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我国近代商品流通渠道的运动,大致来说,是以外商势力集中的香港和上海为中心进行的。大批买办商人分别在这两个口岸开设分号或派专人代理。天津开埠后,来自香港、广州、汕头及福州等地而利用外国轮船贩运洋货的华商商号不下20家。1866年牛庄的这类华商商号也有10家之多。云南、广西、台湾和福建等地的批发商人大都以香港为其贩购洋货活动的中心,进口洋货就这样在西南几省地区得到广泛的销售。聂宝璋:《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7、132-133页。在内地企业大量向外拓展的同时,新生的港商亦尝试朝大陆进军。从清季《香港华字日报》等报刊所载企业广告看,由香港往内地发展的联号少于内地往香港发展的联号,主要涉及轮运、保险、商贸、制药、卷烟、化妆品、饮料等业。
一、轮船运输业的联号
鸦片战争后,在外商势力比较集中的粤港地区,轮船业得到迅速发展,这在客观上为华籍轮船营运商的出现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由于清政府的压抑和限制(最初中国商人被禁止不得自置或利用任何种类的汽船),早期投资于轮运业的华资只能假借洋商名义进行经营,至19世纪下半叶,华资附股于外轮公司的事例屡见不鲜。
香港华资轮船航运业是随着19世纪末华侨回国投资创办企业潮和20世纪初本埠华商创业高潮而发展起来的。1884年清政府颁布《华商购造轮船章程》,政策有了松动后,香港华商轮船公司、泰安轮船公司等稍具规模的企业便应运而生。1898年,清政府颁布《内港行船章程》,解除了禁令,华商获得在内港行驶轮船的权利,于是出现了纷纷开办小轮业的势头。
20世纪初,香港华资航业有较大发展,如四邑、省港、中国粤港、兆安、香江、长安、广运、元安、毓安、成安、和顺、和泰等轮船公司,纷纷创立,并在广州、江门、三水、顺德、甘竹等地设立分支机构,使粤港间“华商轮船公司逐渐增多,客运畅旺”。《中国政治通览——交通篇》,《东方杂志》第9卷第7号,1913年7月。由于创办轮船公司需要较多的资金,经营航线也会联系各地的港埠,因此联号经营是一种最适当的形式。1900年后,香港华资轮船公司逐渐增多,在《香港华字日报》上载有不少它们的招股广告,如省港轮船公司在香港和广州设点招股银100万元,《创设省港轮船有限公司布启》,《香港华字日报》1901年5月29日。类似的还有兆安轮船公司(1901年8月6日)、中国粤港轮船公司(1901年12月24日)、香江轮船公司(1901年12月24日)、长安轮船公司(1903年2月12日)、广运轮船公司(1903年4月17日)、毓安轮船公司(1904年2月20日)、顺安轮船公司(1904年6月25日)等。这些航运企业总部都设在香港,在内地特别是华南各埠设有分支机构。
二、保险业的联号
近代香港乃华洋保险公司林立之地,华资保险企业不仅设立早,且注意将业务扩展到内地。如华商保安公司又名华商保险公司或中国保险公司(CHINESE INSURANCE CO),1871年5月成立,额定资本150万银元(实收30万元)。由一些买办发起组织投资,华商占资本额的大半,实为中外合资性质,经营货船海险业务,聘美商同孚洋行为总经理,在香港注册,首先在上海、香港开业。中国保险学会编:《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以后逐渐推广到沿海各重要商埠,在上海、广州、天津等10余埠设立了分公司。
1875年,一些香港殷实华商因见招商局所设之保险公司生意顺手,于是集股创设香港安泰保险有限公司,资本额合共40万银两,在沿海各口设立分行,“一切章程均与西国公司无异”,保轮船、帆船之险,经理为何献墀。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36页。
源安洋面火烛保险公司初创于1906年,实备资本100万银元。经营范围较宽广,主要业务为各类船只海上保险,兼保香港屋宇、家私、货仓及货物等火险,同时并营汇兑附揭积聚按揭货仓等业务。公司总局位于香港南北行街,总司理人为李友山,并设上海、汉口、广州、新加坡等分局。源安洋面火烛保险公司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6年1月9日。
源盛保险公司创办于20世纪初,总局在香港文咸西街,实备资本200万银元,专办汇兑附揭洋面火烛保险生意,总司理人为吴理卿。设分局于上海英大马路、石叻(新加坡)、小吕宋(菲律宾)及厦门等地。源盛保险公司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7年4月13日。
三、商贸业的联号
