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四章〓抗战时期联号的盛衰

第五节〓港商在内地创办的联号

<<上一页

抗战前期,由于内地不靖,港商北上发展联号的不多。不过,因社会经济的需要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仍有港商往内地拓展。据香港《星岛日报》和《香港工商日报》所载广告来看,主要有大华铅笔厂、谦信针织厂、二友牙膏厂、大众行制药厂、茂华制药厂、南方大药厂等,它们在穗、沪、汕乃至桂、湘等省建立了分支行号。此外,还有些企业如香港中华汽车材料行和香港正成企业公司等,将分支机构建于遥远的西南大后方。

香港大华铅笔厂创于1930年,建有宏伟厂房,资本额20万港元,产品质量上乘而驰誉社会。1937年增设上海分厂(1946年11月又增设广州分厂),负责国内市场的需求。《大华铅笔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

大众行制药厂为香港有数的几家西药厂家之一,在广州、澳门乃至广州湾(今湛江)都设有支行,生产注射剂、丸剂和配剂等,以应付战时港澳及华南之需求,弥补舶来药品的断市。《大众行制药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

香港国光制漆公司于1939年创立,经理为梁孟齐。因业务发达,遂筹设广州分厂,产品大量运销国内各地。如属“特殊制品”,则另采新法制造,主要销往南洋群岛及南非、印度等国外市场。《华资名厂产品介绍》,《香港商业录》第45页,《香港商业年鉴》,香港新闻社1949年版。

香港谦信针织厂创于1932年,由王志鹏、王纪常、王竟岸昆仲合股经营,1938年设立广州分厂,机械设备不亚于总厂。抗战初期,两地生意均甚鼎盛,厂务日展。《谦信针织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

金山织造厂1937年创于香港,设有广州分厂。产品主要销往南洋各国和内地市场,直至太平洋战争时,香港厂被盟军飞机炸毁。《金山织造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

20年代,中山县小揽乡人冯俭生创办了香港大同酒家,不久即声誉大振,成为香港同业中首屈一指之店。1941年底,香港沦陷,冯氏经穗回乡,翌年创办广州大同酒家,其后分店遍布于香港、北京等地,为人们所熟悉。黄曦晖:《解放前广州大同酒家的官商争夺》,《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7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港商还将联号网络远伸至西南大后方,如香港中华汽车材料行创于1939年5月,负责人曹忠等均为两广人士,实收资本20万元国币。他们在贵阳开设分行,经营汽车材料。不过,到1943年时,其“营业日趋暗淡”。《经济部工矿调整处西南区办事处商号调查表》,重庆档案馆藏,档号0019-1392-26。香港光参行在重庆设立分行,经营洋参、鹿茸等药材,以供应后方市场。《香港光参行囤积药品案(1943)》,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号0053-25-161-1。

香港正城企业公司的经营向以汇款汇兑及进出口贸易为主,“为应供环境需要及为后方民众服务起见,拟在重庆设立分公司,藉谋渝港间取得更密切之经济联络”,经呈报重庆市社会局备案,该分公司于1939年4月开业。《重庆市社会局档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号0060-2-76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香港难民流回广东,有些企业亦将经营重点迁回内地。如二友牙膏厂创于抗战前夕,有资本近14万港元,机器设备购自上海。香港沦陷时损失很大,遂于1942年在广州设分厂,以供应内地市场。《二友牙膏厂》,王楚莹编《香港工厂调查》,香港南侨新闻企业公司1947年版。另外,也有企业因在日本统治下的香港难以经营而迁至广州,如香港宝安实业公司、志强胶厂、胶轮公司、梁显利轮胎厂等,接踵赴穗开业。黄曦晖:《广州橡胶行业史话》,《广东文史资料》第4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章〓战后联号的短暂复兴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