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七章政府支出概述

第三节政府支出绩效评价

<<上一页

一、政府支出绩效政府支出是政府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而在任何时候,相对人们的需要而言,资源都是稀缺的,就要求努力提高资源配置绩效。政府支出的绩效,是指各项政府支出所发生的“成本”与所得“收益”的对比关系。提高政府支出绩效,实际上就是政府通过相应的经济活动,达到“低成本、高收益、高效率”这样一种最优效果。当然,政府支出绩效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绩效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这是因为,政府除像微观经济主体一样,可直接从事某些经济活动外,还处在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范围不同。对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只需要分析发生在其自身范围内的直接的和有形的成本和收益;而对政府来说,则不仅仅要分析其自身范围内直接的和有形的成本与收益,还需要分析与政府部门有关的长期的、间接的和无形的成本与收益。二是双方在具体进行相关方案的选择的标准不相同。对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其经营目标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任何时候都不会选择亏本的方案;而政府则不同,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达到这个总体目标,有时牺牲局部利益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在处理政府支出使用情况的过程中,政府就可能面对较为尴尬的境地,处理极为复杂棘手的问题。今年来,努力提高政府支出绩效,成为各国政府公共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

二、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

与企业等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绩效评价相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更为复杂。政府支出目标的多元化,导致政府支出项目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政府支出绩效衡量方法的多样化。目前,各国政府在分析政府支出绩效时,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成本—收益分析法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对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目标,是要使政府决策者面临项目或服务选择时,能够做出有效率的支出决策。而选择最优投资项目依赖于计算该项目的净现值(NPV)。净现值等于收益现值(PVB)减去成本现值(PVC)。设r代表社会贴现率,Bt代表第t年的收益,Ct代表第t的成本,t代表年限,T代表该项目寿命的年限。则一个项目的净现值公式可以写成:

NPV=PVB-PVC

=∑Tt=0Bt(1+r)t-∑Tt=0Ct(1+r)t(6.1)

根据上式对所有备选方案的NPV进行测算,如果NPV>0,则说明该项目可行,即政府支出绩效良好;如果NPV<0,则说明该项目不可行,即政府支出绩效较差;如果NPV=0,即PVB=PVC,则计算内部收益率,如果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仍然可行。对于可行的NPV,如果不存在具有更高NPV值的其他项目,则该项目就是理想选择方案。

可见,在成本—收益法中,NPV是评价政府支出绩效的关键,将直接决定一个项目是该实施还是放弃。从公式可以看出,NPV主要受Bt、Ct和r的影响,这样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关键就是如何确定Bt、Ct和r。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Bt、Ct和r。

(1) r的确定。为计算政府选择的项目是否可行,必须贴现该项目未来的收益和成本,而很明显r即社会贴现率的取值至关重要。而在确定选择适当的r之前,我们必须理解贴现(Discounting)和现值(PV)两概念的内涵。

①贴现与现值。举例说明,假设你1年后需要100元,从现在开始投资,且每年能以10%的利率获取利息,那么你现在投资的资金就是100元的现值。即:现值×1.1=100元,现值=100/1.1=90.91元。也就是说,当年利率为10%时,你只要投资90.91元1年后就能获得100元回报。

假设这100元不是你1年后的需要,而是2年后的需要,其他不变。则:100=现值×1.12,现值=100/1.12=82.63元,这样,以利率10%计算,82.63元两年后就可得到100元。

我们一般称现值的计算为贴现,就是指计算将来一定价值货币的现值,而用于计算的利率通常称为贴现率(i)。按贴现率i(每期)计算,t期后得到的N元的现值的总公式为:

PV=N/(1+r)t(6.2)

②社会贴现率(r)。社会贴现率不同与一般贴现率,它是政府支出绩效分析所使用的贴现率,是一个国家整个社会都愿意用将来消费换取现在消费的利率。实践中,适当的社会贴现率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争论很大的问题。而由于社会贴现率是投资于政府项目资金的机会成本,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环境中不一定等于政府借款的市场利率。为便于使用,社会贴现率仍然是以一般市场利率作为参照标准。

