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一章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解读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上一页

《要求》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包含三个方面:(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二)大学生心理咨询;(三)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

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包含两个方面:(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二)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三部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包含七个方面:(一)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二)大学生学习心理;(三)大学生情绪管理;(四)大学生人际交往;(五)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六)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七)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人本主义取向强调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内容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学生的自我实现。因此,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以及发展水平去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从学生发展的完整性出发,突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教学内容设计要以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教学为主,重视融洽、真诚、开放、相互支持的教学气氛和学生主动、积极、自主的学习,重视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教学内容设计要采用另类的评估方法,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分析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这一取向的优点是注重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人的自我实现教育,强调人的自由和自尊,这既符合时代的要求,更是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反映。

《要求》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的内容,突出了几个原则,一是基础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是学科基础与学生生活基础的统一。基础性是教学内容的主干,是保证知识得以展开的主要的构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第一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中对于基础性内容体现得很明显;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中对于发展性内容有所涉及。二是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好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更有助于保证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对于选定的课程内容,努力掌握课程的特点、认真分析课程的内涵、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努力理清课程的知识点,进而创造性地加工处理课程,使课程内容符合教学需要,使学生更易接受。这在教法当中多有体现,除了老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要求》指出了心理测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表演、团体训练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三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功能的发挥。要发挥教学的作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等规律,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准、兴趣爱好、经验基础、能力高低、情感倾向及健康状况,才能真正被学生所接受。《要求》所包括的三部分内容,从基本理论、自我探索和需要具备的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把学科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结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学者陈显莉、刘衍玲等为了从微观层面调查大学生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看法,在系统分析130余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出19个板块及其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结构板块),请学生对各个板块以及其具体内容是否应该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选择。 从大的内容结构来看,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包括的内容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格基础、自我意识、危机觉察与干预、心理咨询和治疗。而平时备受研究者和教育者重视的新生适应问题、情绪情感调节问题以及网络心理问题的被选择率却都在十五位及之后。尽管该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却能够提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来选择,并轻重分明,而不能盲目加入心理学知识。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