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上编理论研究

揭开《易经》出神入化的真相

<<上一页

据说,从伏羲画八卦开始先后有过三种不同版本的《易经》,最早的是《连山易》,从“艮卦”开始排列;第二个叫《归藏易》,从“坤卦”开始排列;第三个叫《周易》,,从“乾卦”开始排列。因问世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和问世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早已失传,因此约定成俗称现存的《周易》为《易经》。由此可见,《易经》不但是中华民族历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万古长青的国粹。

《易经》这部经典著作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本文,或称经,分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在“六十四卦”的符号和“卦名”后面同时还有周文王和周公作的卦辞和爻辞;二是解说(又称为传),共有十篇,其中分《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这十篇解说传说是孔子写的,是帮助解说经的,称为《十翼》。人们从《十翼》中不仅可以看到孔子对八卦起源、意义和作用的精辟论述,同时还可看到孔子对“六十四卦”框架结构体系的内在关系的系统揭示。如孔子在《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易逆数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变通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与此同时又可看到孔子在书中对有史以来创造的“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先天八卦数、后天八卦数、天数、地数、合数、大衍之数、天地之数、河图、洛书”等,以图、数、文并茂的方式对其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揭示。

面对我国先民留下的这个无价之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采取何种措施去传承和弘扬呢?依我的意见,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后人都能正确认识、理解它和应用它,使它永远成为炎黄子孙和全人类的行动指南。

正如几千年来无数专家学者所做的那样,为使子孙后代能够正确认识《易经》的来龙去脉及其地位和作用,他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发现可用“太极图”(俗称阴阳鱼图)、方图、圆形图、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匹配和“五行六虚”等各种表达形式去揭示《易经》的智慧,同时也找到了用《易经》智慧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例如可从我国先民用《易经》智慧创造的汉字三要素(字型、笔型、字的结构)、汉语词汇和句子成分等,体会到我国先民一直在企盼各族人民通过学习中文和汉语,能逐步树立起勤劳、善良和勇敢的民族风格,成为一个拥有丰富想象力的高素质的善于创新和勇于创新的伟大民族。由此可知,假如没有这种文化元素潜移默化的熏陶,人们不但不会知道应以“和为贵”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也体会不到我国先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过去曾有不少学者盲目崇拜《易》源于占卜,因此只知道埋头作占卜术的研究,或对“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作训诂式的逐字逐句注疏解读,事实上以这种方法解读《易》的来龙去脉、本意、地位和作用是很困难的。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做空对空的注疏越多,脱离实际也越远,脱离实际越远也就越抽象,越抽象也就越玄妙,越玄妙也就越神秘,最后神秘到连注疏者自己都分不清东南西北的地步。为了自圆其说,他们只好将《易经》解释为是讲占卜术的著作,是一本常人“看不懂又用不上”的“天书”,而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这些人不但体会不到和理解不了《易经》的深远意义,而且更有甚者,把孔子所作的《传》看成是穿凿附会而对它不屑一顾。

据我的理解,孔子无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真知“天命(自然规律)”的圣人。人们也许会追问:孔子作为一个先知先觉者为什么不把做八卦的详细步骤、过程和将先天八卦图演绎为后天八卦图的具体思路等,都作详细的描述呢?依我推测,这很可能是为了使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采用这个策略去介绍。换句话说,孔子是在倡导人们通过“玩”(实践)去品味(感悟)《易经》智慧的价值是能“弥纶天地之道”,与此同时也企盼人们能从“玩味”中逐步树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所以才把讲述的重点放在“代表其一”的八卦道理,对“代表其二”的细节等仅作笼统的解说。

依我看,孔子的这些解说经历代智者的研究,早就被历代的智者认识到了,只是没有人用通俗的例子去把这个秘密公开罢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在人类渴求世界永久和平的今天,在各国科学家积极寻找破解宇宙奥秘的今天,作为炎黄的子孙,我们有责任改变人们“用而不知”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局面。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在潜心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同时,又认真地选读了孔子的《传》,从中悟出了《易》源于自然和大道至简的道理,同时也找到了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灵感。比如,从表面看人是用两条腿走路的,实际上是以四个支点(左后跟、左前掌、右后跟、右前掌)的“三动一静”的正反双向交替变换,去带动人体完成前后左右的移动。正是由于潜在这种至简的周期性重复,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在大自然中潜在的这种规律是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基础。换句话说,大自然之所以能够千变万化,就是因为在大自然中潜在一种能支配人走路那样的规律,人无法离开依靠两条腿和四个支点的“三动一静”的双向交替变换节律的支配,所以才出现以“三个三个”结合的变化周期。

具体说,就是可将《易经》的真相理解为,人们可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过程中发现太阳每天的升降都是按照“从日出开始,到日中,再到日没终止”的过程变化的,月亮每日的升降也是按照“从月出开始,到月中,再到月没终止”的三个过程变化的。给一个空桶装水,装到一满桶为止;把一满桶水倒掉,到倒空为止的变化过程都是如此。即不论是自然的变化过程还是人为的变化过程都潜在如日月运行示意图所示的“三位一体”模式的变化过程对应的“一体”,其与以“日、月、空桶、满满一桶水”代表的“本体”对应的。

日月运行示意图

从对月亮上下两个半月月相的观察中发现,月亮在上半个月的月相变化过程是:在农历的初一日呈“无月的月相(又称朔月)”,初二、三日呈“月牙状的月相(又称新月)”,初七、八日呈“半圆状的月相(又称上弦月)”,十一、十二日呈“大半圆状的月相(又称凸月)”,十五、十六日呈“圆镜状的月相(又称望月)”。月亮在下半个月的月相变化过程是:在农历十五、十六日呈“圆镜状的月相(又称望月)”,十九、二十日前后呈“大半圆状的月相(又称凸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呈“半圆状的月相(又称下弦月)”,二十六、二十七日呈“月牙状的月相(又称残月)”,农历最后一天是只能看到“没有月亮的月相(称晦月)”。若以日月运行示意图显示,可把上半个月的“朔月”月相称为“始体”,把“望月”月相称为“终体”,还可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体”称为由三个双向互动互补的月相组成,即由“新月、上弦月、凸月”三个双向互补的不同月相组合而成。或者说,可把上半个月的“中体”称为由与“新月(不及)、上弦月(比较中心)、凸月(太过)”对应的三体组成。同理,可把下半个月的“望月”月相称为“始体”,把“晦月”称为“终体”,还可把介乎两者之间的“中体”称为由三个双向互动互补的月相组成,即由“凸月、下弦月、残月”三个双向互补的不同月相组成。或者说,可把下半个月的“中体”称为由与“凸月(不及)、下弦月(比较中心)、残月(太过)”对应的三体组成。这样一来,也就可把每天太阳和月亮的出没变化过程,给空桶装满水和把满桶水倒空的变化过程,都理解为从“三位一体”模式开始,发展到以“五位一体”模式终止。给空桶装水的过程为:始于0(象征无、虚体)——装水量至1/4(与适中比较,象征“不及”状)——装水量至1/2(象征水位与空位各占一半,或称“适中”)——装水量至3/4(与“适中”比较,象征“太过”状)——装水量至1(象征满,实体)。将一桶水排干的过程是:始于1(象征满、实体)——排水量至1/4桶(与“适中”比较,象征“不及”状)——排水量至1/2桶(象征“适中”)——排水量至3/4桶(与“适中”比较,象征“太过”状)——倒为空桶,即0(象征“虚体”、无)。详见后附的图表一、二。

据此,我们从日月运行的规律中获得以下四点智慧启迪:

1.可以把这两个性质相反的“始体与终体”和“性质互反的两个变化过程”都理解为可同时用“一阴一阳之谓道”表示,可用“阳爻”与“阴爻”区别。将以“始体为体”,“从始体开始,到中间过程,再到过程结束止的三个变化过程”的总和“四”称为“阴始于四”。最后又因“始体与终体的性质互反,正反面两个变化过程的性质相反”,可把“三个变化过程”与“终体”都视为可同时用三个相同的符号去区别过程与结果的一致性,即可用三个“阳爻”符号代表“乾卦”,可用三个“阴爻”符号代表“坤卦”,并称“阳生阴”和“阴生阳”两个过程中的三个变化过程为“三极之道”,以及可将“阴始于四”理解为同时与“三位一体”对应。

