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五行”是伪科学吗?
最近有人说:“古代中国没有科学思想,代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不但没有科学的影子,连‘伪科学’都谈不上,简直是反科学。请问你是根据什么说《易经》智慧是演绎各种科学的行动指南?”
什么学问有资格称“科学”、什么样的科技有资格称“有科学思想”,人们对此虽然尚未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若用他们的逻辑,在当代中国能有资格称“科学”和“有科学思想”的知识,就是在近现代从西方传入的科技,除此之外,我国历代先民的各种发明创造、所缔造的东方文化,如四大发明、中文汉语、《易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和黄金分割等,都没有资格说有科学思想。以此类推,就必然得出“代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如‘阴阳五行论’等,与中国的现代科技发展更是不着边际”的结论,并进一步得出“阴阳五行没有科学的影子,连‘伪科学’都谈不上,简直是反科学”的结论。由此可见,说这种话的人现在已糊涂到无视莱布尼茨了,发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这位西方科学家都说电子计算机用的“二进制”原理是从《易经》那里学来的,我真不明白说这种话的人为何仍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论”持否定的态度?
我研究发现,我国先民早在几千年前就为人类总结出了一套完整、正确认识世界的科学思想体系,同时还取得了无数的科学成就。
为了说明《易经》智慧是科学,不是玄学,而且还是以哲学理论体系体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我想在此再举一个事例证明“阴阳五行”不仅没有丝毫的玄学色彩,同时还可从中看到它的科学灵魂全部是来自大自然的智慧,其中也包括来自人类社会“真、善、美”的智慧启迪。
人们从“运动会”的各项比赛中可知,在各项比赛中都潜在自然的四类八种不同结果的选择:把以“一方得0分与另一方得×分”显示的正反两种选择,即将以“甲全胜与乙为0分和乙全胜与甲为0分”显示的正反两种选择,称为第一类;把双方以“0比0比分显示的打和选择”,称为第二类;把双方以“相同比分显示的打平选择”,称为第三类;把双方以“不同比分显示的正反两种输赢选择”,即将以“比分高低”显示的“甲赢乙输”与“乙赢甲输”,称为第四类。然后,再依次将人们所指的“运动会”称为“无极”,将所指定的“某项比赛”称为“无极”所生的“太极”,将参加这项比赛的“双方”称为“太极”所生的“两仪”,将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四类结局”称为“二仪”所生的“四象”,将比赛双方产生的某种输赢关系称为“四象”所生的“八卦”,将与比赛各方对应的四类八种比赛结局称为“八卦成列”,将用这一科学思想去揭开世界本质的成果,称为“可通神明之德”,将以这一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本质的程序,称为“可类万物之情”。
我国先民同时以自己发明创造的抽象符号体系,去揭示在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即一用人们熟知的“阳爻(━)符号、阴爻()符号和八卦的符号体系(如以阴阳爻三个画符显示的和)”分别代表事物的终极设计模式或称基本结构关系的选择模式,二用两个“三画符”的叠合分别代表以“三个三个”结合在一起的基本变化结构关系选择模式,三用两个“六画符”的“六合”代表以“六个六个”结合在一起显示的传递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四用“六十四卦”代表整个宇宙体是一个和谐协调的统一体,五以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不同选择去显示这个宇宙的体系是和谐统一的。
我国先民在模拟出整个宇宙结构的系统模型后,为了便于人们完整、正确理解这个科学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又将六十四个子系统统一用“五行六虚”的概念进行表述,同时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作为形象表述“五行”的代名词。至于“阴阳五行论”有没有科学的影子,是不是连“伪科学”都谈不上,“简直是反科学”的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沿着古人的思路去领略“阴阳五行论”的科学灵魂吧!
