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清末联号的缘起

第二节〓内地华资在香港创办的联号

<<上一页

19世纪下半叶后,香港已成为东方著名的转口贸易港,在这国际化的都市里,各国商贾云集,商机极盛,吸引了许多内地私营企业和官商企业前来设置联号机构,从轮运、保险、钱庄票号、银行,到商贸、制药、日杂等业,涉及面非常宽泛。

一、私营企业在香港创办的联号

私人经营机动灵活,在香港开埠不久后,联号随即创建起来。

〓〓(一)粤商在香港创办的联号

因有天时地利人和,粤商在港发展自然占有先机,在商贸方面应该是先驱者。早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国内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一批“广东商人”的行迹,他们在各地广设自己店号的分号。活动在台湾的广东商人在设店经营棉毛洋货的小额零售业务的同时,更在香港开设联号。聂宝璋:《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清道光末年,粤省新会县人朱延宾于广州创办朱广兰号,以经营熟烟(加工烤焙的烟丝)出口为主要业务。该号成立不久,先后在江门、香港、澳门、檀香山、新加坡等地设立分支店或厂场,达一二十处,资产净值至少达数百万银元,是华南地区规模、资金较大的企业。在晚清数十年间,朱广兰号业务发达,资金雄厚,盛极一时。该号还附设作坊,生产生油、烧酒及包装品,同时在南洋地区投资开办锡矿、橡胶园等,业务范围极广,机构庞大,成为当时华商的综合性企业。朱广兰号的总管理处原设于广州,后因港澳及国外分支机构增加,重心转移,遂迁至香港,总管理处的大权实际上落到主持香港总店的朱松乔手上。朱克礼:《朱广兰企业的兴衰》,《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6-201页。

招雨田为广东南海县海商,于清末创办祥和商号,经苦心经营,逐步推广,遍历南洋诸国经商贸易。子商号迅速发展至“百数十家”,以香港广茂泰为总机关,身任督理,商业兴盛。冼宝干等纂:《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四,人物八,1926年刻本。

林祜记、黄万隆、许合发是清末广东揭阳三大夏布商号之一,其中由许淑六经营的许合发号约在1895年间创于汕头,计有分销号共13处,分布于沿海各大埠及台湾淡水、香港等地。杨群熙缉编点校:《潮汕地区商业活动资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2003年编印,第177页。

据《香港华字日报》所载广告来看,清末由粤商企业在香港开设的分支行号已经不少。如凤鸣老铺精刻华洋招牌匾额并承接油漆业务,系广州招牌行,约创于19世纪初,原名何凤池号,19世纪60年代初即已在香港设店开张。《凤鸣老铺告白》,《香港华字日报》1907年11月23日。中国大药房原本位于广州,拟在港英政府注册为股份有限公司,登载招股广告,集资10万元,并设总局于香港,成为省港联号。中国大药房有限公司招股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7年9月6日。广州一品斋约创于清同治年间,至1897年10月12日设香港分店,自办胶底配制各款鞋子发售。省港一品斋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897年11月13日。广州万春茶号专办福建武夷山名茶出口,1894年3月5日其香港分栈开张。广州万春号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895年2月14日。广州杏春园为制销卫生药酒老字号,为利便海外客商采办,亦于1892年5月设立香港分号。《杏春园启》,《香港华字日报》1895年2月15日。广东宏远堂纸局由南海县盐步乡人钟星溪等集股创办,为拓展海外业务,于1895年6月托香港南泰号代理分局事宜。《宏远堂纸局告白》,《香港华字日报》1895年6月27日。

清末一批广东食品企业在香港创建分号或分场,如由余达之等创办的广州济隆糖姜厂有上百年历史,自设香港分厂后,规模日见扩大。营业在清光绪末年最盛,采用最新机械制造,除糖姜外,兼制糖果,出口占90%以上。《香港华资工厂史》,陈大同、陈文元编《百年商业》,香港光明文化事业公司1941年版,原书无页码。广州万隆糖姜厂为百年老字号,后为便利出口之制造和运输,于19世纪中叶到香港扩充营业,由马贯恩、马道生父子相继担任经理。在广州仍有专责刮净姜皮的工人千余人,原料皆取自广州附近各县。《万隆糖姜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广州张广源罐头食物庄制品本在香港代理店寄售,1897年5月31日自办香港分栈。张广源罐头食物庄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897年6月25日。其他还有由广州广美香(罐头食品)广美香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897年6月20日。等。