2.从两个过程的“中体”中又发现,变化过程不论是“从空(朔月)始到载满(望月)止”,还是从“载满(望月)始到空(朔月)终止”,都对应潜在一种以“载(有)空(无)量的双向互动交合变化选择比”显示的三种不同选择。又可同时把“从量变到质变”与“从质变到量变”的变化过程理解为与物生(物以类聚)和人生(人以群分)的变化过程一样,以及由此可知“变化过程”与“终体”的“一致性”。从“始体起到与中体对应的三个共同体,再到终体止”所得的“五体”和“五个变化过程”都可称为“五行”(或五位),同时还可把“始体一”与“五体”的总和“六”称为“阴终于六”,以及再把两者的和谐统一关系选择称为“五位一体”和“五行六虚”,即现代所称的“变化体制与变化机制”的和谐统一关系选择。

3.从对上(下)弦月的月相形象中又发现,可把以共同体显示的圆缺对半的上(下)弦月的月相,理解为可通过自下而上的落高产生,同时把这种叠高的形象作为与后天八卦的体对应,并以不同或相同的两体进行“二八”的错综复杂排列,就可得到以基本变化制衡模式,即以对应的“五位一体”(古称“五行六虚”结构)显示的变化结果,作为实现“质变与量变”和谐统一关系选择的基本变化制衡模式。比如以“空杯为始体”时,人们只要通过用“只加水、只倒水和以加入倒出双向互动交合选择等”体现的五种控制手段去控制,就可使以先天条件为基础的变化过程按“顺其自然的程序”完成所指定的变化过程,同时还能对应得到体现“天人合一论”本质的变化结果。

4.把与两个子系统对应的两个体的结合形式作为综合变化去表达,比如以一个在上的“乾六画卦”与一个在下的“坤六画卦”,就可组成一个以乾坤形式显示的“九位一体”与“阳终于九”的变化周期。

人们对“六十四卦”框架结构体系的产生过程,也许还会产生许多疑惑,下面就让我们逐个解读!

一“先天八卦”的秘密

(一)解读作八卦的思路

我们从孔子在《传》中所作的教诲中,虽然无法直接看到作八卦的具体步骤和全过程,但是仍可从中体会到孔子传授的作八卦思路。具体说,就是只要知道“以天定位和成象之谓乾,以及天生按风、水、山、坤的顺序体现易逆数也”,只要知道“以地定位和坤作成物,以及地生按雷、火、泽、乾的顺序体现易逆数也”,只要知道“以数往者顺”与“知来者逆”,就能认识到在天生的八卦与地生的八卦之间潜在一种彼此相错的关系。然后,就可根据这个思路任意选择一种常见的变化过程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这样,人们就不会再为正确理解八卦名、八卦本意和卦辞、爻辞中的概念等发愁。

据此,不妨先把“天地的定位”理解为“天在上,地生的在天成象;地在下,天生的在地成形”。由此得到“天”与白天的阳光(实光)对应,并称为天为阳;“地”与晚上的月光(虚光)对应,并称地为阴。然后从“实生虚与虚生实”中想到把与这两个生对应的变化过程分别找出来,就能知道可用“正反易的变化”代表“生生之谓易”了。包括可用形状为天地与地天的结合象征在天与地结合中自然潜在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和互相影响的链接关系。为了表现这种双向互动的链接关系,古人又发明了用一个不要人手的“卦”字,象征在大自然中潜在天地共存,又呈步步为营的“体”与“体”的链接形象。与此同时,不论是以天为体发生的变化,还是以地为体发生的变化,都是属于正反两个单向变化,而且在各自的变化中分别潜在以“四营链接五阶”显示的变化规律。据此,又想到用“爻”字的笔形形象去体现“五阶四营”中的“四营”关系选择,并由此得到只要通过“卦体”和“爻位”的不同变化,就可分清以天地定位选择确定的不同变化方向选择、不同的变化程序选择和不同的变化路线选择。这样一来,无疑也就可以从中找出被称阴阳不测的“神”就是指人们现在所说的“变化机制选择”,与其对应的“天地定位选择”就是所说的“变化体制选择”。

(二)八卦的实例解读。

孔子在《传》中说,“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人们从这些教诲中,显然可知与“易简”对应的“生生之谓易”,是指称“空虚为象,实在为物”时,就可从“数往者顺”中想象到“从实化空谓乾,从空填实谓坤”。反之,从“知来者逆”中又可知道“乾始坤之简,坤从乾之易”。由此可知,天下的来去都离不开以“易简”的方式去完成变化过程,就像“从无到有”与“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那样,都离不开“易简”的原理。如按类区分,详见上述两个图表示意的变化程序和内容。

(三)智慧的启迪

1.从图表一与图表二所显示的关系中可知,用只装水和只排水两个方向,把未装水的“空体”和已装满水的“实体”,包括从起点(始体)或终点(终体)进行的正反两个单向变化过程,都是与“一阴一阳之谓道”和“一分为二”或称为“合二为一”对应。

2.从所讲的正反两个单向变化过程中可知,如果想要反映某个变化层次的周期,就必须将其中的一个单向转化成为“原始反终”的过程。或者说,要实现从正反两个单向的变化到构成一个周期性的变化,就要通过“物极必反”的方式。

3.由于变化的起点(始体)与体制的选择是完全一致的,变化的终点(终体)与变化的过程相对应,因此也就说明以“空体或实体”为“始体”,都是可把“始体(起点、始极)”称为“地”,把“终体(终点、终极)”称为“天”,把与中间过程对应的“中体”称为“人(虚实体)”,可将与“虚(实)体”对应的变化体制选择称为“阴终于四”,并称是由“天、地、人三才”(位)构成对应的变化机制选择,由此可得到一个能显示变化体制与变化机制和谐统一的基本模式——“三位一体”模式,包括可用“三画符”表现这和谐的基本结构关系模式。

4.又因在正反两个单向变化的过程中,都潜在“四营”与“五行”的链接关系,因此又可将这种链接理解为通过从“起点到不及点、从不及点到适中点、从适中点到太过点、从太过点到终点”的“四营”和将包括“起点、终点和中间三个呈双向、互动、互补关系体现的交易点”在内的“五行(点、阶)”链接起来的。因此又可将这种链接关系理解为除了可采用上述“三位一体”的模式与其对应外,还因为“始体”与体制的一致性可用一个具有双关语作用的词语“合一”,代表在正反两个单向的变化过程中,都潜在由“天(终极)时”、地利(即以“一体”与“始体一”的“合一”为“地利”)、人和(即以不及、适中、太过代表的“三合一”和反称的“一分为三”与“三极之道”对应)三者的结合,而得到一个以“和而不同”体现的“五位一体”(或称“天人合一论”),作为反映单向变化过程的体制与机制和谐统一选择的模式,以及将“五位”称为与代表变化机制的“五行”对应,将“五位一体”的总和称为“体制六”,与古人所说“阴终于六”的“六”对应。

5.据此可知,用两个“天人合一论”的“六合”链接,就可得一个与“阴阳五行论”对应的循环(轮回)体系,以及得到与变化层次对应的体制选择的总数为6+6=12(种),与其对应的变化机制选择的总数为5+5=10(种),并且作为与“阴阳五行论”对应的轮回循环体系。

6.在每个单向变化中,都潜在一种与量变到质变和质变到量变对应的生化关系。例如,从空桶到装满一桶水的过程看,若从水位增加的角度说,对水位而言,就潜在一种上生下的相生关系;对空间而言,对应潜在一种转化空桶的关系。同理,从把满满的一桶水倒空的过程看,若从空间增加的角度说,对空间而言,也潜在一种上生下的相生关系;对水位而言,也对应潜在一种将满满一桶水转化的关系。

7.从变化中可见“不及、适中、太过”三者是以竞争的关系显示出在这三种不同的“变易”关系中潜在一种竞争的关系,同时又是以三个“双向、互动、互补的交易点”体现出在“变易”中潜在一种“S”状的结构关系。与此同时还潜在一种类似以“适中点”作为相对比较体系基准的制约,就像为了分出正面与反面必须先选择以中体作为相对比较的基准,才能称其看得见的一面为正面,称其看不见的另一面为反面,并将“正面”克“反面”称为“反面被正面所克”,也就是以“相生相克”体现的一种变化机制的制约选择。