正如我们对比赛中甲乙双方潜在的四类八种不同选择所作的分析那样,只要能从中同时找到潜在双方中的“五种”不同选择,就可充分证明“阴阳五行论”是科学,而不是玄学。为了叙述方便,就让我们先假定甲方为正方,或称阳,并用阳爻(━)表示;乙方为反方,或称阴,并用阴爻()表示。然后,再用阴阳爻数量的多少和所处位置的变化,去证明在比赛过程中双方都同时潜在五种不同结局的选择。以甲乙双方分别为体,依次分析各方被对方以爻数增减的变化和爻位升降的变化,去反映在比赛过程中潜在的双方五种不同输赢结局。显然,不论以“甲方为体”或以“乙方为体”去看双方的比赛结局,都能发现潜在以下“五种”不同形式的变化选择。当以“甲方为体”去看甲方的兴衰变化时,首先可将甲全胜(如甲得3,乙为0)显示的结局,称为第一步或起步;将被取代,但仍显示“甲赢乙输”(如2比1)的结局,称为第二步;将双方以(0比0)打和的结局,称为第三步;将“甲输乙赢”(如1比2)的结局,称为第四步;将“乙方全胜(如乙得3,甲为0)”显示的结局,称为第五步。同理,以“乙方为体”时,也完全潜在相似的五步(行)变化过程(详见下述阴阳五行兴衰变化表)。从每次比赛的结果看,同样也存在一种以“五行六虚”体现的关系选择,如当以0比0为体时,一是可显示“甲以3比0胜乙”,二是可显示“甲以2比1胜乙”,三是可显示“甲以2比2与乙打平”,四是可显示“乙以2比1胜甲”,五是可显示“乙以3比0胜甲”。当以“4比4为体”时,也可出现“甲以0比0与乙打和”和其余的四种结果,其结果是与上述的关系一致的。
“阴阳五行论”的科学性,除可用事实证明不论是以“甲方或乙方”为“体”都存在“五种不同的输赢”结局外,同时也证明了以“不同比分”为“体”,也同样存在“五种不同的输赢”结局。现在的问题,就是要从以“甲或乙任意一方”为“体”与以“不同比分”为“体”的两个“五位一体”的“六合”中,找到证明“阴阳五行论”是科学的根据。如果你是一个球迷,就可从乒乓球的比赛中发现,不论你是从以“一方为体”的单向变化过程看,还是从双向互动的变化过程看,都可看到在两个变化过程分别潜在“五种不同的输赢结局”。据此再通过对全程的研究分析,就可找到以“九位一体”体现的“阴阳五行论”的科学依据了。具体说,是应将潜在“某一方为体”的“五种输赢结局”理解为当比赛的胜负发展到某一种结
阴(乙)阳(甲)五行兴衰变化过程(甲:乙)表
序号顺序内容比数
示意八卦
符八卦
名(数)五位
一体内容比数
示意八卦
符八卦
名(数)五位
一体(6)0甲方(乾
)为体一体乙方(坤
)为体一体(1)起步甲全胜3:0乾1(2)第二
步甲赢乙输2:1巽5(3)第三
步双方打和0:0坎6(4)第四
步甲输乙赢1:2艮7(5)第五
步乙全胜0:3坤8五
行
始
五
行
终乙全胜0:3坤8乙赢甲输1:2震4双方打平2:2离3甲赢乙输2:1兑2甲全胜3:0乾1五
行
始
五
行
终局时,比赛就由此开始发生以“该比分为体”的逆转,然后再按照“逆转的一方为体”进行比赛,直至以单向的“五种输赢结局”终结。此时就可从全过程中看到,是先为“一方占四种”和后为“另一方占五种”,合为“九种”构成在比赛过程中的“九种”胜负表现,以这“九种”胜负表现体现的“九位一体”,就是以“阴阳五行论”显示的“传递基本结构关系选择模式”。
通过对“阴阳五行论”的兴衰变化程序的研究,就可发现是用序号(6)的内容代表体制选择,即古人所说的“六虚”选择。用序号(1)~(5)的内容代表变化机制选择,即古人所说的“五行”选择。用序号(1)~(6)的内容代表从本体开始的变化过程,即古人所称的“四象”。其中是以序号(6)代表本体,以序号(5)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位,即变化的“终位”;以序号(1)代表在底层的“地”位,即变化的“起始”位。因序号(2)~(4)位居中位,而且可代表三者并存的关系,所以又称其为“中”位或“人”位。此时,若将“天”位与“地”位比喻成为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极端,就可得到古人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结论;若再将呈“人”字形变化关系的“中位”称为“本体”,就可得到古人所说的“三极之道”的结论和以“和而不同”显示的“五位一体”。此时只要将这两个以“和而不同”显示的“五位一体”进行“六合”,就可得到以“九位一体”体现的“大人”作为“阴阳五行论”的象征。