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先民当年在“谈经论道”时虽然没有使用“哲学”这个名词和术语,但从“谈经论道”所称的“道”中可知,是把按实际情况去选择正确认识宇宙和宇宙变化的各种方法称为“道”。或者说是把正确认识宇宙、宇宙变化的起点、方向、路线和终点的方法的总和称为“道”,同时还可把“道”理解为各种客观潜在选择的总和象征。因此,各种方法在被选择之前都处于“无思、无为、无极”的混沌状态,只有等到被选择和因它的作用使载体发生相应的变化后,人们才能从载体的变化中认识到“道”的存在、“道”的作用和所选“道”的名称及其具体的内容。据此,也就证明我国先民当年是把“处于混沌状态下的方法总和”称为“无极”,简称为“无”;将“载有被选方法的载体”称为“本体”。例如,从我国先民称“道生一”、“无极生太极”和“无中生有”等为“本体一”,就可证明我国的先民早就对“相对论”、“本体论”和“认识论”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总结。与此同时,还说明我们可按现代人使用的哲学语言将古人所说的“道无思、无为、无体和体载道”以及对“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选择,解说为人们应该学会运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去观察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理解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保护自然(包括保护人类自己),否则人们就无法正确认识能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一个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我国先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包括长江流域),因此世世代代都与山河为伍,正是因为我国先民长期生活在与山河共存的自然环境中,所以才懂得应该以花草树木的变化规律和河水的干旱、洪涝、结冰、化冰的变化规律,作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出发点。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我国先民生活在与山河为伍的这种自然环境中,所以才能悟出应该把花草树木枯荣的循环(轮回)和河水每年的干旱洪涝与结冰化冰的循环(轮回)变化规律,同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循环(轮回)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认识,然后由此及彼再联想到应该将大自然中的所有变化规律都看成是受到日月运行规律的直接或间接的制约与影响。我们将大自然的各种变化周期节律都看成是如同每年的昼夜时间长短变化周期节律,如同每月的月亮盈亏变化周期节律一样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先民当年将日月运行的变化周期节律作为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和宇宙变化的思维模式,并将这种思维模式简化为以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宇宙框架结构体系表示也是完全正确的。与此同时,也还说明中国古人是在发现山上花草树木循环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周期变化规律(简称为山的规律),和河水的干旱、洪涝、结冰、化冰周期变化规律(简称为水的规律)并受启发后,才从山水的智慧启迪中悟到应该将潜在天地、日月和山水等等自然现象中的共同变化规律作为创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体系和缔造中华文化悠久文明史的基础。
众所周知,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我国先民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能够率先悟到“无所不有和无所不在”的“道”就在天地间。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在《易经·系辞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凶吉,成天下之亹者,莫大乎蓍龟”,“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之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吉凶,所以断也”。为了印证古人的这些深奥的精辟论述都是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钩深致远”洞悉,是“以化繁就简”方式进行科学的抽象概括,才从中找到一直隐藏在宇宙中的道法自然奥秘,以下我们举10个例子说明。