8.根据变化过程与变化结果互相对应的特征,可将变化过程中的“四个四营终点(即以不及点、适中点、太过点和终点)”所显示的四个“终体”称为“四个正卦和四个隅卦”,可将“四正四隅合”称为“八经卦”(即俗称的八卦)。

9.由于每个八卦都用“三画符”表示,因此又可将单向变化理解为可用两个“三画卦”去组成一个以“六画卦”对应的重(别)卦,与其对应的“五行”代表变化机制,与其对应的“六”代表变化体制。每个“重卦”的爻位区分应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区分,将“初爻至五爻”称为与“变化机制”对应,以及同时称“第五爻(六五、九五)”位为代表至尊选择的爻位,最上的那个爻(第六爻)是代表体制的。

10.从河水都是从高处向低处流,想到可将先天八卦图中的卦数关系以河图的形式对正反体的“五阶四营”进行台阶的静态对称平衡体制与机制的表述。

(四)“先天八卦数与先天八卦”象征的意义

乾卦:象征天。“阳”为“天”,主治理万物。代表无形的规律,道的功能,代表南方,以“数一”表示。

坤卦:象征地。“阴”为“地”,主生育万物。代表有形的物质,承载地面的物质,代表北方,以“数八”表示。

震卦:象征雷。阳气在下,向上鼓动为“雷”。代表动态,高能量,高运转,代表东北方,以“数四”表示。

巽卦:象征风。阴气在下,向上鼓动为“风”。代表气态,代表西南方,以“数五”表示。

坎卦:象征雨、水。外柔内刚,阳在阴中,如雨水滋润万物。代表液态、流动的,代表西方,以“数六”表示。

离卦:象征日、火。阳在外,阴在内,如火烤、太阳晒万物。代表光明、能见的亮,代表东方,以“数三”表示。

艮卦:象征山。阳气在上,起阻止的作用,如山挡万物。代表固态、不能动的,代表西北方,以“数七”表示。

兑卦:象征泽、悦。阴气在上,象征万物受惠,欢天喜地。代表生物态,代表东南方,以“数二”表示。

常数一至四与“阴体”生“阳爻”对应,所以又称“生数”;常数五至八与“阳体”生“阴爻”对应,所以又称为成长的数,简称“成数”。生数与成数“对偶二卦”之合数为常数九,所以常数九是“八卦交生万物的基数”。这个“合数九与八个卦的总数”为三十六,都不代表绝对的值,只代表对份额的度量,所以没有具体的单位。古人当年使用这种方法表示,既不是发明者的疏漏,也不是当时的划分方法不科学,实际是古人要求后人从中学会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世界。换句话说,我国先民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早在远古就已达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水平了,与此同时也说明古人当时已懂得按比例对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调整,已懂得利用量变到质变或质变到量变进行各种变化选择的控制和调整。

(五)先天八卦图

按天地定位,称在上的乾为天,称在下的坤为地。一至四,以反时针方向排出“乾、兑、离、震”四个“经卦”。五至八,以顺时针方向排出“巽、坎、艮、坤”四个“经卦”。乾在上表示在南方,坤在下表示在北方。“相对的两卦”为“阴阳爻”相反的“错卦”,所以可得其序数之和(又称合数)为九。同时,亦可以顺时针排“震至乾”,以逆时针排“坤至巽”。假如在“一至四”与“五至八”之间,用一条虚线把四至五连起来,无疑就可显出整个变化呈“S”状的结构关系,同时也能使人一看就能明白这个先天八卦图是由两个单向的变化过程构筑的。按自然数的大小,从“乾一”开始以逆时针(左旋方向)排列完阴体生的一至四,然后再以顺时针(右旋方向)排列出阳体生的五至八。

二“后天八卦”的秘密

(一)设想的依据

古人已绘出“先天八卦图”,为何还要再演绎一个“后天八卦图”呢?这两个图有何区别与联系?

众所周知,不论什么事物,人们都可以将其分成“物”、“事”两个极端。先天八卦图是通过正负两面的结构关系组合起来的,可反映出由单向的只装水和只排水的变化过程直接构成的结构关系,因此只能反映出从阴体、阳体出发的两个单向变化的结构关系,没有办法反映出从阴阳结合体结构出发的变化关系。如果我们不在图的“震、巽”之间加一条虚线,就看不出在这两个单向的变化过程中潜在正反的方向,也看不到在“乾、坤”间潜在一条“S”状的“宇链”。同理,如果不在“坤、乾”之间再加一条连线,就只能看到一个呈“八”字状的结构关系,没有办法揭示从阴阳结合体出发的结构变化关系选择。为反映出从阴阳结合体出发的双向互动变化关系选择,必须再作一个后天八卦图。换句话说,仅以先天八卦图的方式表达无法从图上直观看出在大自然中还潜在一种交替变化的过程。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国先民从实事求是出发,从正确反映大自然的所有规律出发,以科学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先天八卦图的八个位置进行调整,通过调整既保持了先天八卦的分布关系,又完整反映出潜在于大自然中的交替变化规律。

正反两个单向变化过程分别潜在双向、互动、互补和呈“S”状的变化结构关系,古人从中想到按先天八卦图的组合方式进行重排,一是先按“一分为二”的方式将正反两个单向变化过程中的“S”结构,分拆成为两个方向的单向变化结构关系;二是按先天八卦的组合方法再将两个“八”字合成两个小“S”的结构关系;三是用这两个小“S”的结构关系,再合成一个与先天八卦图配对的后天八卦图,然后就可从这个后天八卦图中直接看到,在大自然中潜在一种类似每年可分春夏秋冬四季那样的交替变化规律。

(二)调整过程

首先说对“乾一、兑二、离三、震四”(见A图)的改造过程。按要求要使“乾一变乾六,使离三变离九”,第一步是要通过加“五体”的改造,把这四个位的位置从左边倒置到右边,并使序号依次调到“乾六、兑七、离八、震九”的位置(见B图)。第二步是将“离、震”对换,产生“离九与震八”(见C图)。第三步是将“震八”调回到左边先天八卦图的“离三位”,变“震八”为“震三”(见D图)。第四步是用箭头指向区别“兑七、乾六和离九、震三”代表的“八”字,同时在“震三与兑七”间加一条虚线,就可以显出以“离九”定位的小“S”结构关系(见E图)。第五步是向前反转至“离九在上”,使其同时符合后天八卦的“乾六、兑七、震三、离九”定位(见F图)。

其次说,对“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见A图)的改造过程。同理,按要求要使“坎六”变“坎一”,使“坤八”变“坤二”,第一步是要进行以10(体)减去先天的改造,使这四个位的位置从右边倒置到左边,并使顺序号依次调为“坤二、艮三、坎四、巽五”位(见B图)。第二步是将“坎、巽”对调产生“坎五、巽四”,同时将“艮三”加“五体”变“艮三”为“艮八”(见C图)。第三步是将“坎五”调回到先天八卦的“坎六位”,使“坎五”变“坎一”(见D图)。第四步是用箭头指向区别“坎一、艮八和坤二、巽四”代表的八字,同时在“艮八”与“坤二”之间加一条虚线,就可显出以“坎一”定位的小“S”结构关系(见E图)。第五步是通过右旋转至“坎一在下”,同时又符合后天八卦的“坎一、艮八、坤二、巽四”的定位(见F图)。

最后,再按“坎一在下、离九在上”的分布定位,将两个小“S”状的结构进行“合二为一”的组合,可组成一个呈双向、互动、交错链接关系的环状链,同时可使一、七、九、三与六、二、四、八分别呈阴阳交错的对偶关系分布。这样可得“对偶二数”之和为合数十,例如“坎一”与“离九”相合得“十”。

古人完成这种简单的改进和完善,从表面上看是为了满足实际的应用需要,实际是已完成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新飞跃,开创了将一个大系统等效转换成为两子系统的先河,这不仅标志人类认识宇宙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标志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了。从两极静态的平衡变通转换到动态的均衡与权衡,就像可从跷跷板的静态对称平衡变通为链轮与链条的动静配合那样。