然后,再把“九位一体”中的“天人地三才”作为“以人为本”的“本体”,通过“天人感应”的方式显示出其所存在的“感而遂通”后,就可得到以“兼三才而两之”显示的“天文同人文”和谐结合的结果,这个和谐结合的结果也就是古人所指的“天人合一论”的体现。与此同时,也说明了只要人们能运用“人与自然”(或称“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去看世界,就可从中看到变化体制选择与变化机制选择的和谐统一关系。换句话说,这从《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可找到证据,比如在该书中就写有体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人以九九制会”的运用例子。若用群论的话说,同样可将“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人以九九制会”中的和谐统一表示为,用SU(10)=1010=14554,其中用“1维”表示集体,用“54维”表示“地以九九制会”的集群,用“45维”表示“人以九九制会”的集群,用“”表示集群的胶合。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些证据可以说明,所以才会说《易经》智慧是最科学的,同时是以“阴阳五行论”和“天人合一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向人们展示《易经》智慧的科学价值。
二“阴阳五行论”与“分合三极论”的联系与区别在哪?
我国先民发现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潜在五种不同的基本变化选择,并将这种共同的规律称为“五行六虚”,然后以“阴阳五行论”体现出可用两个“五行六虚”构成一个轮回,并以此说明当以阳方(或称正方)为体,或以阴方(或称反方)为体时,人们都可从“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的演变过程中,体会到在各种变化中都潜在如“阴阳五行兴衰变化过程表”显示的变化机制选择与变化体制选择的和谐统一关系选择,而且都是以甲乙双方“五行六虚”中的“六”代表体制选择和以“五行”代表变化机制选择,同时又以序号(2)~(5)的“四营”体现出各自的实际变化过程。以甲乙双方的“五行六虚”为基础进行“阴阳结合体”的变化规律认识,可得到反映阴体与阳体结合产生的各种关系,即按“合二为一”产生的体制选择总数共有6+6=12(种)选择,变化机制选择的总数共有5+5=10(种)选择,以及总体的实际变化共有4+4=8(种)不同的变化形式。与此同时,古人又将这“10种选择”称为“十天干”,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汉字表示;将这12种选择称为“十二地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汉字表示;同时将这“8种变化”形式称为“八卦”,并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八卦名表示。又因人们从“重卦(别卦、六画卦)”中不容易体会到“五行六虚”的来历,联想到可将“重卦”中的“上卦”与“下卦”分别视为两个“三极”,并从“分”和“合”与“阳”和“阴”的关系相似中再联想到,可将两个“三极”分别称为“分三极”与“合三极”,同时将“阴阳结合体”的关系表述为“分合三极论”。这种表述不仅可以把潜在于大自然中以“三个三个”结合在一起的真实结构关系如实反映出来,而且可以透过体现前因后果关系的“分合三极论”表述,将古人所称的“五行六虚”来历说得非常清楚。人们从中可体会到两个“三极”所起的“前因”作用,通过两个“三极”的“合二为一”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古人以“五行六虚”表达的“体制选择”与“变化机制选择”的和谐统一关系选择。因此,也就证明我们用“分合三极论”表述既能说明从两个“三极”开始到用两个“三极”的“合二为一”组合就可产生一个“子系统”的过程,又可说明从一个“子系统”开始到用两个“子系统”或称以“分合三极论”、“天人合一论”的“合二为一”组合就可产生出一个以“阴阳五行论”(九位一体)体现的“大系统”。由此也就证明,人们对“同一宇宙规则”的解说是可以用两个不同层次的相通关系进行表述的。
三“分合三极论”有哪些智慧的启迪?