例1:以“车”中的“公共汽车”作为例子进行解说。具体说,首先是可将“车”与“无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和“道无始终”对应;二是把从车中选出的“公共汽车”与“太极”和“道生一”对应;三是将“公共汽车”的“载”与“空”与“太极生二仪”、“一阴一阳之谓道”和“一生二”对应;四是将“载”与“空”的四种不同组合(不分载空、全空、满载、空载兼容)与“二仪四生象”对应;五是将“载空”双向互动(交合)产生的三种并存共同体(载大于空、载等于空、空大于载)与“四象生八卦、三极之道”和“二生三”对应;六是将从两极体(先天八卦体)的单向变化原理出发,依次从“满载开始的载大于空、载等于空、空大于载和全空”和从“全空开始的空大于载、空等于载、载大于空和满载止”所得的“八体”称为与“八卦成列”对应;七是将从“载空兼容共同体”(后天八卦体)出发,按照上下客双向互动(交合)变化原理所得的五种(只上、只下、上大于下、下等于上、下大于上)并存选择体现的因果关系称为与“通神明之德”、“五行六虚”和“三生万物”对应;八是将“二八”排列组合所得的六十四个共同体称为与以“六十四卦体现的万物之情”对应。此时如果再用孔子的“生生之谓易”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去看上述的变化过程,又可把把从公共汽车到指以“载空为常道”所生的“纵向五行”称为与“生生之谓易”中的第一个“生”字和第一个道字对应;二是可把从“纵向五体之一的公共汽车”到以“上下客为常道”所生的“横向五行”称为与第二个道字和“生生之谓易”的第二个“生”字对应;三是同时可称对应所得以“纵横向五行为‘非常道’”体现的“二十五种变化”和以“纵横向六体”体现的“三十六种共同体”,称为与“生生之谓易”的第三个“生”字和第三个“道”字对应。
例2:选“一座桥”为例说明。(1)“桥”与“道”对应,“这座桥”与“一”对应。(2)“这座桥”是由在“上”的“桥板”和在“下”的“支架”两个部分组成(以下简称“一分为二”),或指潜在这座桥中的“桥板”和“支架”为两个极端(如“起始端与终止端”)。(3)将“桥板”理解为由“起始端、终止端和中间”三个部分组合(以下简称“三合一”)而成,把“支架”理解为由“两个桥墩和桥墩之间的距离(河床宽)”三个部分组成(以下简称为“一分为三”)。(4)以“桥板”中的三个部分与“支架”中的三个部分进行以二个三的双向互动的交合(以下简称为“合二为一”),就可得到一个以“五位一体”表示的“物体”(这座桥),同时因“五位”的“五”与“万位”的“万”字含义相同,也就可把“各种事物”都泛称为“万物”了。
例3:选会计的原始凭证说明,可将“五位一体”的结构分成下列五项:
会计原始凭证
名称科目借(元)贷(元)购文具管理费200现金100银行100合计200200例4:选择生产统计表说明,可将“五位一体”的结构分成如下所列的项目:
生产统计表(台)
日期产量品名123电视机300200400手机500600550例5:选火车时刻表说明,可将“五位一体”的结构分成如下所列的项目:
火车时刻表
站名起点站中途站终点站进站前运行时间2:001:30到站时间2:005:30在站停留时间2:00开出时间0:004:00离站后运行时间2:001:30例6:求逆(顺)水行舟时间公式。以“时间”为体,以“方向、两个距离、船速、水速”为五位,逆水时间=距离/(船速—水速);顺水时间=距离/(船速+水速)。
例7:句子成分。以“主语”为体,以“谓语、补语、状语、定语、宾语”为五位。
例8:算术加法。以加法为主体(虚名),以加数、被加数、和数、加号(+)、等号(=)为五位。
例9:以举行×会议为例说明。具体说,就是以“开会”为“无极”,以“×会议”为“无极”所生的“太极”,以“确定会议的时间、地点、人员”与“确定会议的内容”为“太极”所生的“二仪”。把“议题名”与“方向、目标、方法”三者的关系称为“二仪”所生的“四象”与对应的“三位一体”。然后,先将议题名、方向、目标三项转化为以会议名、时间、地点三项显示的“三合一”,将“方法”转化为以主持人、报告人、听众三项显示的“一分为三”。其次进行以“三合一”与“一分为三”的“三个三个”的组合,就可得以“会议名为体”与以时间、地点、主持人、报告人、听众五项为“五位”显示的“五位一体(阴)”。再次,将所说“五位”的“任意一位”作为“本体”,又可得如以“时间为体”与以年、月、日、时、分五项为“五位”显示的“阳的五位一体”。