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设置
《要求》指出:各高校应当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要求》建议了两种课程开设方式:1. 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2. 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和成熟,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开设涵盖大学生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学者们的共识。但在课程体系构成以及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也给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不少高校还根据自身师资和学校特点开设了其他心理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类:基础类课程,主要指心理学基础理论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导读、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咨询类课程,如自我情绪管理、沙盘疗法、心理咨询学、精神分析、行为心理训练、心理案例督导分析等;自我提升与发展类课程,如幸福心理学、口才心理学、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爱情心理学、职业心理学、交际心理学等;其他类别,主要指与学校和自身专业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如犯罪心理学、女性心理学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并不能简单地从专业心理学课程中选择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它是有自己独立内容和教学方法支撑的独立学科。但有的学校把心理学专业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虽然《要求》中提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应该是在满足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之上再开设的。 在基本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尚存在着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的前提下,专业类别课程的效果一定难以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上,还应该考虑到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目前,有些高校在逐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开设的有关“心理”方面的课程很多,如《人际交往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心理学》等。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课程名称不一样,但讲授的内容大同小异,致使不少学生重复选课。课堂教学是一个综合过程,在高校师资紧缺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高校的办学原则。对于课程群建设学校必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防止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混乱。
(二)教材使用
《要求》指出:建议课程教材使用优质教材。
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对教材的要求与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载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至少需要考虑两个对象的要求:一是心理学专家的要求,二是大学生的要求。心理学专家的要求是从教的角度、从心理学专业的理论角度,提出对课程专业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的要求。大学生的要求则是从学的角度、从对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的角度,提出对课程现实化、外显化、操作化的需要。
刘春艳、刘衍玲等基于对已有的139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分析,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教材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材内容中没有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统领其他内容,整个教材内容就无法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教育目标。但如果理论内容繁多、晦涩,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仔细斟酌理论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以及应用的操作性和针对性等。
二是注重内容的完整性与时代性。教材内容组织上应该尽可能全面包括大学生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将会面临的不同心理困惑和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要包含丰富的现实生活、有趣的学习素材,以学生自身和周围生活中的自然、社会的素材作为学习的材料,突出心理学与真实生活、现实社会的联系。教材中出现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形成设问,容易营造一种引起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情境。
三是把握体例的结构性与丰富性。教材的体例是教材形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应注意体例形式多样化,体例内容丰富且新颖,是教材主体知识结构的有效补充,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自学资料。此外,在保持教材体例完整的基础上,还应该具有教材的独特性。
四是体现教材的适教性和宜学性。要求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情境和学生特点,精心选择或综合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讲授与活动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交流等学生自我教育、互助教育相结合,力求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