古人将一个大系统等效转换成与两个子系统,依次进行繁衍与以此类推,不仅可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有限伸展到无限,而且也将寰宇的一切及其变化,包括从无穷小到无穷大的一切变化全都包容到以梯度形式显示的网络体系中。尤其是在“先天八卦”的卦易位变换后,大体系中的“阴阳卦体系”和“阴阳卦”同时实现了首尾衔接的交替变化。在交替变化的结合部可显出是通过“阴阳卦”的结合产生出“生数五”,同时通过“阴阳卦体系”的结合又可在结合部产生出“合数十”。在完成体系的“一阴一阳”首尾衔接后,人们就可从图上看到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体系。与此同时,还可从这个变通的圆形图中认识和理解到在宇宙中潜在一个“周流六虚”的无穷变化,通过“水火的相射交合(如男女结合)与互补”,使“三生万物”的道理也同时一目了然。人们从后天八卦的变数中不仅可以体会到后天八卦已为人们认识宇变的规律从自然数向变数(包括从零到正数、负数和微积分)过渡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实现了人们“化千年为一瞬”与“缩万卷于一图”的愿望。

(三)后天八卦的意义与启迪

因后天八卦是从先天八卦中演绎出来的,所以它除了能表现先天八卦的特征,还能体现出先天八卦没有反映的现象和规律。具体说,可用以下几点解释:

(1)在大自然中能体现自然双向(交合)互动变化的就是月亮每月的月相盈亏变化。非自然的双向互动变化例子,如装有部分水的水桶的进出水双向互动变化。对自然与非自然结合的例子,有逆水行舟的过程。对自然的、非自然的以及自然与非自然结合的双向互动变化的研究,如同研究装有部分水水桶的进出水的规律。在装有部分水的水桶中潜在一个有水与无水共存的共同界面,这个界面以十五、十六的望月(圆月)月相作为上半个月月相变化的终点,以十五、十六的望月(圆月)月相作为下半个月月相变化的起点,自然潜在可把一个由一正一反两个体构成的共同体作为变化的起点,潜在可把一个能体现“体用双重变通选择”的共同体(界面)作为可双向变化的起点。

(2)因双向互动变化的体是由双向结合的共同体构成,所以在双向互动的变化方向选择中自然潜在三类不同的选择方式。一是选择只装水,这与选择单向的只装水相同,同样潜在一个“六体”与“五行”和谐统一的对应关系。二是选择只排水,这与选择单向的只排水相同,也潜在一个“六体”与“五行”和谐统一的对应关系。三是选择三种不同的双向互动变化过程:一种是进水量大于出水量,可使体内装满水;另一种是进水量小于排水量,可将体内的水全部排干;第三种是进水量等于出水量,可使体内的水量仍然保持原状不变。在三种并存的选择中分别潜在一个“六体”与“五行”和谐统一的对应关系,三种并存变化体制的变化机制选择总数为“一十五”种,并与古人所说的“参伍”对应。

(3)按以上一二三三类变化机制的统计,三类变化机制(天)选择的总数为5×5=25(种)。体制(地)选择的总数为5×6=30(种)。按天地的合数统计为25+30=55(种)。如果再按正反两个单向变化的模式,即把一二三三类变化机制的总数以一正一反方式相合,就可得到最大的变化机制选择(即大衍之数)为25+25=50(种)。

(4)从一二三三类选择中可见其中潜在的“阴始于四”和“终于六”的变化关系与单向变化体制的“三位一体”和“五位一体”的体制变化对应。“阳始于一”和“终于九”的变化关系,与以共同体变化机制的“太极(总体一)”对应,与以“阴阳五行论”双向互动变化机制显示的“九位一体”的“九位”对应。

(5)为反映这种双向互动变化的双向选择现象,古人受到上弦月和下弦月的月相同为虚实结合体的启发,联想到还可将体现刚柔相推的“离卦”和“坎卦”作为绘制后天八卦图的定位基础。

(6)因双向互动变化是始于阴阳的结合体,所以在其变化的起点和终点中都潜在一种首尾链接的关系。据此,古人又借用一个与“落”字谐音的“洛”字作为代表双向互动(交合)变化过程的起点是从双向选择的共同体开始的,并由此想到可将以“五体”作为对称中心显示其中的对称关系和交替变化关系,以及可用“洛书”的形式去表述后天八卦数之间的关系。

(7)从以共同体为体的变化中联想到,可用“二八”的错综复杂排列组合选择构筑出以“六十四卦”体现的立体时空宇宙楷模,并以其中的每一卦分别同宇宙中的各种双向互动变化相对应,其中包括与以双向螺旋式体现的各种变化相对应。

(8)从“五行六虚”和以“简易、交易、和易、平易、不易以及变易”体现的“易简”关系中可知,若想改变“六虚”中的“六”,实际就是要改变体制的选择,也就是说可以利用体制的转变产生一种扭转乾坤的变化。若将“简易”与“不易”互换,同样也可说明此时已发生“体用选择”的变换变化。若选择“变易”作为调控手段,除了说明可用“变易”作为竞争的控制手段外,也可说明通过双向的互补“交易”的手段还能实现优势互补的双赢目的。

(9)古人在“重卦(体)”中规定“五行六虚”的排列顺序,是从下往上数,第一个爻位代表变化机制选择的起点位,第二个爻位至第四个爻位代表变化中的三个变易位,第五个爻位代表变化的方向选择位(又称至尊之位),第六个爻位代表变化体制的选择位。与此同时,还规定第一爻为“初×爻”,第六爻为“上×爻”,并称在下的第一爻至第三爻为“内卦”,称在上的第四爻至第六爻为“外卦”。

(10)古人把类似只装水的变化过程称为“虚体生实爻”,把类似只排水的变化过程称为“实体生虚爻”,并用“九”区别六十四卦的虚体所生的阳爻,用“六”区别六十四卦的实体所生的阴爻,同时根据阴爻和阳爻所在的位置称其为×阴爻或×阳爻,如分别用“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等以示区别。

三“河图”和“洛书”的秘密

长期以来,人们把“河图”和“洛书”都理解为古代的神话假托,没有什么意义。但我经研究发现,古人把“河图”看成是龙马背上背的图,把“洛书”看成是乌龟背上背的图,目的都是藉此启发人们寻找智慧的启迪,并以口语的形式将“河图”和“洛书”中的关系比喻成不同的口诀,以便人们在看完这两个图之后,都能产生出一种正确的理解与记忆。

据我研究,古人是以“河图”和“洛书”的各数关系去揭示潜在于宇宙中的循环变化周期规律。其中又是以“河图”中的各数直接揭示先天八卦的关系,间接揭示后天八卦的关系,以“洛书”中的各数直接揭示后天八卦的关系,间接揭示先天八卦的关系和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对“河图”中的数字用五句话表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配“一白点、六黑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配“二黑点、七白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配“三白点、八黑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配“四黑点、九白点”;“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配“五白点、十黑点”。并将“洛书”中的数字编成一句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中央为五”,广为流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头上的为九,在下面的为一,在左边的为三,在右边的为七,这四个数是占据四方的“阳数”,“二四作肩,六八作足”是分布在四角的四个“阴数”,余下的“五土”位居正中。

(一)数的科学基础

“河图”和“洛书”都是以数的相互关系去揭示潜在于大自然中的变化规律,而且体现变化规律的链接都是从变化过程的首尾与变化体系之间的链接开始,所以不管是从哪里开始,都离不开可完成将正反两个单向变化的“周流六虚”关系的首尾链接,也离不开可同时完成以两个变化过程的首尾与两个变化体系之间的首尾链接。这可从下文以“河图中的单8”表示的链接变换图,和以“洛书中的双8”表示的链接变换图中分别看到与其对应的循环变化过程。