同理,可将议题名、方向、目标三者的关系称为“三位一体”,并将议题(产品)名、方向、目标称为“三合一”,将“方法”转化为以产、供、销三项显示的“一分为三”。然后,进行以“三合一”与“一分为三”的“三个三个”组合,就可得以“产品名为体”,与以方向、目标、产、供、销五项为“五位”显示的“五位一体(阴)”。其次将“阴五位”的“任意一位”作为“本体”,又可将如以“‘不分方向的方向’为体”与以左、右、中、上、下五项为“五位”组合所得的“六位”,称为“天以六六为节(或称为‘六神’)”或称为“阳的五位一体”。最后,再进行“阳的五位一体”与“五位一体(阴)”的“六合”,就可得到以“始体(太极)一”为“天”,以两个“五位一体”的“一体”相合产生的“人”,以及以“五位一体(阴)”的“第五个爻位”为“地”进行“天地人三才”的组合,就可得到与“以人为本”对应的“大人”的“本体一”了。然后可把“五位一体(阴)”余下的“四位”,与“阳的五位一体”余下的“五位”进行组合所得的“九位”,就是与“地以九九制会”和“人以九九制会”对应的“九”。与此同时还可把“阴五位”余下的“四位”称为“形四(似)真”,把“六神”余下的“阳五位”称为“神韵善”,把“九位一体”称为潜在于大自然中以“形神”和谐结合体现的“自然美”,或称“易简,天下之理得矣”,并说明易简是能对潜在大自然中的“真善美”进行和谐的表达。
例10:选“胜败比分表”为例说明。(1)把“比赛”称为“无极”,把“比赛”得出的“胜败比分表”称为“太极”。(2)把“参加比赛的双方”称为“二仪”,如将“主方与客方”和“名称与得分”称为“二仪”。(3)把从“主方”分出的“主方名称”与“主方得分”和从“客方”分出的“客方名称与客方得分”四项称为“四象”。(4)把由“主方得分与客方得分”两者双向互动结合产生的“主客方分比”,如将主方得4分与客方得3分,用比分“3比4”代表“八卦”。(5)把比分关系分成以主方为主体和以客方为主体两种不同体系,并对应八卦八种不同的排列组合形式。如以甲为体时,潜在以“甲全胜局,甲赢乙输,甲与乙和,甲输乙赢”显示的四种关系;如以乙为体时,也潜在以“乙全胜局,乙赢甲输,乙与甲平,乙输甲赢”显示的四种关系。(6)所谓的“以通神明之德”,是指以“主队名称、比分、客队名称”三个元素构成和以“同声相应”与“同气相求”体现的“五行六虚模式”及对应的关系。(7)所谓的“以类万物之情”,是指按“以通神明之德”的表达式,以“同声相应”与“同气相求”的方法得到以“天人感应”显示的组合关系,就是以“类万物之情”体现的“天人合一之道”。从上述所举的各种例子中,也许还不能令人们直接理解到什么叫“天人合一论”,以及存在于“天人合一论”与“阴阳五行论”中的关联关系。为此,再以“比赛胜负”为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期望通过这种研究能使人们真正明白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弥纶天地之道”功能,是可通过“九位一体”中的“以人为本”得到以“天人合一”体现的和谐统一。
正如众所周知,不论人们进行哪一种比赛都会在比赛中存在以形态变化体现的变化体系,和以变化现象表现的变化体系,以及以两者结合体现的交易体系,按《易经》的教诲,是可将前者喻为以“坤卦”象征的“地”,将后者喻为以“乾卦”象征的“天”,将以两者结合体现的交易体系喻为以“乾坤”象征的“大人”。
以下就按这个思路进行分析,显然是首先可把“比赛胜负的分类、得分比、甲队得分、乙队得分、甲队的胜负定位、乙队的胜负定位”等六项,理解为以“地”象征的“坤卦”,同时可称通过以“比赛胜负的分类”为“体”,与以“其余的五项”称为“五位”,就可构成一个以“和而不同”显示的“五位一体”作为体现“在地成形”的形态变化体系。同理,也可把以“六种不同比分”显示的“六种现象”,即可将以“得分比为0比0”显示的“和”,称为“和局”;将一方得0分,与另一方‘得×分’显示的两种不同胜局,称为“全胜局”,如可分“甲全胜乙为(0)”的“全胜局”和“乙全胜甲为(0)”的“全胜局”;可将以“得分不同”显示的两种胜负局称为“输赢局”,如可分“甲赢乙输局”和“乙赢甲输局”;可将以“双方得分相同”显示的关系,称为“平局”等六项,理解为以“在天成象(六神)”象征的“乾卦”,同时也可将其通过以“和局”为体,与以“其余的五项”为“五位”进行组合所得以“和而不同”显示的“五位一体”,称为以“在天成象”显示的现象变化体系。然后,再以“天”的“五位一体”与“地”的“五位一体”,进行两个“五位一体”的“六合”,就可得到以“始体(太极)一”为“天”,以两个“五位一体”的“一体”相合产生的“人”,以及以“地”中的“第五个爻位”为“地”,进行“天地人三才”的组合后,就可得到与“以人为本”对应的“大人”的“本体一”了。或者说,从这两个“五位一体”的“六合”中可知,当以这两个“五位一体”中的两个“一体”进行“天地之气”的交合时,就可从“天气以‘得分比’为‘0比0’显示的‘和气’”,与对应的“地气为以‘胜负结局的分类表现’为‘和气’”的“天地两气的交合”中产生出以“人和”象征的“人”,即代表在“大人”中“以人为本”的那个“人”。