(2) Bt与Ct的确定。政府投资项目主要解决公共产品和外部效应问题,政府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必须全面、深层次地考虑项目实施后引起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问题,而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又是相当复杂的,这就要求在项目确定前必须正确认识政府项目中的成本和收益的涵义,只有这样,才能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鉴定和衡量。

①成本和收益。这里的成本不仅包括直接支出,而且包括了间接支出,即机会成本。也就是说,这里的成本是指政府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实际花费掉的人力、物力,同时包括直接或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这里的收益不仅包括政府项目的产品销售收入,而且包括了由于该项目的实施带来的外溢收益,直接或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效益,即带动了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②直接成本和直接收益。直接成本就是指政府项目实施建设过程中直接投入,包括建设、管理和维护该项目的所有人力、物力的成本,主要有建设该项目所投入的劳动力、资本金、外汇等。直接收益是指政府项目实施建设后所导致的产品数量直接增加、产品质量直接提高或生产率水平直接提升,以及促使社会成本得以降低,并由该项目产品直接使用者享有的收益。如省级高速公路的开通,其直接收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大大提高了商品和劳动力的流通速度,直接增加了物流和人流数量和规模。

③间接成本和间接收益。间接成本是指由于政府项目的建设和经营,导致附带人力、物力的消耗,以及通过外部效应或连锁效应,间接给相关部门和项目带来了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常常表现为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不便、不愉快等,而且又无法直接用定量的方式进行估价。间接收益是指通过政府项目实施建设,给非使用者带来了无法控制的外溢或外部收益,主要包括政府工程项目的完成,使相关部门的产量得到提高,以及其他正外部效应产生的社会福利。

④有形成本收益和无形成本收益。有形成本收益,就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可以计算获得的一切成本收益,并且,这些从市场价格获得的成本收益,必须同时符合会计账目入账所要求的相关条件。无形成本收益,是指无法通过市场价格估价获得的一切成本收益,并且,也无法符合会计账目入账所要求的相关条件。对那些无法测度的无形成本收益,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把它们从成本收益分析法中排除出去。然后再计算为了保证决策逆转,需要多大的无形收益。

成本—收益分析法自20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里根总统在1981年还签发了一项命令,要求美国全部新的规则都必须受成本—收益分析的检验。老布什总统1992年也签发了同样的命令。但是,在政府支出方面,由于相当多的政府支出的成本与收益都难以准确衡量,甚至有些就压根无法衡量,因此成本—收益分析的使用范围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总的来说,在政府支出方面,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2. 最低费用选择法

有些政府支出项目,如政治、国防之类的支出,其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况且,这类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这类政府支出项目,就不可能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测算政府支出绩效,而只能运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来对其进行分析。与成本收益分析法相比,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表现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在所有备选方案中,哪一个方案成本最低,就成为政府支出项目方案的首选方案。

从确定政府支出项目最终方案的程序看,使用最低费用选择法与“成本—收益”分析法大致相同。并且由于最低费用选择法免去了计算支出效益与无形成本的烦琐,此种分析法所分析的内容比起成本收益法来看要简单得多。其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按照国家总体发展计划,相关政府部门确定建设项目目标,归集各自提出多种备选方案。

其次,以现有货币单位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已经归集的所有备选方案各种可能发生的有形费用,并分别予以加总。在计算费用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了需要多年安排才能完成全部支出的项目,都要用贴现法折算出“费用流”的现值,以保证备选方案的可比性。

最后,按照计算的各种备选方案的所有可能发生的费用的多少排出顺序,以供政府决策部门的决策者们进行择优选择。

一般的,最低费用选择法被运用于政治、国防、文化、卫生等政府公共支出项目。实际上,对使用最低费用分析法来确定政府支出项目的最佳方案,从技术上看已经没有太大困难,而真正的困难在于所有备选方案的确定。因为,这里提出的备选方案应能无差别地实现同一个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

