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蕾终端模式的困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经把舒蕾推向成功的终端模式,也把它带向了问题的泥潭。
终端模式:异军突起
1996年,舒蕾上市。通过对市场态势以及竞争对手的深入分析,舒蕾发现,宝洁等洗发水巨头倾情于大量广告的空中促销,而疏于地面促销。于是舒蕾确立了“从地面终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渠道模式,在渠道终端与宝洁展开争夺战。舒蕾放弃了业界奉为经典的总代理制,而实施直供终端的扁平化短宽型渠道模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在各地设立分公司,实现对主要零售终端的直接供货,大大压缩了渠道长度,减少了渠道环节,从而建立起了高效的、不依赖于某个大经销商而独立存在的厂商垂直营销系统。这种跨过经销商的短宽型渠道模式使舒蕾实现了对终端的直接控制。短短几年,舒蕾凭着独特的终端渠道模式迅速崛起,2000年以年销20亿元、 15%的市场占有率坐上了中国洗发水市场第二把交椅,创造了宝洁、舒蕾、联合利华“三足鼎立”的局面。舒蕾扛起了中国民族品牌挑战宝洁等跨国巨头的大旗,引领了一场“终端为王”的革命。
然而,好景不长,舒蕾的亚军桂冠还未戴稳,销售额就迅速下滑。据媒体报道,舒蕾从2002年开始,销售额已跌到10亿元以内。
终端管理危机:幅度太大,难以兼顾
舒蕾的短宽渠道模式,缩短了渠道长度,但扩大了渠道宽度。在宽度扩大的渠道上,每个管理者都将面对更多的管理对象,也将面对更多的管理事务。一个管理者所能管理的幅度是有限的,过宽的渠道必然造成过多的管理对象,自然会形成管不到位、理不到点的局面,管理效率大大降低;表现在销售上,就是销售额的锐减。
终端拦截危机:弱者仿效,强者打压
舒蕾的崛起成为业内奇迹,所有同行都在学习舒蕾,一大群竞争者竞相模仿,加入了舒蕾发起的终端拦截大战。过去由舒蕾独家占据的终端拦截,突然变成一场终端抢夺战:各竞争商家都派出了大量的终端促销队伍,聚集在零售卖场,相互争夺有限的顾客,使得终端拦截效果大大降低。
苏醒后的宝洁迅速发起了三大战役:广告拉销战、拦截反击战和价格战,以对付舒蕾的终端拦截。首先,宝洁在中央电视台投入了巨额广告,成为2005年中国的广告界新标王,在广告上对舒蕾实施空中包围;其次是加强了终端促销,尤其是二三级市场的终端促销,以遏制舒蕾的终端拦截;第三是在价格上甚至推出了99元一瓶的潘婷洗发水,对以价格和渠道制胜的舒蕾以致命打击。
舒蕾销量大幅下降之时,正是宝洁销量大幅上升之日。面对宝洁等跨国公司全面而强大的进攻,舒蕾终端战术的优势逐步瓦解。
终端促销危机:促销失效,促而不销
舒蕾终端战术的核心是促销。为了占领终端,刚上市的舒蕾发动了猛烈的促销攻势。最初,声势浩大、丰富多彩的终端促销活动为舒蕾带来了惊人的销售业绩。可短暂的辉煌之后,舒蕾面临的却是终端促销战术逐步失效的无奈和感叹。
随着跟随者的大量进入,终端拦截模式的普遍采用,舒蕾昔日独享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同质化的促销手段,大大降低了促销效果,过去行之有效的市场绝招,现在已经成为市场庸招,招数使尽,销量却不看涨。
终端战术解决了舒蕾的生存问题。然而单靠一种战术,舒蕾是不可能建立起持续的竞争优势的。舒蕾成功后过分依赖终端战术导致了危机重重。要巩固市场,舒蕾应该在学习宝洁的基础上,补齐自己的“短板”,树立整体的营销意识,提升系统营销能力,完成从单纯营销向整合系统营销的转变,努力将自己的竞争提升到战略层面。通过战略体系来构建综合竞争力,这才是舒蕾的出路。
资料来源:蔡静,李珊,李蔚. 舒蕾终端模式的困境[J].企业管理, 2006(6).
成也渠道,败也渠道。舒蕾的成败提醒我们:市场培育中的渠道建设和渠道管理,是管理者不能掉以轻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