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自序

作者我是孔子高足曾子(参)的七十六派裔孙,广西昭平人,生于蛇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工厂从事技术工作,1981年从粤北山区的一个小三线厂调入1980年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华强电子工业公司工作。从1986年起被集团派到深圳市电子行业协会工作至退休。

我从青年时代开始便对哲学的书感兴趣,到20世纪的90年代初转向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探索出一条应用《易经》智慧的新途径,同时写了不少的心得体会。为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决定将其中的部分内容整理出来,并以《易如反掌·活用五行的思维方式》为书名出版。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编为“分合三极论”的理论研究,中编是“应用实例”的研究,下编为“大胆猜想”。

为使广大读者能随着我的思路和所举的实例去理解我的见解,我想在此以自序的形式把我的研究过程和主要的心得体会向读者先做一个简介,以便读者能从我的自序中了解到此书的价值,然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这样,也许读者不需花太多时间就能触类旁通,获得一通百通的智慧启迪。

一从研究历史的使命开始

回顾历史,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两点论”(俗称“两分法”)育人,确切地说是以“一分为二”的世界观育人,这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应该说是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这种世界观育人带给社会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了。最典型的是把人教成只知道以互相对立的各种极端方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只能说“对或错”和“是或非”等。除此之外,如果有谁想要再说另外还有第三种或其他的选择,就会有人给说这种话的人扣上一顶“××人在讲中庸之道”的帽子,这说明“二元论”的思维定势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也导致人们不论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以“一刀切”和“一窝蜂”的方式方法去干,不可避免地在有的时候或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一哄而起”的现象。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不知从何而来“鸡血可治百病和防治百病”的传说,全国就掀起了“鸡血疗法热”。另一次是1992年发生在深圳的“8·10股潮”,当时传说买原始股就可赚大钱,凭身份证就可购买股票抽签表,于是全国掀起了抢购股票抽签表的狂潮。许多人为多中原始股,怀揣大批借来的身份证,急急忙忙赶到深圳,并派人提前一两天到300个发售点上去排队,形成了一条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人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依我看,归根结底是以为只讲“一分为二”就够了的旧观念还在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正是因为存在这种旧观念,人们才一直无法发现自己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已经变味了,才使“一哄而起”的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现在看来,如果想要治愈社会的这种顽疾,除了从转变观念入手,别无他法。既然如此,也就证明我们必须破除对“唯×论”的迷信,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的态度去找出符合多元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我们这代人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自序00

二梦中得来的灵感

为探索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题目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呢?开始老是定不下来。直到有一天我在夜里做梦,梦见始祖在给他的学生讲述人走路的过程和模式与牛(熊)走路的过程和模式是一样的情景,才从中得到启迪。后来,我从书刊中找到与梦境中的情景完全相同的两张照片,通过研究,我明白了潜在于大自然中的平凡和伟大的和谐统一。

所谓的“平凡”,就像牛是用四条腿走路,人也是用四个支点走路,而且不论是人还是牛都必须依靠“三点着地与一点悬空的配合”才能完成习以为常的躯体向前移动的一步。所谓的“伟大”,是说人和牛能够获得向前移动的驱动力都来自潜在于以“四”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作用,及其所对应的双向互动变化选择所体现的“双三极”或称“五位一体”的作用。应该如何理解潜在于人走路中的那种平凡与伟大和谐统一关系呢?人体依靠向前迈步的那一只脚的前脚掌与后脚跟同时着地后产生的两个支点,和依靠另一只脚的前脚掌着地与后脚跟踮起所产生的一个支点与一个悬空点的自然配合,才能向前移动一步;当轮到另一只脚向前迈步时,自然又会出现以三点着地与一点悬空的自然配合去完成人体的又一次向前移动。如把左脚和右脚轮流向前迈步一次视为如同完成一个从起点到终点、再从终点返回起点的轮回,无疑就可将左脚和右脚迈步后各自产生的“三点着地与一点悬空的配合”都用“三位一体”表示,可把“三点着地”对应的“三位”都称为“三极”。为使人们能从这种轮回中认识到潜在其背后的基本结构变化制衡模式,即我们所指的“分合三极论”概念,我们认为可用“两个人”代替“双脚”,将“一左一右的双脚移动”视为可用“一正一逆(反)”或“一分一合”的移动模式代替,将“三点着地与一点悬空的配合”视为可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与方向的配合”代替,将“这两个人以等速、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走并一直走到相遇时止的总路程”视为“等同于用一左一右双脚移动完成一个轮回所走的距离”那样。据此就可认为如将从甲地向乙地走的那个人的“路程=时间×速度与方向的配合”改为以“合的三位一体”显示,反之就可将从乙地向甲地走的那个人的“路程=时间×速度等与方向的配合”改为以“分的三位一体”显示,或者称为“分三极”和“合三极”。与此同时,再将双脚移动一次完成一个轮回所走的距离,理解为可用这两个人行走的路程之和代替,因此也就可将“总路程=速度×时间(从甲地朝乙地走]WH速度×时间(从乙地朝甲地走)与方向为相向的配合”,理解为通过“分三极”与“合三极”的有机结合就可产生出一个以“路程、两个速度、两个时间”构成的“五位”与以“方向”为“一体”构成的“五位一体”结构关系选择,就是可体现“分合三极论”概念的宇宙基本变化制衡模式。