内地钱庄一般不设分支机构,故汇兑业务向不发达。但这种情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变化,如广东商人林毓彦于1899年开设的汕头太古庄,在潮州、广州、揭阳、上海、厦门、香港及新加坡等埠均设有分号。同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由于香港和南洋一带气候湿热,瘴疫盛行,以及海外华侨对祖国传统中医药的需求等因素,粤中老字药号创建了一批香港联号。清季在《香港华字日报》上登载广告最多的当属广东药号,笔者粗略统计有近60家,其中在香港设立分支店号的有(按在报纸上出现之先后时序)杏春园、朱炳昌、德安堂、橘香斋、王老吉、太和堂黄祥华、黄慎堂、罗泽醴、芝兰轩、黄慎昌、树仁堂、马百良、庶和堂、黄仁庵、流泽堂源吉林、天喜堂、朱广济、黄广善堂、陈修宗药局、陈日南、活伦大药房、梁培基、梁同济、岐生园、朱芳兰药局、敬修堂等20多家。

王老吉凉茶庄创始人为王泽邦、王贵发父子,为广州著名老字号。王泽邦生于1813年,因创制凉茶药效显著,名声鹊起,曾被清咸丰帝召入宫中,赐封太医院令。咸丰三年(1853),在广州开设第一家凉茶庄,以“王老吉”命名。1876年到香港设联号,在港英政府登记注册,生产“凉茶包”和“凉茶精”,以应海外市场。《华资名厂产品介绍》,《香港商业录》第46页,《香港商业年鉴》,香港新闻社1949年版。光绪二十三年(1897),王贵发到香港设店,亦向港英政府注册。1914年,其孙辈王恒裕将香港店扩张经营,还包装凉茶包外销。1925年,被邀往英国伦敦温庇展览会展出凉茶包,令“王老吉”名誉更隆。王氏第四代孙王豫康把“王老吉”的事业发展到顶峰,产品推至世界各地,并创制了更多的品牌。曹淳亮主编:《香港大辞典》,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670页。

黄祥华太和堂药号祖铺在佛山,有广州分号。1899年6月3日,又在香港上环大马路分设一铺,黄祥华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1年3月18日。成为佛穗港联号。1904年10月11日,马百良药号香港店新张,称省港禅贵宁堂。《马百良启》,《香港华字日报》1904年10月12日。广州“花柳药王”梁培基于1910年设香港分铺,省港禅梁培基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10年5月6日。亦为省港佛联号药行。

源吉林由日本归侨源吉荪创办于1892年,在药业方面以经销“甘和茶”著称于世(对流行时疫具有独特的疗效),同时亦经营颜料,其正铺为佛山三昌颜料店,另有省城广和、香港源广和等两家联号。源吉林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6年3月7日。

除了药号之外,在当时报纸上登广告推广业务的还有各个行业的企业,从地缘来看,这些企业基本都位于以广州、佛山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区域。事实上,它们在当时或以后大部分都成了粤港华资联号(参见本书附录《近代香港与内地华资联号概况表》)。

〓〓(二)其他各省华商在香港创办的联号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推动,一些省份的华商很早即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如山西太谷“广盛号”中药行于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由石姓医生创立,以产“御用圣药”的龟龄集、定坤丹而负盛名。19世纪时,集股改号为“广升聚”。规模扩大后,在广州、香港等多地设立分号。1878年,增股达2万银两,更号为“广升蔚”。因内部掌柜们相互猜忌倾轧,1885年时,以申守常任总经理开设“广升远”,资金2.6万银两。不久即在内地各埠及香港设了9家分庄。仅香港一处年销金额即达25万港元,其龟龄集主要从香港出口销往南洋一带。张庶平、张之君主编:《中华老字号(第3册)》,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02页。

云南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在外贸方面与香港有密切的关系,如蒙自关之贸易范围,“外以安南、香港等地为主,而转运及于全省乃至川、黔等地”。因此,该省很早即有滇、港联号。如云丰祥,约创于19世纪下半叶,由祈星阶、杨子书合资成立,资本5万元。总号设昆明,分号设于省内下关、四川、香港及缅甸等处;兴顺和,19世纪下半叶由玉溪马勋臣等合股4万元创办,总号在昆明,分号设于云南、四川、汉口及香港等处;福春恒,创于光绪初年,经理张介曾,有资本30万元,总号设于昆明,在云南和四川省内、上海、山东博山及香港、缅甸皆设有分号。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第866、1100页。

