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上一节论述了政府对外部效应的治理,阐述了税收、收费和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的运用。由于外部效应种类复杂,有的外部效应跨越较长时间、影响不同的行政区域,因而外部效应的治理需要更为广泛的合作,充分发挥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提高治理效果。
一、国际合作与外部效应治理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加剧,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今天,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往往已跨越了国境,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其治理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
1. 双边合作与外部效应治理
对于外部效应只涉及两国之间利益的事项,可通过两国政府双边合作来治理。如在两国之间收益的教育、公共卫生项目,两国界河的污染、水资源的利用等问题,可通过双边政府合作进行有效治理。对于教育、公共卫生等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动,以对等交流、项目互换等方式,给对方国家一定补偿,以达到互惠互利、造福两国人民的目的。对有负外部效应的活动,通过政府间协议,共同减少负外部效应对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如减少或停止向流经两国的河流倾倒污水、固体废弃物等,合理分配水资源,减少浪费等。如前所述,双边合作治理外部效应的具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项目交流、合作投资、联合执法、共同协议等等,构成当代国家间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如2007年9月我国和越南实施中越边境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控制合作项目,在中国广西和越南广宁省、谅山省的项目地区,以探索中越边境流动人口肺结核控制合作模式为目的,围绕建立双边例会制度、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信息交流和病人转诊、健康宣传和专业技术人员经验交流四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两年期的项目任务均圆满完成资料来源:广西卫生信息网,2009年10月11日。。
2. 多边合作与外部效应治理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有些活动的外部效应,已远远跨越了本国边境,成为世界性难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已难以解决问题,国际多边协调是大势所趋。最典型事件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当然还包括治理贫困、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自然灾害的国际救援等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量增加,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冰川大量溶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增加等严重后果。这种后果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涉及各个国家利益,是一种典型的全球负外部效应,就需要各国政府通过多边协商合作来治理这一外部效应问题。从目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来看,各国通过多边协商合作治理外部效应的途径主要有:第一,在联合国范围内开展多边协商合作。联合国是二战后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就全球范围内的各类问题进行讨论、协调和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护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保护各国利益。因而可充分利用联合国体制,特别是联合国下属的各类组织开展多边协商合作,就气候变化采取共同措施,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第二,由个别国家或国际组织发起,多国政府参加,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协调合作机制。当然,在这种国际协调合作过程中,因涉及各国利益,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同,经济社会实力差距较大,协调一致就十分困难。
二、国内政府间合作治理外部效应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外部效应跨越了一个行政区域,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政府辖区,除由其共同的上级政府治理外,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政府间合作,以治理外部效应问题。如跨区域的污染治理、相邻城市间的道路救援、火灾救援、自然灾害救援等。政府间合作治理外部效应的主要途径是签订政府间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法律责任,当发生合同约定的外部效应时,双方共同采取措施,治理外部效应,维护本辖区居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公共利益。一方不采取行动或行为失当,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需要承担赔偿等法律责任。这种政府间合同的签署和执行,需要相应的经济社会环境。首先,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当双方发生矛盾和争执而合同无法履行时,有相应的仲裁和诉讼制度。其次,有良好的政府间合作氛围和良好的社会信誉。
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合作治理外部效应
在外部效应治理过程中,除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外,还需要发挥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的优势,积极开展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合作,共同治理外部效应。
1.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
在现代社会,非营利组织多种多样,活动领域较为广泛,这些组织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自主开展活动,但在外部效应治理领域双方可以开展平等协商和合作,共同治理外部效应,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互惠双赢。(1)联合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和舆论动员,鼓励正外部效应的活动,动员有关主体自动抑制或停止负外部效应活动,配合政府矫正政策,实现预期目标。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民间性和组织成员社会联系的广泛性,可在这些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加慈善、帮贫济困、弘扬民族文化、见义勇为等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扩大其正外部效应;对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效应通过舆论宣传、道义劝导,引导有关企业、个人主动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减少排放,其效果也有可能超过单纯的收费、罚款和税收。(2)非营利组织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外部效应活动信息,弥补政府监管不足。政府对正外部效应进行财政补贴、对负外部效应征收税费等措施,都以准确掌握上述行为的信息为前提,但政府自身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监管能力是有限的,影响其矫正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而非营利组织可充分利用成员多、联系面广的特点,及时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有关外部效应活动的信息,供政府决策参考,提高政府矫正外部效应的及时性、准确性,达到治理目的。