具体说,“河图”是以河(意即“流程图”)图的形象象征产生先天八卦的程序和步骤,而且是根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原理”,总结出可从“阴体”转化(即生成)为阳体”。反之“阳体”也可变成“阴体”,以及以此表现出从“阴体到阳体”,再从“阳体到阴体”的“循环过程”,就是如同可用“河水的流程图”表示那样,即可同时用“数一至数四”四个数表示出从“全阴体”转化成“全阳体”的过程是需要四步,和把“数五”作为到达“全阳体”的一步;反之,从“全阳体”开始,也要用“数六至数九”四个数表示从“全阳体”转化成“全阴体”的四步,和用“数十(五加五)”作为到达“全阴体”的一步。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从“阴体到阳体”,再从“阳体回到阴体”的轮回,可代表“宇宙永远处于生生不息变化中”,同时可知道所说各数只是代表与变化过程的顺序对应,不能与“八经卦”的卦数对号入座。“洛书”是以“洛”字分解为“三各”两个字,从“三各”两个字的谐音中得“三角”两字,然后用相对的两块三角板“一上一下落在一起”,就可取其以“互相落在一起”的谐音为“洛”,以及通过将其展开呈方形的链接,就可看到方形内面四边和中间的各数是与“洛书”的四角各数对应的,方形反面的四边和中间的各数也是与“洛书”正面上的各数对应的,从而表明以“后天八卦”为基础的“洛书”,可直接反映出在变化过程的始终与在体系的首尾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的联系。具体的制作方法,就是以“数五”作为“共同体”(直角三角形的弦)的象征,然后将先天八卦的内外两层的四个数分别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以一条对角线将在内层的四个数分解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以及分成一个为“二、四”与另一个为“一、三”,和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弦为数五;同理,用另外一条对角线将在外层的四个数也分解为两个直角三角形,以及分成为一个为“六、八”,另一个为“七、九”,和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弦为数五,就可使所得的直角三角形能与以“勾三股四弦五”显示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对应,和分别表示出其中的各数。接着再把其中的“一、三、五”三个数置于上面那块三角形板的正面(“洛书”的外面)各边上,把“二、四、五”三个数置于上面那块三角形板的反面(“洛书”的内面)各边上,把“六、八、五”三个数置于底下那块三角形板朝上那面(“洛书”的内面)的各边上,把“七、九、五”三个数置于底下那块三角形板朝下的那面(“洛书”的外面)各边上。然后,再将上面那块直角三角形板与底下的那块直角三角形板“互相落在一起”,产生的效果就是如同所得的书本的形象那样,顾名思义就可称其为“洛书”。若沿着“数五”展开成方形,就可得到“洛书”的形状,由此可见“洛书”是以“共同体(弦五)”作为体现在宇宙中潜在生生不息的轮回变化,并由此得到以“八八六十四卦”构成的立体时空宇宙模型。为了证明古人绘制的“河图”和“洛书”的思路,我们还可再用装排水两个单向变化的过程去进一步证明,并且证明在装排水过程中的变化是与月亮在上下两个半月的月相变化是完全一样的,可用左右手、左手的五指与右手的五指来比喻其中潜在的变化关系。在“原始反终”中,用右手可代表“地五体”,用左手可代表“天五体”,那么也就可把右手上的五指比喻为“地生的五行”,把左手上的五指比喻为“天生的五行”。然后,再把右手上的“拇指”比喻为“地五”,把其余的“四指”比喻为地成的“四物”;把左手上的“拇指”比喻为“天五”,把其余的“四指”比喻为天生的“四象”。最后,再按双手合十重新排列出与左右手五指的一阴一阳关系对应的“河图”,按左右手五指交错重新排列出与一阴一阳关系对应的“洛书”。如按“河图”的布局可分:“天一”生水在“北方”位,“地二”生火在“南方”位,“天三”生木在“东方”位,“地四”生金在“西方”位,“天五”生土在“中央”;“地六”成之,在“北方”位;“天七”成之,在“南方”位;“地八”成之,在“东方”位;“天九”成之,在“西方”位;“地十”成之,在“中央”。如按“洛书”的布局可分:“天一”,在“北方”位;“天九”,在“南方”位;“天三”,在“东方”位;“天七”,在“西方”位;“地二、地四、地六和地八”分布在“西南、东南、西北、东北”四个角,以“五位居中”的关系布局。假如按变化关系画图,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A)两个单向变化的示意图

○代表天●代表地△代表左手▲代表右手

(B)链接示意图

其中注1:6=(5]WH1,7=(5]WH2,8=(5]WH3,9=(5]WH4

注2:十=“五体+五体”

(C)链接变换图

从“河图”的“单8数链”可见“一至四”四个数的“和”,加居中的“五与十”总和为25,代表天数。六、七、八、九之和为30,代表地数。“天地两数”之和为55,除去先天八卦数的和为36,即一至八之和为36,所余19为“数9与数10”之“和”,是链接的产物。从“洛书”的“双8数链”中可见总和为45,除去先天八卦的36,所余的9为链接的产物。

(二)“河图”

把口诀中的“天生”和“地成”四字去掉后,可见其排列是按“一阴一阳”的对偶关系,将一、二、三、四、五这五个生数,以顺时针排列在内方,将六、七、八、九、十这五个成数排在外方,并使内外方分别体现出正反两个单向变化过程的链接关系。

(三)“洛书”

从图中可见,按后天八卦的顺序和方位:坎为首在下,离为末在上,依次以顺时针方向排出“坎一、艮八、震三、巽四、离九、坤二、兑七、乾六”。与“洛书”以数字表示的方位对应,即将奇数“一、三、七、九”布在四方,五在中央,将其余的“二、四、六、八”布在四角,就可在图上看到每条横线、竖线和对角线上的三数“和”都是十五,并由此得出“阳始于一”与“终于九”的关系。当以“九畴图”或“九宫格”表示时,也可从其变化中看到“九畴图”和“九宫格”的魔方魅力在于它的起点、终点可任意选择,伴随起点、终点任意选择所对应的五行布局也可进行对应的重排。如以“流水年选乙酉年”为例,流年的地支为“酉”,“酉”与四金对应;天干为乙,“乙”与八木对应。然后,将九宫格中的五、四对调,使“四”入中(终)位,同时将“八(太岁位)”与“一”对调,使“八木”坐入九宫格的首位,最后以水、火、金、木、土的顺序逆方向排(或顺方向排),就可看出相生相克关系(详见乙酉年流行图)。

四“方图”与“圆图”的秘密

圆形图是按先天八卦的布局将“六十四卦”平均分布在同一个圆形图上,从中可见以“八经卦”产生的“六十四卦”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表现出大自然的周流不息循环变化关系。

方图是按后天八卦布局,从中可见以“八经卦”产生的“六十四卦”是以空间的对称顺序排列成方阵,表现出大自然的周流不息循环变化关系。

(一)圆图

圆形图是按先天八卦的布局,将“六十四卦”绘成一个完整的“宇变体系”(或称可代表体图)。将“乾卦”定位在圆形图的上方,将“坤卦”定位在圆形图的下方。排列时,先是将方阵(参后图)中的最后一横列,即将“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依次从“乾位”开始沿圆周的左边逆时针排列,接着再依次将方阵中的倒数第二横列、第三横列、第四横列排列在圆形图上,并使“复卦”紧接下圆的中线。然后,将方阵中的倒数第五横列,即将“姤、大过、鼎、恒、巽、井、蛊、升”,以顺时针依次从“乾位”的右边圆周上排列,接着再排方阵中的倒数第六横列、第七横列、第八横列,并使第八横列上的“坤卦”排列在“坤位”上。具体排列如下图所示:

(二)方图

方阵图是按“后天八卦数”绘的,是用“六十四卦”绘出一个与后天八卦对应的关系图(或称可代表用图),从中包涵错综复杂的立体关系,潜在量变到质与质变到量变的和谐统一变化。

方阵图的“右下角”定为“乾位”,“左上角”定为“坤位”。然后,依次从右到左,将“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列在每列的上卦(又称外卦)卦位上。接着依次从下到上,将“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到每列的下卦(又称内卦)卦位上,就可得到一个由“二八”构建而成的“六十四卦”方阵了(详见附图)。