与粤、港同属西江流域的广西,在近代经济方面的联系相当密切。如贵县产银,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美洲粤籍归国华侨叶恩等集资300万元,设立了振华公司,开采平天山银矿,兼营广西银行、梧邕轮船、梧封铁路等,并开垦县属荒地,计划颇大。设局二处,总局在县城,分局在香港,均建有大厦。不过因经营不善,于宣统二年(1910)歇业,计损失资本达数十万元。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页。

1908年5月,梧州商会周宗贤等人,以该地为西江通商枢纽,南宁为新辟商埠,百货交通,行商往来益盛,而“航利多属外人,若再因循,放弃权利溢出,不特商务日形堕落,其影响于国计民生,当受无形之隐患”。为拟设法挽救,联集本埠以及西江上游各埠行商坐贾,组创西江航业有限公司。集资11万银元,购“广泰”轮一艘,来往于梧港各地。该公司行船,乃“西江华轮之先声也”。聂宝璋、朱荫贵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2页。该公司总部位于梧州,并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西江航业公司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23年12月12日。

江浙金融商的触角很早也伸展到香港。如1910年上海发生了被称为“橡皮股票风潮”的金融危机,引起许多钱庄倒闭。其中上海源丰润银号是由浙江富商严信厚开办的,创设资本为100万银两,专营官商款项的汇解存兑,利源充盈,局面宏大,先后设分号17处,分布在各大城市(包括香港在内)。该号于1910年10月8日宣告清理,共亏欠公私款项2000余万元,引起全市震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0-81页。上海义善源票号由李鸿章家族与苏州洞庭山家族合伙开设,以李经楚(李鸿章之侄、李翰章之子)为总经理。有分号24家,分布在各大城市(包括香港在内)。义善源票号也于1911年3月21日以负债1400万银两宣告倒闭。同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当源丰润和义善源票号上海总号倒闭时,各处分号随风而倒,牵累各地钱庄、商号不可数计。

二、官商企业在香港创办的联号

晚清官商罗肇前研究认为:晚清的官督商办就是在官府的监督下由商人经办,主要的官督商办企业,全部股本都集自商人,官款在企业中只是信贷。这种企业的属性为特殊的民族私人资本企业,特殊之处在于受官府的监控。见罗肇前:《晚清官督商办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已涉足于香港经济领域,但其所创办的联号并不多,主要限于保险、航运及银行等方面。据1876年3月《申报》和《通闻西报》报道,当时唐廷枢已发起设立对外贸易银行和宏远贸易公司。前者系唐氏访问福州,与闽抚丁日昌商议,拟由中国纠集股份,设一大银行,并在伦敦、日本和其他地方设立分行。主要股东是粤籍商人,已认购了几乎全部所需资金30万银两。后者拟以上海为总行,在伦敦、香港及福州设分号,资本额30万银两,除经营一般商业及代理生意以外,还将充当中国政府在海外的代理人。汪敬虞:《唐廷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7-189页。不过,由于条件不成熟,这两项宏大的计划都未能实现。

近代创办成功的第一家官商企业是轮船招商局,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以西方股份制企业为学习对象的新型股份制企业。招商局成立后,发展很快,1877年时,除上海总局外,已在沿海沿江设立了12个分局(包括香港),另在国内外有14个附庄(未专设分局),计共26处,均由总局酌派总管之人前往经理。汪熙、陈绛编:《轮船招商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该局早期局规规定,选举董事,按办事章程,推举唐廷枢为商总,主持一切。又推朱其莼、徐润为上海局商董,宋缙为天津分栈商董,刘绍宗、陈树棠、范世尧等为汉口、香港、汕头商董,分管各该处事务。上海市档案馆编:《旧中国的股份制(1868—1949)》,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招商局成立之初,船货均归洋行保险,年保险费率高达10%,其昂贵近乎敲诈勒索。因此公司集股由唐景星、徐润总理其事,于1875年12月28日创办保险招商局,并在《申报》登载广告称:“不特商局轮船货物可以酌量保险,即洋商船投局请保者,均可照章承保,以广招徕。”该局招股银15万两,各分局账目总归上海总局,每年汇算结总,倘有盈余,集众公议,照股均派。保险招商局总局设上海,初在汉口、九江、天津、广州、福州、厦门、汕头、宁波、镇江、营口、香港等10余埠设分局,其余台湾及国外各埠于后再行陆续扩大。保险招商局的创立,深受国人和舆论界的赞许,《申报》曾为此发表了《华人新设保险局》的评论,称“华商无有不为之庆喜者。”中国保险学会主编:《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4页。

