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行业的联号
自抗战爆发至太平洋战争前,曾在《香港华字日报》和《星岛日报》上登载广告的内地药号约有160家。其中在香港新设立分支店号的(按在报纸上出现之先后时序)有:邬福至堂、保滋堂、关赞育大药局、罗芝庭、凌天一堂、永泰正十字油公司、郭芝良、何熙明慎德堂、同仁制药厂、新亚制药厂、寿世药室、生昌泰药行、梁济时药行、吴春寿堂、集兰堂、广中和药行、必灵制药厂、万福药行、黄贞庵、何明性堂、唐人药厂、马百行、荣孙氏眼局、北大参茸行、天存堂、仁昌堂、太和洞药行、恒春堂、工化大药房、普济药行、善德堂何潘济等30多家。若加上在战前已设立的药业联号,总数约80家。虽然来自上海等地的药业联号增加了一些,但数量仍以粤籍居多。
广州不少企业因惨遭破坏,被迫将经营重点迁移到香港。如广州何熙明慎德堂的设备散失无存,遂改用五彩印锦重新装印,并全在香港分行发售。何熙明慎德堂广告,香港《星岛日报》1939年9月17日。此外,广州沦陷后,制药业“同人为利便侨胞起见,多迁来港营业”广东国药联卫社驻港同人广告,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3月16日。。如广中和蜡丸号老铺在广州、香港设有支店。广州沦陷后,于1939年初将制药工场一部分迁港生产,所有各项丸散都在支店发行。《广州广中和蜡丸号启事》,《香港华字日报》1939年4月3日。梁济时药行因装潢、仿单及电版均已荡然无存,为利便各埠顾客采办而于1939年9月特设香港分行,并将各种丸散一律改换新装,重定价目。《梁济时药行启事》,香港《星岛日报》1939年9月1日。罗芝庭药行因市面上假冒其品牌太多,为杜流弊,特设香港分行。罗芝庭药行广告,香港《星岛日报》1939年9月2日。类似企业还有生昌泰、吴春寿堂、集兰堂、杨觉庵、恒春堂、普济药行、利仁鱼肝油厂等。
抗战初期,粤地制药企业在港联号的业务发展很快,不断扩展经营。如宏兴大药房以制销“鹧鸪菜”等儿童药品闻名,总行广州,分行遍布于国内及南洋各大埠。抗战初期,香港分行经营旺盛,于是在湾仔再觅铺址,1939年3月5日,香港分行新铺落成开幕。《宏兴大药房港行新铺落成开幕宣言》,《香港华字日报》1939年3月5日。何明性堂是广州著名老字号,为何氏家族企业,创办于17世纪中叶,近代以后在香港干诺道设有分行。抗战初期,因业务发展,港庄地方不敷应用,遂于1939年4月下旬迁入湾仔新址营业。《何明性堂迁铺》,《香港华字日报》1939年4月24日。广州老牌药号善德堂何潘济药厂香港分厂,战时因地方不敷,药品无法充分供应,遂于1941年初在旺角码头附近的新填地觅得较大之厂址,以便扩大生产。善德堂何潘济药厂广告,香港《星岛日报》1941年1月24日。
二、制造业的联号
自广州沦陷后,粤省织造厂纷纷迁香港继续营业,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织造业的发展。如泰盛染织厂设分厂于九龙谭公道,占地2万平方英尺,有电力织机80台、染机5台及其他附属设备甚多,产品主销本港及南洋群岛。《泰盛染织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吴义兴电机织染布厂于1940年设九龙分厂,面积2万平方英尺,规模宏大,拥有机器设备160台,所有器材价值几十万元,职工200多人,产品畅销南洋,供不应求。《吴义兴电机织染布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
捷和钢铁制造厂创于20世纪初,是由郑植之昆仲在广东揭阳经营的一家小打铁作坊发展起来的。1932年在广州成立捷和工厂后,初具规模。抗战初期,广州沦陷,郑氏兄弟向外扩展,香港分厂于1939年2月8日正式开幕。《捷和钢铁制造厂香港分厂开幕启事》,香港《大公报》1938年2月8日。港厂建立后,添加新机器设备,产品种类扩展至军用物品,发展迅速,至1941年达于全盛。
此外,生产老牌“五羊牌”电池的广州兴华电池厂,于1938年在九龙广东道设分厂,规模宏大。兴华电池厂广告,香港《星岛日报》1939年6月6日。广州百年老字号何正岐利成记刀庄,精造家用刀剪铲等利器,亦赴香港设厂制造,以应顾客采办。何正岐利成记刀庄广告,香港《星岛日报》1941年10月25日。广州邓芬记金属制品厂设港厂后,扩大营业,出品甚多,计有各款徽章、纽扣、弹簧、表带及电筒等,远销美洲和南洋。《邓芬记金属制品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佛山邓忍记机制牙刷厂港厂,置有完备的新式机器,生产“狮牌”各类牙刷,最大销场为菲律宾。《邓忍记机制牙刷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
三、其他行业的联号
战时粤商在香港从事商贸活动的不少,如“吴祥记”是潮州城历史上5家著名商号之一,亦为当地私营商界中首屈一指的大户,以批发、零售两种方式,经营百货、五金、布匹、药品、食品等商品,全盛时期流动资金总额高达200多万港元。同时,以独资和联号两种方式,分别在上海、广州、香港、汕头、厦门等埠办庄设店。这是独资经营的商号,财东吴雪薰祖籍潮州,1919年创办“吴祥记”店,由摊贩改为座商而发展起来。逐渐在汕头、广州、上海等地办庄,直接从产地购进商品。战时,吴氏移居香港,创庄办货。同时缩小了潮州本店的经营规模,分别以“吴祥记”为号,在粤北客家地区设了4个办庄。杨群熙缉编点校:《潮汕地区商业活动资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2003年编印,第161-162页。
张祝珊、郭庚夫妻及其子张玉阶于抗战前在广州开设张锦记山货店,1938年10月广州沦陷,郭庚、张玉阶母子等逃难至香港,开设洋杂店,沿用广州张锦记的名称为招牌。1942年,张玉阶又创办澳门、广州张锦记,奠定了其日后家族发达之基础。何文翔:《香港家族史》,香港明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183页。
郭得胜为广东中山人,其宗族多在家乡经营土洋杂货及针织业。抗战期间,郭见物资短缺,便利用毗邻港澳交通便利之条件,从事货物转销生意,营业旺盛。继而与粤、澳(门)商人合伙开办鸿兴公司,在香港、澳门、广州湾及广州等地设有分公司,在上海设办事处以资联系,而以设于广州的鸿兴公司总其成。李旭初、冯焯南:《郭得胜先生的创业概况》,《中山文史》第3辑。
鼎和元记爆竹行1923年初创于佛山,抗战前夕迁至广州,业务日见发达,后又设立香港分行,专门办理爆竹出口业务。由于当时中国政府奖励爆竹出口,海关免税放行,每年出口值30多万港元。《鼎和元记炮竹行》,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
穗、港饮食业方面也新建立了一些联号,如广州随园食谱创于1929年,专制各种肉干及食品,制法精巧,美味甘香,在国内外销售极为畅旺。遭日军战火劫毁后,于1939年在港岛设总店,在九龙设分店,其服务与质量为香港民众所称道。《随园食谱》,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
太平馆是广州著名的食店,1938年秋日本入侵时被迫歇业。资方徐氏家族逃往香港,挂起“省港太平馆”之招牌,重操旧业,借助昔日在粤的名气,两三年间生意不断发展。但日军攻占香港后,该馆复陷瘫痪。黄曦晖:《太平馆的沧桑》,《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