从方阵中可见“上卦是主体”,代表内因;“下卦是客体”,代表外因。只要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沟通,就可在纵观“方阵”时看到阴阳爻的力量对比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详见变卦表),从中看出与“卦变爻亦变”对应的质变到量变的变化规律。在横观“方阵”时看到与爻变卦亦变对应的变化关系(详见爻变表),从中看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从综合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从中看出“六十四卦”的立体变化关系(详见六十四卦立体变化表),其中可见每个卦和“上下经卦”分别与整体对应的对卦和与“上下经卦”对应的对卦,及由二三四爻和三四五爻组成的“潜伏卦”,与三四爻互换产生的“新卦”,例如渐卦,上(外)为巽,下(内)为艮;整体的“对卦为归妹”,艮的“对卦为震”,巽的“对卦为兑”,渐的三四五爻为潜离,渐的二三四爻为潜坎,渐的三四互换为否,归妹的三四互换为泰。这样,就可看到每一卦都可再分出“六十四个新卦”,并由此形成以梯度体现的一种立体网络关系。因篇幅有限,类似的关系就不列举了。

六十四卦卦变表(方图的数字图)

上(外卦)坤

椺

地8艮

楁

山7坎

椾

水6巽

椼

风5震

椻

雷4离

楀

火3兑

楃

泽2乾

椸

天1下

椺

地888坤八78

剥68

比58

观48

豫38

晋28

萃18

否艮

楁

山787

谦77

艮七67

蹇57

渐47

小过37

旅27

咸17

遁坎

椾

水686

师76

蒙66

坎六56

涣46

解36

未济26

困16

讼巽

椼

风585

升75

蛊65

井55

巽五45

恒35

鼎25

大过15

姤震

椻

雷484

复74

颐64

屯54

益44

震四34

噬嗑24

随14

无妄离

楀

火383

明夷73

贲63

既济53

家人43

丰33

离三23

革13

同人兑

楃

泽282

临72

损62

节52

中孚42

归妹32

睽22

兑二12

履乾

椸

天181

泰71

大畜61

需51

小畜41

大壮31

大有21

夬11

乾一注:八卦的取象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复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先天八卦数为“乾一、坤八、震四、艮七、离三、坎六、兑二、巽五、合数为九”,如“乾一”与“坤八”得“九”。后天八卦数为“坎一、离九、坤二、艮八、乾四、巽六、震三、兑七、中五、合数为十,如”坎一”与“离九”得“十”)”。“六十四卦”的“卦名”由“上下卦”的“卦名”(八经卦的卦名)决定,如“上乾下乾”为“乾”,“上乾下坤”为“天地否”。具体的“卦名”如下:“一、乾为天、天泽履、天火同人、天雷无妄、天风姤、天水讼、天山遁、天地否;二、泽天夬、兑为泽、泽火革、泽雷随、泽风大过、泽水困、泽山咸、泽地萃;三、火天大有、火泽暌、离为火、火雷噬嗑、火风鼎、火水未济、火山旅、火地晋;四、雷天大壮、雷泽归妹、雷火丰、震为雷、雷风恒、雷水解、雷山小过、雷地豫;五、风天小畜、风泽中孚、风火家人、风雷益、巽为风、风水涣、风山渐、风地观;六、水天需、水泽节、水火既济、水雷屯、水风井、坎为水、水山蹇、水地比;七、山天大畜、山泽损、山火贲、山雷颐、山风蛊、山水蒙、艮为山、山地剥;八、地天泰、地泽临、地火明夷、地雷复、地风升、地水师、地山谦、坤为地。”

八卦爻变表

八经卦变爻数1

乾2

兑3

离4

震5

巽6

坎7

艮8

坤八纯卦

(上世)11

乾22

兑33

离44

震55

巽66

坎77

艮88

坤变一(初)爻

(一世)15

姤26

困37

旅48

豫51

小畜62

节73

贲84

复变至二爻

(二世)17

遁28

萃35

鼎46

解53

家人64

屯71

大畜82

临变至三爻

(三世)18

否27

咸36

未济45

恒54

益63

既济72

损81

泰变至四爻

(四世)58

观67

蹇76

蒙85

升14

无妄23

革32

睽41

大壮变至五爻

(五世)78

剥87

谦56

涣65

井34

噬嗑43

丰12

履21

夬四爻复原

(游魂)38

晋47

小过16

讼25

大过74

颐83

明夷52

中孚61

需下卦三爻复原

(归魂)31

大有42

归妹13

同人24

随75

蛊86

师57

渐68

比六十四卦立体变化关系表陈抟:《河洛理数》,,邵康节述,沈阳出版社1994。

卦名上卦下卦中潜卦卦名上卦下卦中潜卦乾乾乾坤坤坤屯坎震艮、坤蒙艮坎坤、震需坎乾离、兑讼乾坎巽、离师坤坎震比坎坤艮小畜巽乾离、兑履乾兑离、巽泰坤乾震、兑否乾坤巽、艮同人乾离乾、巽大有离乾竞谦坤艮震、坎豫震坤坎、艮卦名上卦下卦中潜卦卦名上卦下卦中潜卦随兑震巽、艮蛊艮巽震、兑临坤兑坤、震观巽坤艮噬嗑离震坎、艮贲艮离震、坎剥艮坤坤复坤震坤无妄乾震巽、艮大畜艮乾震、兑颐艮震坤大过兑巽乾坎坎坎震、艮离离离兑、离咸兑艮乾、巽恒震巽乾、兑遁乾艮乾、巽大壮震乾乾、兑晋离坤坎、艮明夷坤离坎、震家人巽离离、坎睽离兑坎、离蹇坎艮离、坎解震坎坎、离损艮兑坤、震益巽震艮、坤夬兑乾乾姤乾巽乾萃兑坤巽、艮升坤巽震、兑困兑坎离、巽井坎巽离、兑革兑离乾、巽鼎离巽乾、兑震震震坎、艮艮艮艮震、兑渐巽艮离、坎归妹震兑离、坎丰震离兑、巽旅离艮巽、兑巽巽巽离、兑兑兑兑巽、离涣巽坎艮、震节坎兑艮、震中孚巽兑震、艮小过震艮兑、震既济坎离离、坎未济离坎离、坎

五“太极图”的秘密与“易简”关系的表述

(一)“太极图”

“太极图(又称阴阳鱼图)”,是根据两个单向变化过程的变化规律绘成的,即按正反两个“五行六虚”的变化规律,组合出一个以“阴阳鱼图”示意的关系图。图中的外大圆弧线分别代表正反向各自的变化体制选择,两个鱼头分别代表正反向各自变化的起点,阴阳鱼的“两个鱼眼”分别代表正反向各自变化的方向,两条鱼尾分别代表正反向各自变化的终点。以图中的“S”线示意以鱼体分正反向的变化过程,同时潜在以“双向互动、互补交易”体现的三个“变易”过程。与此同时,还可从中看到以静态反映的“负阴抱阳”,以“你中有我与我中有你”显示的动态“阴阳互根”(即为体用变通)状态。在直观的变化形象中反映出“阴始于四,终于六”的变化,还可直观反映出动态的“阴体生阳”与“阳体生阴”的变化趋势,其中包括在“体用”之间同时潜在以“互相对待、互相变通、互相作用、互相消长、互相补充”等体现的链接关系。

(二)“易简”关系的表述

在宇宙的变化中潜在以“简易、交易、变易、和易、平易、不易”体现的“易简”规律,我认为可用一个关系式揭示“易简”之间的关系:0=1=1(+)1=1=0,其中“0”代表正处于混沌的状态中。“1”代表正处于一种一体化的状态中。“0=1”代表“简易”和“从无到有”的突变。“1(+)1”代表在“交易”中分别潜在“合二为一”,或称为“一分为二”的关系。“1=1(+)1”代表在正向的“变易”中也潜在一种以“三位一体”体现的“一分为三”关系;“1(+)1=1”代表在反向的“变易”中也潜在一种以“三位一体”体现的“三合一”关系。“1=1(+)1=1”代表与以“三个三个”体现的“双向互动、互补的交易和变易”对应的“五位一体”关系。“1=1”和“0=0”分别代表“平易与和易”。“0=1=1(+)1=1”代表从无到终点为圆满(1)的变化过程。“1=1(+)1=1=0”代表从圆满(1)到终点为空无(0)的变化过程。“1=0”代表“不易”和“从有到无”的突变。用全式代表从始到“原始反终”的全过程。“六易”关系式中的0、1、(+)、1(+)1、=等都只代表潜在变化中的各种存在关系或转化关系,不代表具体的数值。