这个问题是所有想知道、想学和想用“分合三极论”的人都会关心的,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对《易经》智慧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也会影响到人们用“分合三极论”去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必须把这个问题讲深讲透。《易经》智慧是华夏祖先的伟大创造,这个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各种神化已使这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框架体系变成一种越说越玄的理论,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只知道把这个体现“天人合一论”和“阴阳五行论”的《易经》说成是一部包涵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文化、医药、经济和教育等的巨著,而不知道它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中是如何体现的,因此也就不知道应该如何用它去指导自己的行动。
用“分合三极论”诠释“天人合一论”,不但为人们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认识和理解《易经》的方法和方向,同时也从大自然中找到了可证明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潜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自然法则对应的框架结构体系,即以六十四个卦构筑的立体宇宙模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个“天人合一论”的宇宙模型,或者说是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维体系的模型。
由于这个框架体系是以自然法则建立的框架体系,因此这个框架体系既可指引人们对大自然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其中包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人类自身实践的指导,又可帮助人们找到解释创立和发展各种学科理论的根据。所以我国先民才一直用它去指导中国的社会伦理道德研究、中国的中医学研究和中国的社会治理,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引等,分别产生了各种经典的之作,比如《黄帝内经》、《孙子兵法》、“四书五经”等,其中包括《易经》中以“卦辞、爻辞和系辞”所写的理论。《易经》中用文言文写的那些“卦辞、爻辞”经过几千年传承,现代的人不容易看懂是很自然的,但是我认为这个不应成为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个理论的原因,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个人都去研究那些“卦辞、爻辞”的原意是什么,即使要研究也不需要人人都去做,可以留给那些专搞古文研究的专家学者去做,其他人只要知道其精神实质就足够了。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尽快走出认识论的误区和盲区,同时还可以提高每个人学好用好《易经》智慧框架体系的信心,不再参与类似“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谓争论,使大家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寻找与自己实际需要相关的各种“创意”上,把“创意”及时变成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或两者兼有的财富。
说到“分合三极论”能解决什么问题,我想肯定不是很具体的内容,很具体的内容显然是要靠自己和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去寻找,它能做到的就是给你指出一个找问题的思路、看问题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启迪。具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使你懂得从本质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似的,从天体到人体,乃至人们现在所说的人类基因,都潜在一种像每年的气候变化都以“四季”体现的体制变化选择周期,和以春生、夏长、秋收“三季”体现的机制变化选择周期。或者说是以“四”体现体制的变化选择和以“三”体现机制的变化选择,与此对应的是“三位一体”的变化选择体系。若用哲学的语言讲“四与三”的关系,就是指在“三位一体”中存在“一分为三”,或称为“三合一”的关系选择,其中的“一”代表变化的“本体”,“三”代表变化选择的宇宙终极设计模式。因此只有人们理解了这个简单的基本道理之后,才会知道不论你看什么问题、想什么问题都要把体制选择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明确所指的这个体的性质是属于哪一类。即不管所指的体是“实在的体”、“虚拟的体”或是“虚实双向互动交合(结合)的体”都行,就是不能没有本体。所以不论人们是讲“创造”还是讲“改革”,都不能不先讲“体的选择”,如果不先选择体,讲什么变化机制的选择就是一句空话。就像人们不知道甲地有没有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凭空去说从甲地乘飞机到乙地那样,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由此可知,没有体制(层次)的选择作为前提,即使花九牛二虎之力去寻找其对应的变化机制选择,都没有办法找到其对应的变化机制选择。这就像以前讨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必须先确定以谁为主体(基准),否则就永远都说不清各自在“宇链(环)”中的定位关系。由此可见,只有从体制的改革中去找对应的变化机制选择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如同说沸点、熔点和凝固点(三点)那样,假如人们不先肯定“体(对象)”是铁还是铜(这就是古人把“四象”看作代表四种本体的理由),肯定说不清楚沸点、熔点和凝固点的具体温度是多少。
