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学作为一个论题既宽泛又非常难以界定。作为一种粗略的研究方式,我们可以对之作如下分类:
1.印刷文学的数字化——包括诸如[HTH]古腾堡计划以及在斯堪的纳维亚与之相似的[HTH]鲁纳博格计划(The Project Runeberg)这些宏大的文献研究工程,这些工作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使古老的且多为经典的文学实现数字化。这些计划有几个实际的目的。它们要保护物质载体不断恶化的旧文本,使珍稀作品(有些可能只剩一个版本存世了)能为广大公众所获得,并为学生与研究人员创建有用的数据库。在此数据库中,可以使用单词和短语在文本中进行搜索,对于研究者而言,单单这一项功能就极大地扩展了这些资料的可用性。此外,数字文献使各种风格的统计分析成为可能——“人性化处理”(humanistic computing)这一术语本身就意味着对数字文本数据库的风格化分析——比如关于某一剧作是否出自莎士比亚之手的研究。
2.原创文学的数字出版——这类文本不用任何超文本技术,或只是谨慎地使用。文学的既定惯例没有改变,数字形式主要用在文本的发布上。一直以来此类出版规模较小,而且这类作品主要是由业余作家来完成。当然,也有专业作家尝试过数字出版,如芬兰作家莱纳·克龙(Leena Krohn)就以数字形式出版了她的故事集《斯芬克斯或机器人?》(1996)[ZW(]书名原为芬兰语“Sfinksi vai robotti?”,英语书名为“The Sphinx or the robot?”。——译者[ZW)],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克龙想为她的故事配上经数字强化的插图,而如果采用印刷文本的形式将非常昂贵。也有一种少量的平行出版,也就是以印刷和数字两种形式出版同一种读物。主要运用在不同的杂志上(其中有相当多的文学杂志)。
3.应用由数字格式带来的新技术的文学创作——包括从超文本小说、交互性诗歌到多媒体百科全书等的所有事物。迈克尔·乔伊斯的《下午,一个故事》(1987)通常被视为第一本超文本小说。[4]这部超文本故事由539个文段和951个链接构成,讲述了一个男人在早晨去工作的途中目睹了一场车祸,他担心这起事故的受害者(当时可能已经死了)可能是他的前妻和儿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阅读《下午》(不同的顺序将会形成不同的文段组合),结果是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故事,但仍然可以在读者的故事之上构建出一个故事框架。它叙述了一个男人拖延寻找事故受害者的处境和身份的实际情况,并描述了他和他的前妻以及同事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风流韵事,还对他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通过系统地游历这个文本,人们可以从中发现“真实的故事”,它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男人对这起事故如此震惊,同时又疯狂地试图不去想它。[5]迄今为止,只有一家商业性的超文本小说(故事)出版社,但同时世界各地的不同大学也出现了许多超文本小说——只不过通常都难以见到。
[XC011.tif][HJ1.5mm]
[HT7.5ZDX]吉姆·罗森伯格的《因特图》(Intergrams, 1997)的一个截屏[HJ]
也有使用交互性和动态技术创作的诗歌作品。吉姆·罗森伯格的《因特图》(Intergrams, 1997)尤为有趣——它有两个显著特点:共时性,即文本的几个层次相互并置,这样随着光标的移动,某个文本层在读取的时候其句法结构可以“外化”为图形符号,从而表现文本碎片之间在句法上的相互关系。[6]在罗伯特·肯德尔(Robert Kendall)的诗《生活的两级》(A Life Set for Two, 1996)中,读者可以从“菜单”中选择文本的“氛围”以及其他参数。屏幕上还有一些个别字眼可以根据程序变换成其他单词。
4.网络文学——这是指运用那些只有在互联网上才能实现的特性的超文本文学。例如,马蒂·尼斯坎南(Matti Niskanen)发表于1998年的《惟适所安》(Leporauha[Rest Peace]),巧妙而有效地使用了开放网络环境的链接潜能。大部分链接操作是在《惟适所安》自身的文本内进行的,但有一些链接却会毫无征兆地引向外部的某个政党的网站或某个黄页的首页等等。基于互联网的文本可能会不断升级——所有更改的内容会立即出现在读者面前,而无需购买新版的CD光盘。互联网,读者的反馈可以很容易迅速组织起来,这使得读者参与文本的写作和重写成为可能。这种交互性的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是马库·艾斯柯利仁的《界面》(Interface, 1997),该作品最初是一本印刷小说,现在却在互联网上延续着自己的生命,由作者本人的输入以及读者的反馈共同驱动。
除了这四种类型,还有大量其他各种类型的数字文本,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含有一些文学性因素——叙事结构和虚构性——但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学;特别是电脑游戏、模拟游戏、各种多用户网络游戏、IRC(网络聊天)、虚拟现实,等等。就它们自身而言都是非常有趣的现象,而且它们确实也给文学和文学研究带来了很多东西,但如果把它们都归类为“文学”,则破坏了它们的真实本质。
另一方面,应该指出互联网上的所有网页在本质上都具有超文本性。因此,所有可读的网页,如流行的青少年电视频道网站或者新闻网——都使其读者熟悉了超文本的呈现方式。这些网站一般会充分利用读者的直接反馈、各种观众调查以及其他一些凸显读者交互性的手段。在不久的将来,新的网络文学会在那片土壤上滋长起来,这似乎并非过分的期望。不管怎样,比起本文讨论过的所有文本来,它们让更多的读者熟悉了互联网交流的各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