然后,再把“天”理解为是指以“比赛”代表“始体(太极)一”,即以“未讲‘比赛’是可分为由‘得分比’,与对应‘得分比’的‘胜负结局’”共同构成一个以“总和”代表的“始体(太极)一”。与此同时,把“地”中的“第五个爻位”理解为是指用“‘得分比的分类模式类别’实为‘和气’时”所对应的“‘胜负结局分类模式的分类’为‘和态’”代表“地”后,就可从“天地人”三者的“三合一”中得到以这“三个和”的“和”象征的“天地人三才”,作为“以人为本”的“大人”的“一体”了。与此同时,再把“地”中“余下的四项(乙队得分、甲队得分、甲队的胜负定位、乙队的胜负定位)”与“天”中“余下的五项(即为与‘天’中余下的‘五位’对应的‘五局’)”相合所得的九项,和以“天地人三才”象征的“以人为本”作为“本体”进行合并,就可得到一个以“九位一体”象征的“大人”。
现在我们再以此为基础去研究在每场比赛结束时的实际表现。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每次比赛结束时,都是只选择“在天成象”中的一种现象,其余的各种现象都被舍去了。比如,比赛的结局是“甲赢乙输”时,显然可知是先要把代表“天象”的“甲赢乙输局”与代表“大人本体”的“天地人三才”进行“天人合一”的感应,或者说首先是要把“最后出现的得分比”和“比赛胜负的分类”同时理解为不但可分别代表“兼三才而两之”的“两之”是如何实现其“天人感应”的“感而遂通方式”,同时说明是通过将“最后出现的得分比”与“比赛胜负的终局分类”看成是等效的一脉相承和彼此相通。这样一来,自然就会在“比赛胜负的终局分类”与“最后的得分比”之间形成一种以“同气相求”显示的效应,同时又会在“比赛胜负的终局分类”与“两队胜负的定位”之间形成一种以“同声相应”显示的效应,以及由此直接显出产生“两队胜负定位区别”的根本原因。据此,我们按《易经》“六爻之动,三极之道”进行“天人合一”的排列,从排列中可见是可把“甲的得分、乙的得分、得分比(如为甲比乙多)”三项称为可用“得分比”代表“天命”,同时又可把与“终局的分类为输赢局、甲队的定位为赢、乙队的定位为输”三项换成以“最后的得分比、甲队的定位为赢、乙队的定位为输”三项代表“人命”,最后再进行以“兼三才而两之”显示的“天命”与“人命”的“合二为一”组合,就可得到以“天人合一”象征的“和谐”了。与此同时,还可从中悟到“以人为本”与以“和合”象征的“和谐”匹配关系就是“天人合一”的完美表现,以及还可从“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中,认识到以“以人为本”显示的“人道”是指“仁与义”,即指以“大人的杀身成仁”与“舍‘以人为本’的生取‘兼天地人三才’之义”代表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作为中华人文精神的根本,以及以“和顺于道德,即以忠、孝、礼、义、廉、耻等组成的道德”去象征“大人之德”。与此同时,也还可从中悟到“天道”是以“圆融”的天象,体现出“天德”是以“阴阳”象征其的“‘仁爱精神’就是指‘无所不包的之德’”。“地道”是以“顺天时行”体现出“地德”,是以“柔与刚”象征其德为“德厚载(万)物”之德。
我国先民当年能够率先将潜在于自然界中的规律总结为以“八卦”、“天人合一论”和“阴阳五行”体现的科学体系,揭示出潜在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根与本的和谐统一循环体系。这个发现的伟大意义在于采用了球体(球状)的宇宙模型(“六十四卦”的符号)和以文字说明等,对这个体系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解说,使人们能从这些解说中学会以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路线和不同的终点去正确认识和理解潜在于宇宙中的生成变化的因果关系,同时使人们在对宇宙的生生不息本质有所了解后,还可从中认识到宇宙的不灭定律是在宇宙中客观潜在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循环变化过程,即在宇宙中不仅潜在一种以宇宙的爆炸(生)、宇宙的坍缩(死)、宇宙的爆炸坍缩(生死)双向互动(交合)并存变化选择体现的互相转化、轮回(循环)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潜在一种以不同强度、不同频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和不同形式对宇宙本原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变化选择和连续不断的循环调控的作用,也许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共同的作用才使宇宙本原能够一直处于生生不息的状态。