买办是香港早期贸易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当地进出口贸易中最活跃的因素,由此而成为华人社会中拥有资金最多的一个阶层。19世纪中叶以后,香港买办自立行号已成为较常见的现象。如罗寿嵩是汇丰银行的华股代表,又是元隆号、永同仁银号的老板和一些商号的股东,他经常出入广东的商场和官场,成为金融界的实力人物之一;郭甘章自创发兴行,经营船舶租赁业,成为当时香港航运界巨子。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85-388页。香港买办除独资经营外,还向内地官、商企业投资,实行多种经营、横向发展,经济实力大为膨胀。如何东为香港置业保险船务及出入口各行商业之领袖,何氏兄弟除投资航运、保险、金融、房地产外,还兼营糖业、花纱、煤炭等,其字号遍及长江流域、华南、华北各口及澳门、菲律宾、爪哇等地;《何东》,吴醒濂编《香港华人名人史略》,香港五洲书局1937年版。李右泉所办企业遍布于省港,他曾多次担任香港华商总会主席。《李右泉》,见吴醒濂编《香港华人名人史略》,香港五洲书局1937年版。作为香港商业社会的特殊阶层之一,买办投资自立行号,开始兼有商人的身份。
在著名的太古洋行买办莫氏家族中,莫藻泉既为买办,又在香港、广州开设了一批具有民族工商业性质的家族式企业,如香港的南泰号、同利栈,广州的大昌栈、同利栈分店等。在香港,南泰号商行由莫氏族亲莫仲达主持,主要经营南北贸易和轮船揽载业务,把广东大宗特产如食糖、生果、干果、甘蔗、葵扇等,经香港运销到中国北、中部,又将北方的大豆、花生、药材等,大批转经香港运销广州,获利丰厚。它利用太古轮船货运、客运的船票由买办承包的有利条件,沟通南北商行,揽载业务迅速拓展,在东南沿海口岸形成庞大的货、客源。同利栈等商号,则主要购销太古糖厂的副产品桔水(酿酒、制酱的主要原料),由莫藻泉亲自开办,族亲主持。在广州,大昌栈和同利栈分店以经销、代销太古糖为主要业务,由莫文畅等族人主管。在广州建有专储太古糖的货仓,又从肇庆等地采购蒲草席,开设昌蒲记包店,加工成蒲草席供应太古糖厂作包装之用,亦获暴利。徐松荣:《莫世杨》,张耀中主编《珠海历史名人(二卷)》,珠海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可见莫氏联号系采取多种经营的。
香港南北行联号中最典型的要数1850年由潮商高元盛开设的元发行,该行后由高满华接掌,以香港为基地,经营暹罗大米的进出口生意及南北土特产,生意规模越做越大。1882年,高满华逝世,元发行遂由其次子高舜琴继承。高舜琴将父业发扬光大,先后在上海、汕头、牛庄、天津、越南、新加坡、暹罗等各大商埠开设商号(在上海的联号是贵发行、汕头的联号是光发行、泰国是元章盛和元得利、新加坡是元发栈和元发利),至全盛时期,每年仅代客买卖的货值就高达1000多万元,收取佣金30万元左右,成为早期香港规模最大的华人商行。云冠平、陈乔之主编:《东南亚华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1、32页。
港、粤华商将联号一直铺设到了华北地区,据天津海关1866年《贸易报告》称:“有二十家中国商号经营本港的海上运输,所使用的船舶全是外国船舶。这些商号全是广州和香港商号的分号。”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0页。
我国民族资本百货公司起源于香港地区,均由粤籍华侨投资创建。广州的百货行业虽形成较早,但作为近代公司形式出现还是在20世纪初年,并与香港有密切关系。如1905年11月5日,香港真光公司在港岛中环大马路新张,专办各国新款洋货,据称是“务以货真而价不二,确乎童叟无欺妇孺均同”。省港真光公司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5年11月16日。同年9月10日又在港岛增开了一家分店。在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真光公司往内地拓展,于1910年创设广州联号,这家较有影响的百货店,由于与香港的关系,被称为“省港真光公司”。以后广州真光公司发展较快,曾于1925年初增招新股。《广州真光公司增招新股》,《香港华字日报》1925年1月30日。又如,1907年大型商店香港光商公司创办,同年即设广州分公司,这是广州百货商业首家以公司形式出现的商店,首创分柜售货、发双薪等规则。邓广彪、罗伯华:《大新百货公司拾零》,《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四、制造业的联号
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香港出现了手工制作的同茂牛皮厂、和盛祥凉果厂和广协隆船厂等。属于近代制造业的同升机器厂于清朝同治初年开张,造大小机炉轮船,并在广州设有分栈,亦造小轮。同升机器厂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6年3月26日。