由此可见,只要人们用体现双向互动变化关系选择模式的“分合三极论”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就可使人们对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否则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像使用古人所称的“天人合一论”,即我们所指的“分合三极论”,去正确认识潜在于大自然中的各种变化,获得满意的答案。据此,我们最后认定应该用现代的语言,即“分合三极论”去解读“天人合一论”的奥秘,同时把研究的题目正式命名为“分合三极论”。

三实话实说,化难为易

“分合三极论”是从人和牛(熊)走路的模式完全一致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虽然已有以上的事实佐证,但是能否同时正确反映其他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与自然以及各种学科知识中的关系呢?这无疑还是一个有待证实的问题。比如说,为使一张四方桌能连续绕着其中的一条桌腿旋转,就必须将其余的三条桌腿同时悬空起来才能实现期望中的向左旋转或者向右旋转。据此,也就说明实现方桌转动的必要条件是依靠“一点着地与三点悬空的配合”,这与人走路以“三点着地与一点悬空配合”的必要条件恰好相反。面对诸如此类的各种现象我们应作何种解释呢?为了能很快找到正确的答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查阅了被人称为“天书”的《易经》,我们翻来覆去没有办法从中找到一个直接的答案,从中只能找到所写六十四卦的符号、卦辞、爻辞,以及系辞,怎么办呢?俗话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如果能另辟蹊径也许就有突破的希望。于是我们就怀着这种信念开始用实例,与六十四卦的关系进行对比、探索、确认,并期望能从每次的比照中发现《易经》的真面目。我们在研究前又给自己制定了四条研究守则:第一条,只研究六十四卦的关联关系,可以对卦辞、爻辞不进行研究(今后如有需要,再进行新的系统研究);第二条,只用各种现象同六十四卦的关系进行对比,不作咬文嚼字的空对空抽象注疏;第三条,只求破解千古之谜,不对概念作详细的解读;第四条,解释通俗易懂,应用举例力求一通百通。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四条,我们就有可能避免重蹈前人训诂的覆辙,改变人们过去仅以“金木水火土”去解释“五行”和只知道死记硬背卦辞、爻辞的读死书风气。与此同时,力求在懂得《易》源自然的基础上,再学会以《易经》揭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行动(实践)的指南,以及通过灵活应用使《易经》的光辉思想永放光芒。