与此同时,又可从中认识到在“宇链”中还同时潜在个体(宇环)在受到周期变化规律的作用时,是能发生互相转化(或更替)的,从本质看这种互相的转化(或更替)就是我国先民以“不变中有变”说明的“狭义相对论”,就像每个月的月亮都会出现盈亏变化那样,成为不可抗拒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人们把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几位圣人的不同论述说成是不同的派别,并据此分正宗或不正宗。我想对这个问题,再说一点自己的看法。经过我们多年的深入研究,发现人们虽然可以根据这些圣人的不同论述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家,如将孔子称为“儒家”,将老子称为“道家”,但从本质看都是一家,故不存在分谁正宗或谁不正宗的问题。就像我们不能把孔子“一阴一阳之谓道”、“三极之道”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两种不同的表述,称为两个不同的派别。同理,我们也不能因为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讲“道无始终,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神。年不举,时不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就判定老子和庄子谁正宗或不正宗了。
为了证明我们所作的判断是对的,我们想在结束讨论之前再用对比的方法来证明圣人的不同表述都是一脉相承、彼此相通的。当用这些不同的表述去与西方哲学只讲“一分为二”的“唯×论”进行比较时,就可发现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同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两种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根据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年研究,我们认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解读可从以下六点进行:
(一)何为“道”?孔子是以“无极”来说明“道是无思、无为和无形无体”的,老子是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来说明“道是无形无体无为”的,庄子是以“道无始终”来说明“道是无极无为”的。由此可见,三位圣人都是把“道”看成是“无形、无体、无极、无为”的关系选择总和,而且都把代表不同方法的选择看成是同时潜在于自然界中,因此只有当潜在的这些选择被人们选择之后,人们才能从载体的变化中感悟到所选“道”的潜在和作用,以及名称和具体内容。如称“比赛”为“道”和“无极(指可将不分极的‘广义’、‘狭义’混沌称为无极)”。
(二)何为“道生一”?孔子讲“无极生太极”,老子讲“道生一”,庄子讲“终则有始”。从表面看三者说法各异,但从本质上看是完全一致的,就像把“植物”称为“混沌”之后,才可把从“植物”中选出的“豆种”看成是由“混沌”所生的“本体一”。如称“买卖”为‘广义的混沌(0)’,就可称“买卖×物”为“本体一(1)”(或称为‘狭义的混沌’)。或如将“买房款的一次付清”称为“混沌”,就可将“以按揭的方式付清买房款”称为“本体一”。
(三)何为“一生二”?孔子讲“太极生二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讲“一生二”,庄子讲“物有死生”。三者所讲的“二”都是指潜在于“本体一”中的两个互相对立的极端,如孔子是以“一阴一阳”和“二仪”象征潜在本体中的两个极端。庄子是以“一死一生”象征潜在于“本体一”中的正反的两个对立极端。老子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也是指在“本体一”中存在两个对立的极端。由此可见,三位圣人所讲的“一生二”,都像是可将出入商店的人流方向选择分为“入”与“出”两个对立的极端。
(四)何为“二生三”?孔子讲“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讲“物有死生、不恃其成”,老子讲“二生三”。从中可见孔子先将两仪所生的四种变化称为“四象”,然后再把潜在阴阳中的四种变化,以双向互动变化选择产生出的三种并存选择称为“二生三”,并与八卦对应。老子和庄子也是讲通过两个对立极端的双向互动选择,就可产生出一个以三种并存选择体现的“三”,如同说将“一入”和“一出”称为两个极端之后,就可通过入与出的双向互动(交合)选择产生出以“入大于出、入等于出、出大于入”三种并存选择体现的“三”。比如比赛结果可分为“双方平分、双方为和、一方胜一方败”三种选择,或如“主队中的甲队与客队中的乙队的比分”为“4比3”。