3. 公共定价法

还有些政府支出项目,如公路、电信、邮政等,对它们来说,同样是“易于衡量成本,难以计算绩效”,但通过这些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实际上都属于准公共产品,都可以部分或全部进入市场进行相关交易。在市场经济中,对于此类项目,则可以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

实际上,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微观经济主体都会自觉地采取措施,保证使自我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消费者追求福利或效用)实现最大化。期间,市场价格成为各微观经济主体是否采取行动、如何采取行动的信号。同时,价格机制成了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主要市场机制。

对政府来说,由于其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物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那么,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物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如金融、农业、教育和保健等行业)的价格。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有关公共定价的问题,参见第十三章政府非税收入。

三、政府采购与政府支出效益

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的西方国家。1782年,英国政府首先设立文具公用局,作为特别负责政府部门所需办公用品采购的机构。美国联邦政府的采购历史可以追溯到1792年,但完整意义上的政府采购制度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性资金,属政府筹集的税收等公共资金。(2)采购目的的非营利性。政府采购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的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采购管理的公开性。政府采购是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的,整个采购过程全部公开,接受社会有关各方监督。(4)采购范围的广泛性。政府采购从汽车、办公用品到军火武器无所不包,涉及货物、工程及劳务等各个领域。(5)采购的数额巨大。政府始终是国内市场最大的客户。

政府采购一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竞争性原则。通过竞争,投标人可以为用户提供最好的商品和劳务,并想方设法降低产品成本和投标价格,实现政府采购的政策目标。(2)公开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指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法律、程序及过程都是公开的,以保证政府采购的客观公正性。(3)公平性原则。公平性,指参加政府采购投标的人都公平竞争,机会均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

政府采购的方法较多,常见的主要有:公开招标采购、选择性招标采购、限制性招标采购等。(1)公开招标采购,是指招标人按法律规定,在有关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发布招标广告,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经过投标人投标、及开标、评标和中标,与中标人签订采购合同,采购所需的货物、工程及劳务。(2)选择性招标采购,是指招标人直接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进行招标采购的方法。(3)限制性招标采购,是指招标人因进行特殊项目采购,需要与供货方商谈有关细节,但对谈判程序的适用条件加以严格限制,并对谈判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采购方法。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其多方面的意义。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益的角度分析,主要有:(1)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效发挥财政监督作用。财政部门通过政府采购过程,可以直接监督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发挥应有的监督功能。(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政府采购中,通过投标人公平竞争,为招标单位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劳务,可大大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据北京、上海、河北等地的试点经验,一般可节约资金15%—30%左右。(3)发挥财政支出的宏观调控功能。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政府可通过选择采购的商品、投标人等方式实现国家的宏观政策目标。

【关键词】

1.政府支出规模2.政府支出绝对量

3.政府支出相对量4.瓦格纳法则

5.政府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6.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7.皮考克和怀斯曼关于支出增长的理论

8.政府支出比率指标9.购买性支出

10.转移性支出11.成本—收益分析法

12.最低费用选择法13.公共定价法

14.政府采购

【复习思考题】

1. 政府支出规模呈现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2. 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和微观方面主要有哪些?各自包含什么内容?

3. 如何认识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请简要加以分析。

4. 怎样看待我国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特点?

5. 什么是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6. 什么是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主要程序包含哪些步骤?请简要加以分析。

7. 推行政府采购,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有何意义?

8. 通过对政府支出规模增长模型的分析,谈谈我国政府支出特点和发展趋势。

【建议阅读文献】

1. 高培勇、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Sanjay Pradhan:《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 B.J.Reed,John W.Swain:《公共财政管理(第二版)》(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5. 雷爱先:《公共支出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6. 龚振勇:《公共政府支出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7. 苏明:《政府支出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8. 雷良海:《政府支出增长与控制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 〔美〕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10. 陈共:《财政学》(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