四《易》的至简之道

人们都说《易经》是一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天书,里边的每一卦和每个爻都包含着无数的玄机,对常人来说是看不懂、学不了、又用不上的学问。对此,我们认为不应人云亦云。人们产生这种错觉和误解可能是因为长期存在一种以讹传讹的传言——认为《易经》真的很玄乎,再加上那些自吹自擂手握祖传秘诀的江湖术士在那里推波助澜,就使人们更加信以为真,《易经》的真实面目也就因此被一层层神秘面纱掩盖起来了。为了撩开蒙在《易经》头上的神秘面纱,再现《易经》的庐山真面目,我们按照“系辞”的启迪,选择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进行验证、探索之后,发现这些实验很能说明问题。具体说,所做的第一组实验是将一条绳子的一端按“一分为二”拆开成两股线,使其成为一条带两股线的绳子(即呈丫状的绳子),同时可将所吃的午餐分为“饭”和“菜”,这样我们就可将绳子分拆为“丫”状的关系,将午餐的“食物”分为“饭”和“菜”的关系,这可理解为在“一分为二”中自然潜在一种以“三合一”为基础体现的“三位”并存基本结构关系选择,并以“一分为二”体现出古人当年所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选择。第二组实验是将两股线捻成带有一段绳子的绳,并使其成为一条带有两股线的倒“丫”状绳子,将吃午餐时的“食物(饭菜)同时吃”分为“吃饭量多过(大于)吃菜量、吃饭量和吃菜量一样多(相等)、吃菜量多过(大于)吃饭量”三种并存选择,那样就可从“三位一体”中体会到在“合二为一”中自然潜在一种以“一分为三”体现的“三位”并存基本结构关系选择,并以“一分为三”体现出古人当年所称的“三极之道”选择。第三组实验是用一条被拆散成“丫”状的绳子与一条合成倒“丫”状的绳子进行两条绳头的对接,并使其呈“”状的关系选择,或将午餐时吃“食物(饭菜)”的五种吃法合在一起,可得以“只吃饭、只吃菜、吃饭多过吃菜、吃饭吃菜一样多、吃菜多过吃饭”体现的五种选择那样,从中可见只要通过主体的三要素和客体的三要素的链接就可构成一个以“五位一体”体现的变化制衡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实际上这个模式也就代表在大自然中潜在一种永恒不变的变化制衡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以及可用各种具体的实用结构关系选择去体现其中潜在层出不穷的千变万化关系选择,这种千变万化的关系选择古人当年称为“五行六虚”。最后,我们再将以上三组实验证实的结果同古人揭示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框架结构体系进行比照探索,从比较中发现,被我们称为“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的关系选择”,古人是以“阴爻、阳爻”两种符号构成的三画卦(俗称八卦)揭示的;被我称为“变化制衡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的关系选择”,古人是用由两个“经卦”组合而成的“六画卦(俗称别卦、重卦)”揭示的;被我称为“自然潜在一个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链接的结构关系选择体系”,古人是用“八八”构筑的“六十四卦”框架结构体系揭示的。这样,不但可以证明八卦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的,同时也能证明《易经》不是源于占卜,古人当年以八卦符的结构体系构建八卦框架结构体系的初衷,是为了教授人们利用这个框架结构体系所揭示的思路,以体现“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们对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总而言之,不论古人是以符号去揭示还是以语言去描述“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为了使人们能意会到“道法自然”的精髓(灵魂)是一条谁都无法抗拒的宇宙游戏总则,谁要与其背道而驰,谁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五“道法自然”魅力的启迪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易经》不是一本专门讲神秘玄学的巨著,而是一部教人如何认识“道法自然”规律和应用“道法自然”规律的经典。但人们从书中不但看不到古人直接以科学术语表述现代人所说的概念,如“方向、方法、方式、角度、层次、方位、分、合、正、反”等,而且也看不到古人用很多通俗易懂的实例去说明这些概念。我们认为古人这样做,正是古人的高明之处,说明古人是想让人们懂得要在意会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灵魂的基础上去灵活应用,并通过灵活应用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使人们对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法自然”理念,产生更高境界的理解。

老子所讲的“道法自然”理念言简意赅,真正的含义可能不止仅指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还包涵“如何从自然中找道与如何效法道”的教诲。依我们看来,如果我们仅停留在知道“自然规律”这个概念,而不知道它的实质性内容,还是等于什么都不知道。为了重新认识“道法自然”的魅力,我们认真研究了潜在于双向互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例如从上述所说潜在于两个相向、同向、背向和原地不动,或从相向相遇再背道而驰的人的双向互动过程中,除了从中可见能将各方的“方向”称为“一体”,将以“路程、时间、速度”称为“三位”,和将由此显示的“三位一体”称为“阴始于四”外,同时可将双方所走的路程之和对应的“路程、两个时间、两个速度”称为“五位”,和将“方向”选“相向”称为“一体”。这样,就可将由此显示的“五位一体”称为“阴终于六”,即如古人以“五行六虚”模式所指的“重卦”,也就是与我们所指的“分合三极论”对应的模式。

从这两个人的走路过程中,我们同时还可看到除时间和速度可影响路程外,方向也可影响路程。为讨论方便起见,仅以速度为例说明在双方行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六种不同速度关系,正如众所周知的以下四类六种:一是以双方都不走显示的速度比为0∶0,或称其为“和”;二是“一方走与另一方不走”显示的速度比为“有无速度”两种;三是以双方的速度相等显示的速度比为“平”;四是以“一方快与一方慢”显示的两种“一快一慢”。由于这“四类六种”速度比是无形的,但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不妨将古人所说的“易无体,神无方”,转换成用“五位一体”的模式去理解,即可将“和”称为“一体”,将其余“五种速度比”称为“五位”。然后,再把以“和而不同”显示的每次形态变化模式,即古人所称的“坤卦”,和把“六神”对应的模式称为“乾卦”后,就可进行“乾坤”的“六合”,并且得到古人以“乾坤”比喻为“大人”所对应的“九位一体”,而被称为“以人为本”的“大人”的“本体”是以“天地人三才”代表的,即称“始体-(太极)对应的路程代表天”,称由“乾坤”两个“五位一体”的“一体”相合所得“人和”为“人”,称“坤”中的速度比“0∶0”为“地”,就可得到以“天地人三才”作为“九位一体”的“一体”了,其“九位”是由“六神中余下的其它五神”和“地中余下的其余四项”(即可用“相向、背向、同向、相遇后再背向”四项或“两个速度、两个时间”四项)共同组成,从中可见除了应把“天、地、人三才”称为“以人为本”的“大人”的“本体”外,还可将其称为“阳始于一”,与同时把“九位”称为“阳终于九”。