(五)何为“三生万物”?孔子是以“八卦成列,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暗示通过采用两个八卦(或称以两个三画符组成的两个本体)进行两个本体的不同排列组合,就可产生出一个与“五行六虚”(或称五位一体)对应的“万物”。老子也是以“三生万物”暗示必须用两个“三”(或称两个本体)的不同排列组合,才能产生一个与“五位一体”对应的“万物”。庄子也是以“消息盈虚”暗示出采用一个代表消息的“三”和一个代表盈虚的“三”进行两个本体的“和而不同”链接,就能产生出一个“三生万物”的关系,如以“甲队的‘甲全胜’为体”,比赛结果可分“和、平、甲胜乙败、乙胜甲败、乙全胜甲”五种,如以“乙队为体”也是一样的。若以分数计算,也可显示出其关系不变,和可用任意比分选择去体现的“三生万物”。
(六)何为循环?孔子是以两个“五行六虚”的“六合”和谐链接构成的“九位一体”,去说明可通过“九位一体”体现的“阴阳五行”和所进行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匹配选择,构成以轮回显示的循环。老子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构成循环。庄子是以“终则有始”暗示轮回是以“始与终”进行链接。可见,这三位圣人都讲在大自然中潜在一种不可抗拒的循环过程。
(七)结论。综上所述,说明三位圣人都是采用相同的程序和不同的表述方法去说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所倡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主张人们必须以“自然界潜在的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循环、轮回)的立体宇链结构关系选择和变化关系选择”,作为人类观察世界和正确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和建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系的思维模式,同时还应将此体系作为人类的行动指南(详见下述老子与孔子哲学思想的表述比较表)。
老子与孔子哲学思想的表述比较表
现象解读老子语的表述孔子语的表述日月出没的关系与联系无为之道无极之道某一天道生一无极生太极(阴阳)太阳(日)与月亮(月)、昼与夜一生二太极生二仪、一阴一阳之谓道白日、黄昏、月夜、黎明一生二二仪生四象日出—日中—日没、月出—月中—月没二生三、三位一体四象生八卦(三画卦)、三位一体、三极之道阳阳阴、阴阳阴、阴阴阳等八个卦八卦成列日出—日中—日没(月出)—月中—月没(一天)三生万(五)物、五位一体通神明之德、五位一体、五行六虚(六画卦)朔月—初月—上弦月—凸月—望月(上半个月),望月—凸月—下弦月—残月—晦月(下半个月)三生万物、五位一体类万物之情、五位一体朔月……(纵:常道)……望月……(横:常道)……晦月;朔月……(全月,纵横:非常道)……晦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九位一体圆(循环)、神明之德,万物之情。每天的日出没或每天的月出没三位一体模式,“阴始于四”平等论、平衡论上或下两个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五位一体模式
“阴终于六”均衡论、天人合一论全月月相循环变化的周期九位一体模式,“阳始于一,终于九”权衡论(均等论)、阴阳五行论由此可见,我国先民在这个包罗万象的体系中,既讲到反映宇宙起源和宇宙变化的“相对论”(分“广义”与“狭义”两种)、“本体论”(分‘一元’与‘多元’)与“认识论”,同时又讲了“系统论”、“控制论”以及如何正确掌握和使用各种科学方法的“方法论”。对这“六论”的具体理解分别为:
(1)广义的相对论。把从包罗万象宇宙中分出的任意一个有限宇宙,称为“无极”。如将从“无所不包中”分出的“车类”,称为“无极”。
(2)狭义的相对论。把从“无极”选择出的具体对象,称为“太极”。如把从“车类”选出的“公共汽车”,称为“太极”。