六“五行”与“天干地支”的秘密

(一)“五行”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就是如“金克木、水生木”那样,至于这种说法有何科学根据,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我发现“五行”是古人对正反两种单向变化过程的总结。古人从两种单向变化中看到,两者在各自的变化中都潜在一个以“四营五行(阶)”规律体现的正反互补关系,为揭示变化中潜在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五行”关系,古人想到“金、木、水、火、土”的依存制约关系与“五行”中的依存制约关系相似,因此就选择这五种物质作为“五行”的“代名词”,并一直袭用到今天。

五行“相生”,是指在正反向的变化过程中,潜在一种按上生下顺序体现的前因后果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等,生生不息地循环变化。又如,月亮在上半个月的月相变化依次显出从无到有,从新月到上弦月,再到凸月和望月所呈现的相生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在正反向的变化过程中,潜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那样,生生不息的循环变化。如同月亮以望月(圆)月相作为相对比较体系的中心,上半个月的月相变化都是增大,下半个月的月相变化都是亏缺,因此也就可称以比较中心体现的“隔位相克”关系为“五行”的相克关系,反之亦然。

五行“相制”,是指在相克中因“克方”力量不足,反被对方相克的一种现象,比如金克木,因“金”的力量不足,克木的刀刃反而被很硬的木克变形。

五行“相化”,是指在相生中因“生方”的力量不足,反将自己耗尽,如水生木,因水不足反而把自己(水)耗尽。

五行“相和(古称比肩)”,是指变化中的同类相聚现象,如以“甲木与甲木”、“乙木与乙木”、“甲木与乙木”相遇体现的同类相聚。

(二)“天干与地支”

“天干”是“正反两个单向变化机制之和的总称”。“地支”是“正反两个单向变化体制之和的总称”。变化过程可分正反两个单向变化,因此对应可得正反两个单向变化的“五行”之和共有十个,简称“十天干”,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汉字代表“五行”中的正反五种“一阴一阳”的关系。同理,对应可得正反两个单向变化的“六体”之和共有十二个,简称“十二地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汉字代表“六体”中的正反六种“一阴一阳”的关系。如天干的甲为阳、乙为阴,地支的子为阳、丑为阴等。

天干与地支的匹配规则是天干从“甲”起,地支从“子”起,依次轮流匹配,即通过十天干的六次匹配与十二地支的五次匹配,就可得到一个从“甲与子”配得“甲子”到“癸与亥”匹配得“癸亥”构成的“六十花甲”轮流匹配关系表。

(三)五行与天干、地支、时序、方向的匹配

五行与天干、地支、时序匹配的关系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星辰星日岁辰月时序春夏长夏秋冬方向东南中西北后天八卦震巽离艮坤乾兑坎天(地)数三(八)七(二)五(十)九(四)一(六)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寅卯午巳辰戌丑未申酉子亥十二生肖虎兔马蛇龙狗牛羊猴鸡鼠猪阴阳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声呼笑歌哭呻五脏肝心脾肺肾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窍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忧恐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德仁礼信义智生化生长化收藏

七大衍之数五十与筮法的秘密

大家从《易经》中知道,天数为25,地数为30,天地之数为55,“大衍之数”为50。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古人把“大衍之数”定为50,这是根据什么原理得出来的呢?直至今天仍然众说纷纭。对“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分、挂、揲、扐、闰”的解释更是莫衷一是,很多人都把这几个操作步骤看成是对“占卜之法”的解释。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认为古人所讲的“大衍之数五十”,以50为基数进行的系列演示,不是为了宣传“占卜之法”,而是藉此启迪人们去学会灵活应用八卦框架体系的科学原理。

(一)大衍之数五十

(1)定“大衍之数五十”的依据

据我的研究,古人把“大衍之数”定为50与《易经》中的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有一定的关系。

具体说,将潜在于正反两个单向变化过程中的“五行”理解为由一个起点、中间三个变易点与一个终点构成。如一条正弦波的变化周期是从起点开始,然后先向上走一步到达波峰,接着向下走一步到达平衡点,之后又再继续往下走一步到达波谷,最后再往上走一步返回到起点那样。正反向的变化中潜在“四营(步)五点(阶、行)”关系,可用4+1(点)代表四(步)。可将每个完整的变化周期(层次)理解为由一正一负两个单向变化过程构成的,就像由一正一反两条正弦曲线可合成一个人人都喜欢的“8”字,也就是说可将构成完整变化周期(层次)的“四营”理解为由“正四营+负四营”构成的,可将“全四(步)”理解为由正(4+1]WH负(4+1)构成。如采用通用的关系表述,则为(2n+1]WH(2n+1),其中n≥2……换句话说,可用正(2n+1]WH负(2n+1)表示整个变化周期(层次)及其正负两层面之间的结构关系,其中2代表正负两个层面,2n代表对应的层次,n代表自然数,两个(2n+1)分别代表一正一负两层面包含的素数(元、个)数。

(2)重(别)卦中的最大变化数(大衍之数)

代表每个层次的“六画卦”都与立方体相似,因此很容易从立方体的六面关系中联想到,在以双向、互动、互补“交易”体现的“重卦”中,也潜在同装有部分水水桶的进出水的变化那样的三类变化选择:第一类,只进水,有五种选择;第二类,只出水,也有五种选择;第三类,同时进出,又可再分为:(A)进水大于出水,如同只进水;(B)出水大于进水,如同只出水;(C)进水=出水,保持原状。因此可从ABC三种选择的排列组合中得到古人所说的“参伍”变化,即“三五”一十五种变化选择。由此可知,求出以上三类五种选择的最大变数,就像要求出与这个立方体对应的变化总数。即用已知变化机制的五面,分别作为一个“底面”去进行对应的五次不同变化,就可求出以这五个“底面”为体的变化机制总数为5(面)×5(行)=25(种)。然后,再把一正一反两个单向变化组合在一起,就可得到最大的变数为25+25=50(种)。或按每个层次都由一个正面加一个反(负)面组成,再算出每个层次(立方体)具有的总n为6(正]WH6(负)=12维,当将两个立方体合在一起时,就可得到2n=2×12。

2n=(2n+1]WH(2n+1)n≥2

当n=12时,2×12=(2×12+1]WH(2×12+1)

24=25+25

=50(种、元、卦)

(3)阴终于六,故可从“六进七”中得到“上篇”取30卦的算法

2n=(2n+1]WH(2n+1)n≥2

当n=7时,2×7=(2×7+1]WH(2×7+1)

14=15+15

=30(卦)

(4)阳终于九,故可从“九退八”中得到“下篇”取34卦的算法

2n=(2n+1]WH(2n+1)n≥2

当n=8时2×8=(2×8+1]WH(2×8+1)

16=17+17

=34(卦)

(5)从本末倒置中,发现“阴始于4”的算法

(下篇—上篇)=34—30=4(卦)

从八卦看这“四卦”,是以正反单体显示的“乾卦、坤卦”,以共同体显示的“离卦、坎卦”为基础的。从“六十四卦”看,这“四卦”是以正反单体“乾卦的复卦、坤卦的复卦”,共同体“离卦的复卦、坎卦的复卦”为基础。人们从人类基因分类的显示中,同样可见宇宙变化的基础也是分为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二)筮法

从《传》中可知,筮法分以下几步:一是从五十中取出一根不用,代表“重卦的地(体)”;二是把余下的四十九根“一分为二”成两个部分,分别代表正反两个过程;三是再从两者之一中也先取出一根不用,代表与正反两个过程对应的“天五或地五”;四是将两个过程余下的根数,以四根为一组分开,将分出的那四根与先取出的“天五(或地五)”合成一个“五行”;五是按此法(即按四根一组)重复对两个部分进行分组,一直分到两个部分都不超过四根为止;六是将两个部分余下的一至四根合并,然后根据合并总数找出与先天八卦数“对应的卦”为“上卦”;七是再依以上述步骤重复一遍,求出“下卦”;八是以求出的“上下卦”,组合出所求的“重卦”关系;九是按前因后果象征的关系,揭示出潜在于“重卦”中的有关信息。