由于“九位一体”是表示传递变化的基本模式,因此,又可从中想到当以顺其自然所选的那种速度比作为该过程的“速度比”时,自然就会在该过程中体现出以“所选方向”为“一体”与以“(速度比=甲方速度∕乙方速度)、两个时间、路程”共同构成的一个以“五位一体”作为体现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模式。

毋庸置疑,如果人们不懂得古人所说的以“阴始于四”及对应的“三位一体”和三元相对并存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关系选择模式;不懂得“阴终于六”及对应的“五位一体”,是以“两个三元相对并存基本结构关系选择”为基础并进行“合二为一”的链接,就可以构筑出一个实用的变化制衡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就不懂得以“阴终于六”对应的“五位一体”是可体现自然中潜在一个永恒不变的实用变化制衡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的,同样也不可能知道应将这两个不同的基本关系选择模式理解为大自然在向人类展示两个永恒不变的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与此同时,如果人们不懂得古人以“阳始于一”及其对应的“一体化”选择与以“阳终于九”对应的“九位”,以及以“九位一体”变化选择体现的轮回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以“传递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体现的轮回,同样是不可能懂得自然界中潜在“潜在”与“选择”的和谐统一和“存在”与“发展”的和谐统一。以上所说的这些规律,西方的科学家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已从高能物理实验中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即西方的科学家在粒子的结构中已找到同我国古人以八卦符号揭示的关系选择完全相似的、以三种不同粒子构筑的宇宙结构终极设计模式,同时也找到了与我国先民以两个“经卦”揭示对应的关系(即以“三个三个”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关系选择模式),以及与我国先民用八卦揭示对应的“八重态”结构关系选择模式。因此也就证明,“道法自然”的魅力永远不会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也不会随着事物性质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它既适用于指导人们去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又适用于指导人们去认识宏观与微观结合的世界,还可用于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总而言之,被我国先民发现的八卦框架结构体系是一个能够“弥纶天地之道”的宇宙法则。

六智慧启迪一通百通

《易经》是“和合文化”的根,“和合文化”不仅是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统称,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处。古人为什么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称为“和合文化”呢?这个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依我们看来,“和合文化”的理念始于在《易经》中以两个“经卦(即三画卦)”为基础的“合二为一”链接,这可产生一个以“和而不同”显示的“天人合一论模式”或称以“五位一体”体现的“六画卦、别卦、重卦和五行六虚模式”;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两个“五行六虚模式”的“六合”和谐的链接,又可产生一个以“九位一体”体现的“阴阳五行论模式”作为传承和弘扬“和合文化”理念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将这种文化的内核归结为“和谐”二字,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最后,再以《易经》的八卦框架结构体系对上述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系统表达。因此我们应把《易经》称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著作,人们如果想要正确认识它、理解它和应用它,都要从哲学的高度去阅读、品味其中的魅力,否则难以体会这部“天书”的科学价值。

长期以来,曾有不少人把哲学说得神乎其神,有人甚至认为只有哲学家才懂得什么叫哲学。依我们看来,这也是人们对哲学的一种误解。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反映人们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世界,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动指南,我们不能把哲学看成是哲学家的专利,把哲学看得那么神秘。确切地说,哲学主要是讲如何应用分、合和分合结合等关系选择去认识世界。通俗一点说,就是讲如何正确使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一分为三”、“三合一”和各种科学方法,包括以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艺术的以及各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所揭示的各种科学方法去正确认识世界。