(3)系统论。以“阴阳爻”两种符号代表“事”与“物”,以“八经卦(三画卦)”对应的“三位一体”代表“宇宙的终极设计模式或称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以“重卦(六画卦)”对应的“五位一体”代表“宇变制衡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以两个“五位一体”的“六合”对应的“九位一体”代表“传递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最后以这三种模式的有机化裁,就可通过六十四卦的链接构筑出一个以“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体现的多元公共结构关系选择体系作为立体宇宙模型的象征,同时可用方阵、圆形图表示出潜在于宇宙中的梯度网络链接关系选择。
(4)本体论。包括可分‘一元’与‘多元’的“本体”,即除了可把“狭义相对论”产生的“本体一”(古称“太极”)作为“本体”外,还可把由其衍生的“五体”,即包括两个极端和通过以两个极端的双向互动(交合)产生的并存三极等五种,作为认识论的“本体”。比如可选“半空半载”或“空大于载”等五种作为“本体一”。推而广之就是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本体。
(5)认识论。应按所选“本体”的“先天条件”进行“顺其自然”的“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因果关系认识。比如:选公共汽车的“半空半载”为“本体”,就可进行从“上客量小于下客量”或“只上客”等开始。
(6)控制论。古人从所发现的“潜在与选择”和“存在与发展”并存的规律出发,认为控制论的调控方式选择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一是对本体选择;二是对变化过程、变化条件或变化结果的单项和多项的综合调控选择;三是按顺其自然的原则和合理利用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或从质变到量变的各种控制手段,去对主体、客体或主体与客体双方进行以适量、适时、适度显示的“三适”调控。这样,变化的过程就可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藉此就可实现预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如以“载空兼容的公共汽车”为例,既可先上,又可先下,或上下双向互动,而且要求车载的总人数都控制在定员的范围内,不能超载。
(7)方法论。比如可用单向、双向互动、复合、循环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等科学方法去完成顺其自然的变化过程。
据此,我们从中又可同时体会到中国古代哲学拥有以下的六大亮点:(一)把未作任何区分(选择)的“原生态宇宙”,或人类无法看清楚的“模糊混合体”统称为“宇宙的本原”、“混沌”、“浑沌”、“无极(即为‘不分极’)”,或简称为“无”,还可同时用符号“0”去表示与“无”对应的“广义相对性”。(二)将以“无中生有”方式分离出的“一”称为“本体一”、“万物”和“星球”,并用符号“1”表示与“有”对应的“狭义相对性”。由此可见,第一个“生”字的本意是代表选择“分法”。(三)以“一分为二”方式将“本体一”中的两极视为两个对立的极端,就可称所得的这两个极端为“一生二”。由此可见,第二个“生”字的本意也是代表选择“分法”。(四)将“两个对立极端”的双向互动(交合)选择产生的产物称为“二生三”。由此可见,第三个“生”字的本意是代表选择“合法”。(五)将以“两个本体”交合(结合)产生的产物称为“三生万物”。由此可见,第四个“生”字的本意也是代表选择“合法”`。(六)将用两个“天人合一”首尾链接产生的轮回,称为以“阴阳五行论”体现的循环。由此可见,第六个“生”字的本意还是代表选择“合法”。
我们从以上所说“一静(不区别分合)五动(分、分、合、合、合)”等六种不同的生存方法中,完全可以证明中国古代哲学的科学体系是由“相对论”、“本体论”、“认识论”、“系统论”、“控制论”和“方法论”构成的,而且这个体系比西方哲学的只讲“一分为二”的“唯×论”体系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地揭开了潜在的宇宙奥秘。由此证明,中国古代哲学已正确、科学、系统地揭示出宇宙的存在模式、变化模式和传递模式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同时说明了导致宇宙平衡与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宇宙的原生态自始至终受到静态、动态和静动双向互动(交合)三态并存选择的共同作用,因此才能按照生生不息的轮回变化规律去对其内部的结构关系进行连续不断地调整,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因果对应的关系,才不会出现人们预言的那种宇宙毁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