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福利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社会福利的含义有较大差别。在我国,人们对社会福利的理解,也与西方福利经济学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社会福利可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含义。从狭义角度讲,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为身心有缺陷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者生活有困难者提供的物质帮助和特殊服务。如建立收养鳏寡孤独的福利院、救济遭受自然灾害的灾民、帮助残疾人康复、抚恤烈军属等。从广义的角度讲,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而实施的各种措施、政策及制度。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就是指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本教材所讲的社会福利,主要是指广义的社会福利。
二、政府经济职能与社会福利最大化
如前所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就是指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就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政府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其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就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的各项经济职能,也是为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同时,是否提高了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成为评价政府经济活动的根本标准。
从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来看,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通过资源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增加居民收入,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从而提高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
从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来看,政府通过税收、公债、行政规费等政策工具,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各地区、各阶层的居民之间形成合理的分配比例,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特别是通过政府经济分配活动,利用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手段,保障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要,对于维护社会运行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稳定,提高全社会福利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从政府的稳定和发展职能来看,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稳定,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可为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如物价波动幅度不大,货币币值稳定,当居民货币收入增加后,就可以增加食品、服装、住房等物质消费,以及教育、音乐、影视等精神文化消费,从而提高其福利水平。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则是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前提。民居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消费实现的,而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对消费的增长具有决定的作用。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消费增长的规模和速度。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者运用政策工具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为企业、个人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速度,增大经济规模,为居民的物质文化消费提供更多的消费对象,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越发达,人均GDP水平越高,居民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也较高。反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的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也较低。如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3000美元左右,远远低于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人均GDP的水平,因而我国居民的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因此,政府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现实,是提高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因此,政府经济职能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评价各项政府经济活动成效的最终标准。在政府经济管理活动中,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追求奢侈豪华、铺张浪费等行为,从根本上讲,背离了最大限度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的。几年来,我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在政府财政收支管理中体现“民生财政”精神,体现了政府对社会福利最大化,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追求。在党的十七大文件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三、实现中国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府经济政策选择
借鉴福利经济学基本原理,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们认为,实现中国社会福利最大的政府经济政策选择的重点主要包括:
(1) 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增长,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虽然我国在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口众多,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左右,仍处于世界后列,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悬殊。因此,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增长,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才能为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提供保障。首先,通过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要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造福于人民,就需要保持经济较快的发展,实施赶超战略。其次,在经济发展中处理好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再次,处理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从自然条件而言,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差距很大。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现阶段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业剩余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需要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改善供电、供水、供气、桥梁、道路、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为进程农民提供同等的基础设施服务,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力改善农村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3) 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恰当处理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关系,确保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呈彼此消长的关系,要确保居民个人各家庭收入合理增长,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首先,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特别是政府行政性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其次,利用政府经济政策工具,调控企业积累水平,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和权益。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言,是否提高人民福利水平,是评价政府各项经济政策成败的根本标准。
(4)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让绝大多数居民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高福利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水平,还要重视居民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特别是收入差距,让绝大多数居民都能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只有大多数居民的富裕,福利水平的提高,才是社会真正的富裕和发展。如果经济发展了,但是少数人得到了发展成果,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矛盾重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也难以实现,社会福利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政府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运用税收、财政补贴、社会保障等政策手段,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全社会福利水平,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5) 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体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基本解决了居民温饱问题之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重点,就逐步转向教育、科学技术、体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方面,使城乡居民得到优质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其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如发展教育事业,可以全面提升居民人力资源素质;发展学科技术事业,可以提高居民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发展公共卫生、体育事业,可以提高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可以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可以使居民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疾病、工伤等情况下,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发展环境保护事业,为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等等。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由温饱向小康社会过渡的阶段,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体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各项社会事业,对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1.社会福利2.福利经济学
3.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4.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
5.公平6.经济公平
7.社会公平8.效率
9.洛伦茨曲线10.基尼系数
【复习思考题】
1. 政府经济政策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选择?
2. 如何理解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
3. 如何理解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
4. 政府经济职能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如何?
5. 我国现阶段实现社会福利最大的政府经济政策选择的重点有哪些?
6. 理论联系实际,思考我国政府经济政策目前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两难选择。
7. 理论联系实际,思考社会福利最大化与政府经济政策评估的关系。
【建议阅读文献】
1. 〔英〕庇古:《福利经济经济学》,金镝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2. 高培勇、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邓子基:《现代西方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4. 〔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Joseph E.Stiglitz,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Norton & Company, 2000.
6. 〔美〕奥利维尔·琼·布兰查德等:《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 〔美〕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 〔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9. 〔美〕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10. 陈共:《财政学》(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