带着这个问题,我研读了一点西方哲学和体现“和合文化”的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发现,西方哲学的缺点是没有讲“轮回”、“合二为一”、“一分为三”和必须同时以“三极相对并存的基本结构关系选择”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而是只讲以“一分为二”的两个极端选择去认识世界,就如对“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理解那样已形成各执一词的两种“唯×论”。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把中国古代哲学理解为讲“和合”也很难全面正确认识其全部的内涵,比如对以乾坤显示的“一分为二”关系选择等就无法直接理解得透。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对包括西方哲学在内的各种观念进行反思,然后再用现代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进行全新的诠释,而且这种全新的诠释必须以《易经》揭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或者说应该以现代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去解读《易经》中的一通百通方法。我们认为用“分合三极论”的概念进行概括比较好,因为这个概念既讲“分”、“合”和“分合结合”,又讲“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一分为三”、“三合为一”,还讲“一二三”都要讲才能体现大自然潜在一个多元化的公共选择体系。例如我们通过对潜在于两个人走路过程的各种关系的讨论之后,说明其中既存在“一分为二”,也存在“合二为一”,既存在“一分为三”,也存在“三合为一”,而且可同时将表示宇宙的终极设计模式(基本结构关系选择的模式)的“三位一体”称为“一”,将表示以“三个三个”结合显示的基本变化制衡结构关系选择的模式的“五位一体”称为“二”,将体现传递的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的“九位一体”称为“三”,将在“九位一体”中进行“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结构关系选择称为“一二三都要讲”。这就是我们所指“分合三极论”应用的一个例子。由此也就证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必须以自然潜在的“三位一体”及其对应的“三极并存基本结构关系选择”作为基础,以与基础对应的“终极设计模式”作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宇宙潜在各种形式的出发点和归宿,还必须以自然潜在的三元终极设计模式为基础进行两个三元的“合二为一”链接,才能得到一个以“五位一体”体现的“变化制衡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以及通过两个“五位一体”的“六合”,就可构筑出一个以“九位一体”显示的“传递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然后,以这三种基本的结构关系选择模式进行有机的化裁,就可产生以“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链接而成的和谐统一体的结构关系选择体系”,而且这个体系是人们正确认识宇宙中自然潜在的“选择”与“潜在”的和谐统一、“存在”与“发展变化”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也是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在宇宙中潜在各种不同“化裁梯度”(变化层次)的理论根据。

为使读者读完此书后,能获得一通百通的方法启迪和灵活应用,我们同时又提出如为求解体现正反单方(向)关系选择的问题,应利用“三位一体”的方法,如求解船在湖中以驱动力的速度行驶时的时间,或制作由起点站、终点站和票价三者组成的车票速查表等;如为求解体现正反双向互动关系选择的问题,应利用“五位一体”的方法,如求解逆水行舟的时间公式,应由水的速度、船速、两个距离和方向五项共同构成制约行驶时间关系的选择;如为求解以“六合”关系选择体现的问题,就应采用“九位一位”的方法,如为求解人们所吃的药(食)物的效用。求解人们所吃的药(食)物的效用,就要像《黄帝内经》所说的那样,当以“药(食)物”为“体”时,就要用药(食)物的“平、热、温、凉、寒”五性(气)和其“一体”去体现药(食)物是由“天气所生”,并以“在地成形”体现其“五性一体”的和谐制约关系;同时要将药(食)物以“淡味”为“一体”,以及以“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其“一体”构成的“五味一体”去体现药(食)物的“六味”是由“地气所生”,并以“在天成‘象’”体现其“五味一体”的和谐制约关系;然后,进行以“药(食)物”为“体”的“平(性)淡(味)”天地的气交合,就可得到“药(食)物天地气交”产生的“人字形”关系,即为“天地人三才”所指的“以人为本”关系。因此也就说明,只要懂得进行两个“五位一体”的“六合”,就可得到所指药(食)物的“以人为本(体)”与以“热、温、凉、寒”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结合所体现的“九位一体”了,同时可将以“四气五味性能”构成的关系选择称为以“均衡营养之道”体现的“人体养生之道”了。如果是一个关系很复杂的问题,只要懂得进行分层次和不同角度的定位展开,以及懂得利用置换主客体各自对应的三个相关要素和进行主客体定位的换位选择思考,就可从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展开中依次解出潜在其中的不同答案。

综上所述,只要知道从以上几个层次的共同点去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理解、记忆和一通百通的灵活应用,就可以使你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00

能与您以此方式相识,说明我们有缘!

我的这本书是一本解说全新哲学及其应用的书。书中以0=1=1(+)1=1=0的思维模式表达“分合三极论”或称“一二三大法”,同时说明人们只讲“一分为二”不行,只讲“合二为一”也不行,只讲“一分为三”不行,只讲“三合一”也不行,正确的选择就是都要讲,才能体现出在大自然中潜在一个多元化的公共选择体系。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