第二,使你懂得只有变化,才会产生各种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变化,除了变化方式分:只分、只合、分合双向互动(交合)、复合(分)、循环(轮回)等五种。变化的方向也分正向、逆向、双向互动、复合(分)、循环(轮回)等五种。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错综复杂选择。将与单向选择对应的“一分为三”或反称的“三合一”相对变化选择,称为“三位一体”或“四选三”选择;将双向互动选择中以“一分为三”和以“三合一”为基础体现的“合二为一”或反称的“一分为二”变化选择,称为以“三个三个”结合体现的“三三制”互动变化选择为以“五位一体”和“六选五”显示的选择,而且这些选择都是以其“一体”代表主体和体制选择,以其“三位”或“五位”代表客体和变化机制选择。当你懂得这个道理后,自然就会知道从旧体制过渡到新体制,可通过从质变到量变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或以两者结合的方法去实现。这样一来,自然就知道不论你看什么问题、想什么问题和处理什么问题,都必须充分地利用“主体与客体”或称“人与环境”双方互动的关系选择去寻找实现双向调控的措施,即可从“一分为三”的关系选择中分别找出实现双向互动调控选择的措施以及各种各样的创意。比如为了解决某城市的某一条道路的某个路段中的交通堵塞问题,就可用这个模式去启发自己进行双向的调控选择,双方都可采用“一分为三”方式进行调控。具体说,就是将一个车站扩成三个车站,在原站的前方增设一个站,在原站的后方也增设一个站,加上原站总共三个站;另一方面,对进出车站的车辆数也按“一分为三”的方式分流,如将郊区车安排在前面新增加的一个站进出,将转弯车安排在后面新增加的一个站进出,将直行的车仍留在原站进出。假如用这五种方式仍达不到缓解目的,又可以通过增辟新的通道(包括将车站改造成港湾式车站)来解决。以此类推,还可依次扩大到七位一体、九位一体,直至无穷,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只要你知道结合具体的事例去认识这个变化规律,你就可以找到处理问题的最佳办法(点子)。总而言之,要懂得“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指宇宙存在的“终极设计模式”与宇宙变化的“变化制衡模式”的“和谐统一体关系选择”,即以“九位一体”关系选择显示的“阴阳五行论”是指导人们产生一切创意的基础,是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和全方位一体化组合选择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也就不会存在千变万化的一环扣一环的和谐统一,也就看不到在纷呈的大千世界中的确包含着千千万万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式。所以说,只有当您懂得这个道理后才会知道如果想要正确认识世界,就必须进行分层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复杂的关系选择中找到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和互相制约的内在(即在类似的上下、前后、左右中潜在的)关系,然后再利用这种原理与关系去进行各种合情合理的匹配组合,产生出人们的各种创意,并及时将每一个创意迅速变成能满足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第三,使你懂得大自然的变化是可以通过自然的方法、非自然方法,或两者结合的方法去实现。自然选择的方法人们虽然是无法控制,但还是可以从所见的变化规律中找出某些启迪。例如可从各种奇石的图案造型中,找出构成这种图案的元素种类,然后仿造这种奇石;若采用自然的和非自然结合的方法去创造价值,例如利用天然的树根造型进行人工的雕塑,就可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或动物造型;用人为的方法创造价值,这无疑也与人为的主控方式选择、环境调控选择和力度调控选择有关,因此又可以使你懂得改变现状的主动权不是单向的,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人们能从日常的生活中看到各种变化,包括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看到的各种变化都是以“三个三个”结合的方式出现,即以“五位一体”的模式构建本产品(本行业、本企业)关系选择价值的和谐统一关系选择,即从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构建和谐统一的立体网络管理体系(模式),而且正是因为这个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才能够通过加强互相的沟通、联系、制约去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因此又要求人们在划分层次的实际操作中,按照从高到低的次序进行纵向关系选择的逐层界定。与此同时,又要对每个层次的横向关系选择进行有序的链接界定,直至通过纵横关系的有机整合使整个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对一辆行驶中的汽车进行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结构(功能)关系分析,显然是应该先把汽车自身的结构关系、确保汽车正常工作的条件关系和司机的基本素质等三者同时进行一级的衡量。