八卦爻辞的秘密

《易经》中共有六十四重卦,每个重卦都是用两个“八经卦”排列组合起来的。可从一两个例子中找出解读卦辞、爻辞的思路。

先举既济卦与未济卦为例说明。“既济卦”的上卦为坎

椾,下卦为离

楀,反映的是水在火上的状态,虽潜在一种“火被水灭”的可能性,但如相应措施得力(如水装在杯里),此事就可成。与此相反的“未济卦”,卦象为火上水下,说明正处在一种“互不相射”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想要实现奋斗目标的条件并不充分,因此要有等待物极必反的耐心。如果细读“爻辞”,也可见这“两卦”的解释与上述的说明一致。同理,从用“坤乾组卦”的关系中,也可发现当选择“坤卦

椺在上乾卦

椸在下”时,其结构关系是“在上的坤”为“虚生实”,“在下的乾”为“实生虚”,此时已具备完成重物自由落下的条件。为此,古人当年就给这个“卦”起名叫“泰卦”,如“船速大于水速”,就可实现逆水行舟。反之“乾在上”为“实生虚”,“坤在下”为“虚生实”,此时的“卦态关系”处在一种空的在上与实在下的状态,重的想上上不去,轻的想下下不来,无法达到预想的状态。为此,古人把此“卦”称为“否卦”,如“水速大于船速”,无法实现逆水行舟。

从上述的讨论中可知,如果不是为了研究历史,就没有必要去对每一卦的卦爻辞进行逐字逐句的注释。依我看来,最科学、最简单的理解方法就是对上下两个“八经卦”的寓意进行比较分析,从比较中找到智慧的启迪。

九无与伦比的理论体系

当把《易经》一书的来龙去脉、本意、作用和价值,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和语言介绍完之后,我想在此重申六点:一是《易》源自然,《易》不是源于占卜;二是《易》是科学,不是封建迷信;三是《易》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不是百科丛书;四是事物四论五行六合,“易简”天下之理得;五是分合三极多元化,潜在选择无有互通;六是时间并行先天示,宇宙起源后天知。

读者除了掌握《易经》智慧的精髓,还应活学活用这种智慧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否则就体会不到《易经》智慧的无穷魅力和伟大。比如对单向变化的体制用“三位一体”,对双向变化的体制用两个“三位一体”组成的“五位一体”。推而广之,说明万事万物的基本变化制衡模式,就是古人所称的“五行六虚”结构体系,即以“分合三极论”或称以“三个三个”结合在一起的模式。然后,用两个“五位一体”的“六合”组成“九位一体”的变化体制,即以“阴阳五行论”显示其传递的基本变化模式。最后,通过“天人感应”的“感而遂通”方式得到以“天人合一”显示的最终结果。

据此,我们可以对“和合”文化智慧的源泉进行归纳总结,这也许能令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孝悌与诚信,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就以“比赛的胜负”为例,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解读总结。

(一)要正确认识与区别坤卦(阴)和乾卦(阳)的功能结构差异。从这个例子中可知,比赛中会潜在“六种无形的胜负结局”:即可将以“0比0”显示的关系,称为“和局”;将以“得分相同”显示的关系,称为“平局”;将双方以或多或少得分显示的关系,称为“输赢局”,分“甲赢乙输”与“乙赢甲输”;将“一方得分与另一方得0分”显示的关系,称为“全胜局”,分“甲方全胜”与“乙方全胜”。然后,再将这“六种不同的胜负结局之和”,统称为可用“乾六画卦”表示,或将其称为“阳、父、天、神”。与此同时可知,比赛中也还存在“五种以和而不同表现的有形制约关系在制约这个以“比赛胜负结局种类为体”体现的变化,或者说以“比赛胜负结局种类为体”体现的这个“体”,是同时受到以“得分比”和与“得分比”对应的“甲方得分”和“乙方得分”,以及按“得分比”区分的“甲方的实处胜负地位”和“乙方的实处胜负地位”等五种和而不同的有形变化关系的制约。因此就可用“坤六画卦”去表示这个以“五位一体”(古称“五行六虚”)显示的功能结构关系,或将其称为“阴、母、地、形”。

(2)通过对“乾六”与“坤六”“六合”所得“九位一体”(古称“阴阳五行论”)的内在关联关系的研究,可发现不仅可用“九位一体”的形象去象征因“六合”而产生的“乾坤大人、父母亲大人”的“大人形象”,同时可将其中的“一体”,理解为当以“乾六”与“坤六”进行两位“五位一体”的“六合”,就可得到以“始体(太极)一”为“天”,以两个“五位一体”的“一体”相合产生的“人”,以及以“地”中的“第五个爻位”为“地”,进行“天地人三才”的组合,就可得到与“以人为本”对应的“大人”的“本体一”了。或者说,从这两个“五位一体”的“六合”中可知,当以这两个“五位一体”中的两个“一体”进行“天地之气”的交合时,就可从“天气以‘得分比’为‘0比0’显示的‘和气’”,与对应的“地气为以‘胜负结局的分类表现’为‘和气’”的“天地两气的交合”中产生出以“人和”象征的“人”,即代表在“大人”中“以人为本”的那个“人”。然后,再把“天”理解为是指以“比赛”代表“始体(太极)一”,即以“未讲‘比赛’是可分为由‘得分比’,与对应‘得分比’的‘胜负结局’”共同构成一个以“总和”代表的“始体(太极)一”。与此同时,把“地”中的“第五个爻位”理解为是指用“‘得分比的分类模式类别’实为‘和气’时”所对应的“‘胜负结局分类模式的分类’为‘和态’”代表“地”后,就可从“天地人”三者的“三合一”中得到以这“三个和”的“和”象征的“天地人三才”,作为“以人为本”“大人”的“一体”,并由此得出“阳始于一,终于九”。与此同时,再将“地”中余下的“四形”和“天”中余下的“五神”与“本体”一起进行大人的“人”形结构的组合,从组合中除了可见是把“四形”与“五神”组合后所得的这个“和九”称为“九位”外,还可从中再认识到在以“人”形揭示的“大人”结构中同时潜有可供人们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选择的不同选择。以食(药)物的功能为例,可选择以“平淡”为“体”。在“人文”关系方面,又可选择以“我”为“体”。据此类推,中国古人由此得出做人的指南是“应先从学做人开始,应体现在以身作则的从我做起和从小事做起的行动中。”

(3)通过对代表“宇宙传递基本模式”的“九位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应用,可体会到对潜在于“大人”中的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选择进行选择时,必须遵守顺其自然的选择方法去进行其以“地”为基础的“六爻动”组合,或者说先应使顺其自然选择的五神中的任意一神,能在“六爻”中显出其已被定位在“柔得尊位”的位置(即已处于第五个爻位的位置)。然后,从完成“六爻动”所显示的重新组合去看那个能显示“天人合一”的新结构,已包括以“大人中的本体”为体、“以顺其然选择的某神”和“大人中的原有四形”六项,共同组成一个以“兼三才而两之”显示的“天人合一”新体系。这个新体系是通过“天三”与“人三”的“天人感应”关系去实现其“感而遂通”的“天人合一”。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在体现顺其自然选择的“某神”与能反映“得分比”变化关系的那个“形”之间存在一种“同声相应和同气相求”的对应关系,或者说就是因为在“人三”中有一个“以某种胜负结局”显示的“神”,能与“天三”中那个可显示“得分比变化关系”的“形”进行“神形”的功能互换,才使“天人感应”的“感而遂通”获得实现。也许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种互换性,才给每次的“天人合一”过程创造出堪称“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以“地”为“载体”的所有“天人合一”过程,及与其变化过程对应的每个结果都是以“神形”和谐结合的状态呈现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才把“每个天人合一的应用”称为“后学做事”,讲“每个天人合一的结果都像是父母所生的子女那样,因此都要把祖国和母亲都视为伟大的母亲”,讲“每个人都要在先学会做人和再学会做事的基础上,树立起如《弟子规》总则所说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总而言之说明,古人就是根据这个道法自然的原理去要求每个中国人在自己的一生一世中,都要念念不忘父母养育的大恩大德,对父母要永远怀有大孝子之心,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只有通过每个人的修身养性,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出现“天下文明”的景象。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