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六章政府经济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二节政府经济与福利经济学原理

<<上一页

一、福利经济学及其发展福利经济学是从福利的角度来评价经济体系运行的经济学分支。也就是说,福利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运行状态的合意性。它研究影响福利的各种因素,并从理论上阐述增进社会福利的各种可能途径。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经济运行状态做出判断,因而对政府经济决策有重要影响。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认为:“人民的幸福就是政府的目标,一国的物质进步和繁荣,只要能给全体公民带来精神和物质福利,就是好事。”〔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福利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埃奇沃思、瓦尔拉斯和帕累托等人,而福利经济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由庇古建立的,其标志是其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庇古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运用局部均衡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影响福利的主要因素是国民收入总量和国民收入分配。认为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可使国民收入增长最大化,从而增加经济福利;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庇古从边际效用的角度出发,认为采取收入均等化措施,是增加经济福利的另一重要途径。

20世纪30年代以后,希克斯、卡尔多和艾伦等人,根据帕累托首创的序数效用论,提出了新的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家们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研究福利问题。他们认为,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每一个的效用,而每一个的效用具有不可比性。新福利经济学仅把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达到最大福利的途径,相应提出了交换和生产的最有条件,并提出了补偿原则论和社会福利函数论,据此对不同的经济状态做出评价和选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阿罗等人的研究,福利经济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70年代以来,福利经济学的运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它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领域,如关于福利的尺度和福利最大化问题、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问题等。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相当部分和政府职能有关,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仅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的,因而西方大部分政府经济学者使用的分析框架,是福利经济学。研究、借鉴福利经济学的内容,是政府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福利经济学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提出了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这些假设包括(1)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都是完全竞争的,即没有任何垄断权力。(2)每一种商品都有市场。在上述假设条件下,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认为,竞争的市场机制会产生帕累托效率结果,自由企业制度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方面具有惊人的生产力。即运行良好的竞争经济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资源配置,无须任何政府干预。可以看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实际上早在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已有相应论述,只不过是后来经济学者用现代理论语言进行了归纳,并运用数学在严格假设条件下进行了证明。

后来的经济学者对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提出了批评,主要包括:(1)第一定理是忽视实际的抽象。认为实际的经济体系从来没有处于均衡状态,大多数市场呈现者过度供给或过度需求,而且处于变化状态中。(2)第一定理假定竞争发挥作用,而现实世界却充满了垄断者。(3)第一定理假设没有外部效应。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外部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此外,批评者还认为,第一定理假定没有公共物品,并忽略了分配。这些对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批评,也说明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如前所述,宏观经济的平衡、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缩小收入差距等,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经济活动的干预。

因此,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描述了在自由竞争理想状态条件下,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途径。尽管这种分析与现实经济活动有较大差距,甚至有些条件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是不存在的,但毕竟绘制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使企业、个人,以及政府的经济行为,努力向这个方向靠近。

三、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假定,所有个人和生产者都是利己的价格接受者,如果恰当的一次总付税和转让施加于个人和企业,几乎任何帕累托最优均衡,都能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即政府适当地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然后让市场发挥作用,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最效率资源配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表明,效率和分配公平问题可以分开考虑。当市场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效率时,但分配却不一定达到社会公众的要求,而分配公平是一种社会价值判断。如图63所示,曲线M是甲、乙两个的效用可能性曲线,在曲线上的点都是帕累托效率点,运用社会无差异曲线可说明资源配置与分配公平的关系。在B点,虽然不在效用曲线上,但分配的公平程度高于处于帕累托效率的A点,社会福利水平高,而C点既处于帕累托效率点,又有比A、B点更高的水平的分配公平。

图63资源配置与分配公平的关系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表明,为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干预可能是必要的,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干预市场,如对穷人消费的商品规定最高限价。当认为现行资源分配存在不公平倾向,无须干预市场价格,损害效率,社会只需要以被认为公平的方法在人们之间转移资源就行了。

总之,福利经济学提供了评价公共政策的系统框架,可为研究政府经济活动提供依据。当然,福利经济学也有各种各样的争议。如效用的问题,是人们的一种主观评价,个人之间的效用难以直接比较,但对经济活动的评价又离不开人们的主观判断等等。但无论如何,学习、借鉴福利经济学,可为政府经济管理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目标,以及政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