自招商保险局创办后,由于中国人自办船舶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受到民族工商业的欢迎和支持,保险业务随之不断增加。为了同外商保险公司竞争,也为分担风险,又由唐景星、徐润、陈菱南及李积善等发起,公开向社会招股集资20万银两,另行成立保险公司。因投股者踊跃,实收25万银两,定名仁和水险公司,于1876年8月19日开张。仁和水险公司与保险招商局一样,把全部股款都存入轮船招商局,并委托其代为管理一切业务。中国保险学会主编:《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仁和水险公司也在内地各埠及香港设有分局。汪敬虞:唐廷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页。

尽管洪仁玕、容闳、李鸿章、郑观应、胡燏芬、汪穰卿等都曾提议设银行,但直至19世纪末,才有中国第一家银行的诞生。当时国人要求设立银行的呼声已十分强烈,其中粤、港绅商表现尤为突出,如陈鏸勋(济安洋面保险公司司理)于1896年春向清政府上条陈议设银行,云“银行为当今第一要务,非银行无以振兴乎国势”。他和容闳都是较早坚持华人自设银行论者,“谓中国欲收利权,必须设立银行,并多设支行分布通商各埠”。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4页。

光绪二十二年九月(1896年10月),盛宣怀奏请设立中国银行,其理由云:“商务枢机所系,现今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十一月二日(12月7日),清光绪帝正式批准盛氏招商集股办银行,拟定名称为中国通商银行(其英文名IMPERIAL BANK OF CHINA,直译应为“中华帝国银行”,民国元年时英文名称又改为COMMERCIAL BANK OF CHINA)。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1、63、93页。

《申报》1897年2月11日载有盛宣怀开设银行的条议,其中提及京、津、粤、港、沪、福州等地的源丰润栗号,“皆已开设多年,各号掌柜亦诚实可靠,是以官商交孚,措施裕如,现在各省拟设分行,原可先议归并”。同年5月27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总行定于上海,在全国各大行省,均先后设立分行,重要者计有京、津、穗、港、汕等处。据1898年10月31日出版的《字林西报周报》登载,该行香港分行于当年10月22日开幕,其洋经理在香港“颇有声誉,为富有经验的银行家”引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第182页。。

不过,关于中国通商银行香港分行成立的时间却有不同的说法。据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所载资料,1897年7月《中国通商银行分行大概章程》有谓:“总行生意全赖分行推广,照洋大班美德伦所议,先设京都(即北京)、香港两处。”理由在于:“京都居北,香港居南,上海总行居中调度,故京都、香港均准用洋大班、华大班会同办理。”据此,中国通商银行香港分行于当年9月开办,原香港阿加刺银行司理拉打(又译赉德)充任洋大班,冯厚光(字曜东)任华大班,因两人不和,冯氏遭洋大班排挤,后离开香港分行。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121页。另据《香港华字日报》1901年4月12日所登中国通商银行广告,称其香港分行于这年2月19日开张,经营进出汇票、电报汇兑、物业按揭、银两交易、货币存贮等业务。由于总行及重要分行除华人任经理(大班)外,还聘有洋经理(洋大班),故香港分行也不例外,其洋大班为律打氏。美国学者费维恺在其所著的《中国早期工业化》一书中,列举中国通商银行最初成立的分行时,也未提到香港。[美]费维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5页。真情究竟如何?此处暂且存疑。

甲午战争后,我国各地先后办起了一大批省官银钱号,在晚清的财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东省官银钱局1904年12月23日创办于广州,有资本100万银元,在上海、香港、佛山设有分局,发行铜币及纸币。周葆銮:《中华银行史》,第5编《地方银行》,第31-33页。又见郭荣生编:《中国省银行史略》,第133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1905年9月27日成立于北京的清政府户部银行,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家银行,自1908年7月1日起,其总分号同时易名为“大清银行”。至辛亥革命前,共有21个分行及35个分号,其中广州分行成立于1909年5月,下辖香港和汕头分号。民国小丛书:《中国货币史银行史卷》第3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510-2514页。大清银行香港分号成立于1909年7月。见《大清银行始末记(一)》,《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6期,第13页。清政府邮传部自1908年初创办交通银行后,努力拓展分行,奏请在南洋华侨最多的地方设立分行,以便旅居外洋华人之汇兑。由于邮传部高层决策驱动,致使交通银行分行发展迅速,除在国内各大埠相继建立分行外,还于1910年初开办了新加坡和香港分行,“自是机关灵捷,营业更有起色”。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2页。笔者按:清末交通银行在香港所设的应是办事机构,而非分行。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