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计算机通过电话电缆实现了相互连接——这就是美国国防部实施的阿帕网项目(ARPANET Project)。历史上最初的计算机迷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开发类似于《龙与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这样风格的电脑冒险游戏。面对这些基于文本的冒险游戏,玩家只需通过键入如“向南”、“看”、“开门”等指令来指挥自己的动作。很显然,这是交互性小说的开始。这些游戏很快适应了计算机网络,几个玩家可以同时在线,不仅可以和机器对抗,不同玩家之间也可以相互对抗。这是史上第一个MUD(多用户网络游戏)。这些基于多用户文本系统的虚拟现实很快就大量出现了,而在一些新的MUD中,游戏对抗和“地下城”(Dungeons)被边缘化或完全抛弃了,而与其他用户的沟通则成了主要功能。这样,MUD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冒险游戏环境仍然构成了MUD的大部分内容——为了隐藏尴尬的出身,MUD这一字母缩写现在通常解释为更加中立的“多用户域”(multi user domain)或“多用户维度”(multi user dimension)。
阿帕网迅速扩大,并跨越国界成为一个国际网络。最后,在20世纪80年代,它革命性地发展成了全球互联网。接着,当互联网广泛采用超文本技术和图形用户界面(浏览器)时,万维网也就诞生了。万维网是互联网最引人注目的部分,通常当人们谈到“互联网”时,实际上指的就是万维网——除万维网之外,互联网还包括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以及FTP(文件传输协议)等部分。然而,新的浏览器完美地整合了这些部件,以至于整个互联网和万维网之间的差异确实变得微乎其微了。
罗伯特·库弗在布朗大学开创了第一个以因特网为基础的文学实验项目“超文本旅馆”(Hypertext Hotel)。这是一个建立在MUD之上的协作性文本——互联网上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阅读它,并且,所有读者都有机会参与到文本的写作中。大多数发表在互联网上的早期文学作品都是由业余作者写的故事,他们只是偶尔运用了一些超文本技术——主要是分叉路径模式,即在一定的转折点处,读者可以从几个可能的发展方向中为故事选择其中一个。
就在因特网和浏览器迅速发展之时,因特网文学也逐渐转为以可视化和多媒体化为主导。在整体性的多媒体作品中,文字文本已经变成众多要素中的一个。例如,这种转变可以在一个名为“机器史诗”(Das Epos der Maschine)的德语网络文本中清楚地察觉到——在这部作品里,文字文本仅发挥着视觉上的作用,说得好听一点,文字文本只不过是装饰性的角色。
我们当前所处的情况是,除了传统的印刷文学外,我们还有储存在因特网、软盘与CD光盘上的数字文学——但是当所谓的混合技术变得越来越普遍时,它们的趋势将是会被融合起来。在混合体中,CD光盘(或是类似的东西)与因特网联合在一起,这样一来,CD光盘便会包含一个通向某一数据库(比如包含有超文本小说的)的界面,此外购买一个CD光盘,购买者就获得了访问该数据库的权利,接着可以通过因特网把那些超文本小说(或者其他东西)传输至用户终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