国家才有的。有了政府,便产生了政府经济。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朝,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夏王启为满足政府的需要,责令各诸侯国进贡。据我国古代文献《周礼·天官》记载,夏朝“以九贡致邦国致用”,即诸侯以九种形式向国家纳贡;“以九式均节财用”,即以九种途径满足国家需要。周朝时,还出现了类似于政府预算形式的对财政收支安排的制度孙翊刚:《中国财政问题源流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除政府维持自身存在和实现其国防、行政管理等基本职能的财政收支外,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府还从事一些简单的经济活动,如兴修水利工程、修筑道路、组织移民开发边疆等,但这些经济活动在政府管理中只占很小比例。在资本主义社会前期,政府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基本不干预企业等微观经济活动。而政府大规模宏观经济调控,则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广泛传播,西方各国正纷纷走向全面干预经济的道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日趋完善。20世纪80年代后,美英等国陆续放弃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但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并没有削弱,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政府经济活动:

第一章绪论1. 政府经济的主体

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2. 政府经济的客体

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个人经济活动,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而政府经济是以财政收支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管理。政府机构不直接创造任何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构成支出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集中的财力多少。

3. 政府经济的形式

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活动不同,政府经济是以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履行政府职责,并以收支为基础开展宏观管理,即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4. 政府经济的依据

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相比,政府经济的依据主要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之所以能够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征收税收等收入,满足其支出需要,就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掌握着执法等强制手段,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维护国家安全。此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拥有大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源,因而,政府对国有资产(资源)的所有权,也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2010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为558.67亿元财政部预算司:《2010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决算表》,财政部网站。。截至2011年底,117家中央企业资产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净资产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在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的中央企业有38家入围,比上一年增加了8家何宗渝等:《中流击水砥砺前行——“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纪实》,新华网,2012年2月28日。。

5. 政府经济的目的

政府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解决企业、个人不能解决或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克服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有根本区别。

二、政府经济学

通过对政府经济活动的描述,我们就可以概括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涵义。即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必须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政府经济学也不例外。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就使政府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产生了明显的分野。如前所述,政府经济活动与政府的出现一样久远,但政府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不过是几百年的时间。一般认为,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的第五篇专门论述了政府财政收入、支出问题。亚当·斯密提出的有些思想,例如平等、确实、便利和最少征收费用等赋税原则,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力。因而,我们可大致认为,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以后,政府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当代政府经济学,无论学科体系,还是研究方法,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除政府经济学名称外,与之相关的学科名称还有财政学、公共财政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实际上,目前在国内外,这些学科名称在同时使用。本书不想在这里具体讨论上述学科名称的异同,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政府经济学,还是财政学、公共财政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其最核心的内容,仍是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大致上可以认为,政府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是对传统财政学的发展。而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在于政府经济学是从经济主体的角度构建学科体系,宏观经济学则是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在整体上研究国民经济运行及其规律,其对立面是微观经济学。

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除翻译出版国外《政府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外,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出版了众多版本的《政府经济学》,供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使用。各类版本《政府经济学》体系、体例差距较大,但一般都包括政府经济基础理论、政府支出、政府收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等内容,体现了政府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随着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各项改革的深化,体制制度的完善,专家学者在政府经济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经济学科将不断繁荣、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