(3)动员部分社会资源参与外部效应治理,弥补政府财政资金不足,提高治理效果,增进社会公共利益。非营利组织可根据与政府达成的合作协议,通过募捐、服务收费等方式,动员部分社会资源,投入到外部效应治理,弥补政府财政资金的不足。各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经验表明,其在慈善扶贫、环境保护、教育、公共文化等领域筹集资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非营利组织在激发人们博爱精神、公益意识、环保意识,募集资金用于慈善扶贫、环境保护、教育、公共文化等事业方面,具有政府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和政府机构在较广泛领域展开合作。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方式,可以灵活选择。具体包括:(1)政府服务外包。政府可将与治理外部效应有关的服务项目承包给非营利组织,由它们组织开展有关活动。如有关环境保护、扶贫、公共文化等方面的宣传动员等,非营利组织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广泛动员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这些活动,大大提高外部效应矫正效果。(2)项目合作。在一些外部效应治理项目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如扶贫项目上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而非营利组织负责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作用,共同完成一定时期扶贫任务。(3)政府合同。政府可将一些外部效应治理任务,以招投标合同等方式,由非营利组织来承担,双方以合同形式确定权责利关系,实现外部效应治理目标。(4)共同行动。双方根据合作协议,为实现外部效应的治理目标采取共同行动。政府可利用其政策工具支持正外部效应活动,满足市场需要,对负外部效应采用征收税费等方式进行矫正。而非营利组织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动员社会资源,增加具有正外部效应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减少企业和个人负外部效应行为。这样,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行动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提高外部效应治理效果。
2. 政府与志愿者及其组织的合作
志愿者是具有利他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在现代社会,从事志愿活动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标志。志愿者除个人自发从事志愿活动外,也可以在国家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成立自愿者组织,以更大规模、更高质量为社会服务。由于外部效应活动范围的广泛性、复杂性,在外部效应治理中,政府与志愿者及其组织可以在广泛领域开展合作,增进社会公共利益。(1)充分利用志愿者人力资源,积极治理外部效应,节省政府财政支出,提高治理效果。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不需要政府或志愿者组织为其支付报酬,只需要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即可。因而在政府与志愿者合作治理外部效应过程中,可大大减少工资等支出,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参加外部效应治理,特别是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可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大国的优势,吸引居民参加志愿者活动,提高治理效果。(2)发挥志愿者专业知识优势,治理外部效应。在志愿者队伍中,不少人是科技工作者、教师、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可充分发挥这些志愿者的专业知识优势,治理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效应,支持教育、公共卫生、慈善扶贫等正外部效应活动,弥补政府外部效应治理中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加快外部效应治理步伐。(3)利用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了解社会公众对外部效应治理的需求,提高治理效果。如前所述,现代社会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社会联系广泛,通过志愿者及其组织,可以了解社会对外部效应治理的迫切需求,在政府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治理社会公众最迫切的外部效应,提高治理效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如今,我国志愿者及其组织在和政府合作、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进入灾区救援和服务;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等大型比赛和展览活动中,志愿者服务为人们留下了深刻影响;大批志愿者活跃在城乡社区,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等等。目前,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已经达到28.9万个,社区志愿者人数达2900多万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超过5000多万人次。金岩:《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达28.9万个》,《公益时报》2010年12月6日。全国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3392万人,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17.5万个。资料来源:中国共青团网。
【关键词】
1.外部效应;2.正外部效应;
3.负外部效应;4.生产的正外部效应;
5.生产的负外部效应;6.消费的正外部效应;
7.消费的负外部效应;8.庇古税、庇古补贴;
9.科斯定理;10.排污权交易;
【复习思考题】
1. 正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关系如何?
2. 负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关系如何?
3. 政府如何治理负外部效应?
4. 政府如何治理正外部效应?
5. 运用科斯定理说明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理。
6. 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在政府经济管理活动中,大量外部效应现象的存在对政府制定、实施政策的消极影响。
7. 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在治理外部效应的过程中,政府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政府,以及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开展合作的必要性、重要性。
【建议阅读文献】
1. 曾思育:《环境管理与环境社会学研究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美〕N.格雷戈里·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4. 〔英〕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 〔英〕罗纳德·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 〔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美〕阿兰·J.奥尔巴克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1卷,匡小平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 温来成:《政府经济学》,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10. 曾康华:《财政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