其次进行三个不同层次中的二级衡量,如从汽车自身的结构关系看,按照从高到低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时,可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设备三项。然后再进行三级衡量,即可将发动机分为由机体、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启动系等部件组成;将底盘分为由传动系、转向系、制动系、驱动桥与悬架系、车轮车胎等部件组成;将电器设备也再分为由“燃油表、电流表、压力表、冷却温度表、车速表、里程表”等部件组成。然后是在研究具体的零件时再进行四级衡量,即可将其中的各系统再分为由若干个能互相匹配的零件组成。最后进行第五级衡量,即对每个零件的要素进行衡量选择。从确保汽车正常工作的条件看,行驶中的汽车除了应有完整的结构、能发挥正常功能外,还应要求燃油、润滑油、冷却液的种类、质量和储存量都能同时满足和保证正常行驶的要求。从司机的基本素质(角度)看,司机应持有驾驶同类车辆的驾驶证,还要懂得和遵守交通的规则,同时还要熟悉路况、拥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以及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精神状态。综上所述,只有方方面面都同时达到和谐协调的状态,人们才有可能看到行驶中的汽车能平安到达目的地。
第四,使你懂得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恪守顺其自然的程序,如按照从上到下(或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立体分层次的衔接、沟通、理解和调控等。当你懂得了这一点,自然也就知道人们对变化过程的控制、调节,一定要在实际的各种操作中,确保各种调控措施都符合“三适”(适度、适时和适用)的要求。假如调控的力度不足(小于)或太过(大于)都会适得其反,就像调酒师调制一杯鸡尾酒,应从配酒用的酒水种(类)数、配制温度、各种酒水的用量比例、配制时的先后次序和配制速度的快慢等五个方面进行单项的调控或多项综合调控,才能实现自己的预定创意,否则配出来的酒味和酒色等指标都无法符合设计的要求。
第五,使你懂得在各种事物中都有变化的周期性,“物极必反”显示的命运变化历程如同正弦波的波型,总是以其波峰与波谷的周期性轮流变化来显示人们所说的“风水轮流转”的变化规律,因此也就证明各种事物都有不可抗拒的周期性变化定数及与其对应的变化形式,同时也意味着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条件是受初始状态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制约。就如“水与铁”的变化周期,除两者的物质结构不同而使两者的沸点与凝固点不同外,两者的不同初始状态和初温也可造成各自达到周期变化的时间和所需的能量不相同。由此可知,假如人们在整合过程中能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各要素的周期变化规律并进行优化整合,就有可能在创新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一个人是否懂得选择最佳的切入点,不仅体现创新艺术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其素质高低尺度。
以上我从五个方面讲了“分合三极论”的智慧启迪。如果想要发现问题就要知道从小处着眼,由小到大进行逐层综合;如果想要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知道从大处入手,由外到里进行逐层深入的分析解剖。我所说的这些智慧启迪显然是都属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范围。具体应用时要结合问题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去应用,否则就看不到,也体会不到易经智慧的魅力,所以人们在实际应用时,既要讲“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即在每个层次中都存在以“三三制”体现的五个相关变化机制选择(或称类似与“正”字五笔对应的五行)和一个体制选择,又要讲“活学活用”,用“灵活的变通”的方法去寻找与各个层次对应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比如讲青春期性教育这个问题,就要从“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知识教育、性法制教育、性道德教育”等五个方面进行教育。又比如在数学中求解每一行与每一列均用5个点布阵的正方形方阵,这25个点总共可排出多少个正方形,就要知道先以画图方法把25个点的布阵表示出来,看其总共能出多少个正方形,然后再根据任意四点的等距离组合均可产生一个正方形,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联想图中最多能产生出多少个正方形。在解题时,根据正方形的点距变化,可分别从一点至四点四个不同间距进行多层次的形象思维设计。或以逻辑方式进行正向思维,即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与菱状正方形进行叠加分析,就可找出以正方形叠加形成的正方形数有16+9+4+1=30个,以“菱状”叠加形成的正方形数有9+1=10个,最后再把两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数加在一起,所得正方形的总数为40个,就是所求问题的答案了。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如果只知道使用归纳法,不知道使用推演法是不行的,反之亦然。因此也就要求人们除了掌握归纳法和推演法外,还要知道将归纳法和推演法合起来用,才能从中体会到和学会从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去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