香港大成纸局开办于1891年,有职工百人。它由香港瑞吉银号股东冯香泉、郭君梅等集资向港英政府批地建设厂房,企图挽回购用洋纸的利权。该纸局的原料与机器均购自英国,因购入的是旧式机,故时生故障,产纸质地粗劣。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页。销场主要在国内,少量输往南洋各地。1895年时,该局业主将企业全盘转卖给广益堂,该堂的岑谦生、郭翼如于同年7月试招股银5万元扩大经营,并拟在广州开设分局,以俾沽纸买料利便。《广益堂招股试办纸局章程》,《香港华字日报》1895年7月19日。此后该局因营业顺利而注册为大成机器造纸有限公司。
在卷烟行业,宏济烟草公司自称为“中国始创机器卷烟”,考究良法,专用本土上等烟叶制成,请同胞尝试,以挽外溢之利权。该公司总发行处在香港,并于广州分设3个发行处。《中国始创机器卷烟告白》,《香港华字日报》1895年10月27日。1905年,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在香港创立,同年12月18日的《香港华字日报》上即载有其商业广告。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1906年3月),粤籍华侨简照南、简玉阶等集资10万港元,在香港创办中国广东南洋烟草公司。总发行设德辅道西,并在上海棋盘街和广州源昌东街开设支店。中国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7年3月2日。但不及一年,因资本亏蚀告罄而停业。1909年,再集股本,定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改良出品,全力向南洋群岛一带推销,受到华侨欢迎,营业遂日见发达。
我国化妆品历史悠久,但古代多是利用天然原料或稍经加工而成。近代也出现了一些较著名的香粉铺,如杭州的孔凤春香粉局和扬州的谢馥春香粉店。但都属于手工作坊,用土法制造,质量不高,产量亦有限。1896年,在外国化妆品大量进口的刺激下,粤籍旅美华侨梁楠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民族化妆品企业——广生行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化妆品均注册为“双妹”牌,该系列化妆品,质量优良,种类齐全,风行全国乃至南洋群岛,成为名副其实的老牌化妆品。广生行成立之初即设了广州分行,《广生行告白》,《香港华字日报》1907年4月13日。1910年又在上海建立了大规模的制造厂。王翔等编著:《老商标的故事》,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香港甄沾记糖果厂由甄伦立、甄彩源父子创办于20世纪初,在广州设有分厂。先以手工后以机械生产,以椰子糖闻名于国内外市场。《甄沾记糖果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
五、其他行业的联号
鸦片战争后,粤商赴香港开设了成安、广生、浩昌、杨浩章等4家经营外国五金商品的行号。广州最早出现五金商号是1873年开设的永顺源五金号,它是由杨浩章在广州开设的分号,主要经营轮船杂项、蓬帆、旗帜、洋铁等商品。同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0页。香港德源五金药品号至迟于20世纪初,建立了广州联号。德源五金药品号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5年4月22日。
香港广生和号约开创于19世纪70年代初,妙制各式酸果酱料调味品等,卓有声誉。1901年在广东番禺西塱乡开设了分栈,当时特登报声明称:“别无分支,现有私冒欺人耳目,一经查出,必禀官究治。”广生和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3年3月28日。
华兴银矿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为香港买办和富商,总部设在香港,在广州有省局。该公司司理人温俊臣曾于1901年9月24日通告加收新股,扩大经营。《华兴银矿有限公司换给股票告白》,《香港华字日报》1901年9月26日。
港粤药业联号亦有多家,如洪桂昌在香港行医多年,其药行老铺在港岛,1904年分栈在广州开张。洪桂昌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4年6月25日。其他还有黄耀南、保心安、广生药行等。
粤纶祥专办红莨、云纱、纺紬、绉纱、茧紬、竹布等,并兼有染房,于1901年始创于广州和香港,至1903年初以香港为本庄,广州为分号。粤纶祥广告,《香港华字日报》1903年1月22日。
安乐水房(后定名为安乐汽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04年,有资本15万港元,总局在香港,并于广州设分局。《安乐水房告白》,《香港华字日报》1911年9月1日。
此外,香港的广生商号、省港造冰及贮冰冻厂等,20世纪初在内地也建立了分支机构。
第三章〓民国前期联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