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
《要求》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产生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变革。将人的心理作为课程设计的对象,以人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作为课程发展的目标,这是与传统课程具有本质区别的新型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以来,学者们对于其课程的性质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一种主张是以学科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把心理素质或心理品质所包含的内容作为构建课程的主线,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二是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按照心理学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课程组织,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而且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一种主张是以经验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种课程模式把获得经验和体验作为课程的支点,强调活动、实践和心理训练,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活动课的形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正式的活动课来对待,纳入课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在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从而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二是活动的形式,即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三是心理训练的形式,即有些学校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如磨难训练、生存训练、心理拓展训练等。以经验为取向或者说以活动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还有一种主张是以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种课程模式把心理问题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强调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一是咨询形式,即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负责心理咨询的人员对来访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这种形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功能和治疗功能。二是自助形式,即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组织学生自学或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自学、互助的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以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从学生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程的重点放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表明,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任何单一的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来说都有失偏颇。学科课程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是极不可取的,甚至是错误的。活动课程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开发性,有利于学生获得经验和心理体验,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但容易导致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和形式化倾向。问题课程难以保证学习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要求》整合了三种课程的长处,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为“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并且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二)教学目标
《要求》提出: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部根据社会需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出了预期结果,“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总目标是处于最高层级的教学目标,对于下面各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意义,对学校和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具有指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对形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具有定向作用,对开发学生智力具有动力功能,可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断加深自我认识,发展良好个性。
《要求》提出“知识层面”的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对理论层面的宏观把握,便于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性的知识,找到现象背后的原因,加深对于心理现象的认识。同时对于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又是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前提。心理健康标准是辨别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一个大概尺度,但不可以死搬硬套,对号入座,因为心理的世界极其丰富,心理的变化性、复杂性和灵活性需要考虑。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异常特征有利于我们识别正常的心理困扰和异常的心理问题,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或身边的人遇到的问题,对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很有帮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需要讲解常见心理困扰的调适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和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遇到困扰的同学能够通过练习加以掌握。
《要求》提出“技能层面”的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更要重视知识的运用,以形成一定的技能。学以致用,提升心理素质才是根本。用加涅的话说就是“使符号应用成为可能的习得性能。这类性能是人类习得的最为重要的性能类型,因而也是受教育的实质意义所在”。技能的习得需要理解、练习和体验,在课堂教学当中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步骤演示,对于关键的环节加以强调,指出学生练习当中的不足之处,真正让学生学会,从而可以运用习得的技能解决常见的问题。
《要求》提出“自我认知层面”的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通过知识学习和活动体验,学生获得大量的言语信息,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这还是比较简单的认知学习;在知觉的基础上,通过思维获得有关外部事物的概念、规则乃至高级规则并将这些概念规则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比较复杂的认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良好效果就在于使学生增加对于自我的觉察,养成不断认识自我的好习惯,努力做到悦纳自己,做出相对客观的自我评价。使学生树立维护自己心理健康和利用有效资源(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解决心理困扰的意识,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