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认为,“超文本之父”是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主管范尼瓦·布什博士,1945年他在《大西洋月刊》7月号发表了具有高度前瞻性的论文《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该文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思考未来的技术发展,只有几页是直接涉及超文本(当时这个词还未出现)的。由于这篇论文写在(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刚出现之前,因此布什所设想的主要依靠机械运作的[HTH]麦麦克斯存储器似乎很快就过时了。但[HTH]麦麦克斯存储器背后隐含的观念,却是对后来发展起来的超文本概念的一个正确的描述。为了对布什表示信任,我们应该注意他本人已在论文中发表了如下断言,即未来技术的发展难以预料,因此[HTH]麦麦克斯存储器的实现可能和他本人的描述很不一样,但真正重要的是要注意(隐含在背后的)观念。
布什写作这篇论文的动机在于寻找新的计划和方向,这些计划和方向的幅度和重要性足以为一战后未曾加以利用的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指明方向——因此,他的论文在开头部分言辞华丽、充满感伤,但是在作了必要的铺垫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主要观点:知识、科学和其他事物发展如此之快,要使它们发挥作用就必须有所行动了。他首先承认信息的潜在增长,并且需要一种合适的大容量存储方式来保存信息。他似乎对缩微胶卷十分满意,而且他已经预见了用磁存储方式保存数据的可能性,因此存储问题对他而言实际上并不见得有多么严峻。布什非常清楚地知道,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在任何特定的时刻找到和使用所需的信息。在1945年,布什已经提出了一个在因特网普及之后才为人所周知的议题:“仅仅只是压缩当然是不够的;我们不仅需要获得和存储一份记录,而且还要能够查阅它。”
索引这种方式已经在书籍版式和图书馆中使用了几百年,布什同样认为索引是必需的,但只有索引还不足以令人满意。他在信息检索中又引入了可记录的踪迹、路径或链接等概念。[HTH]麦麦克斯存储器的用户可以在不同类型的数据间建立链接,并且给这些链接命名;一组具有相似命名的链接也就形成了路径。他还可以为数据库添加自己的注释,而且这些添加的注释可以很自然地增加到现有的路径中。因此,当他重新回到数据库,这个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库中的材料重新回到以前相关联的路径。如果我们假设收集数据的原因首先是为了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并且撰写论文,那么[HTH]麦麦克斯数据库的设备可以让作者自己(或其他人,就此而言,[HTH]麦麦克斯数据库是可传递的)回到撰写论文时的那种关联性思维的结构。布什用一名律师作为例子:“这名律师可以获得各种相互关联的意见与决策,这些意见与决策来自他自己的所有经验以及他的朋友和权威人士的经验。”
将不同的文件链接在一起、将这些链接聚集在一起并给路径命名、为数据库/路径添加新的文件并最终回到数据库追寻以前的路径,上述这些可能性构成了今天超文本环境的重要议题。通常人们仍用书本来作为超文本的模型:“这确实就像把广泛而分散的原始材料汇集起来装订成一本新书那样。”由万维网中“页面”这一术语的高度混乱的使用,便可知书本这一隐喻在今天已经和超文本的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