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体验性

<<上一页

(一)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

体验是指外界事物、情景所引起的自己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体验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体验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情感性,即对某物有体验,必伴随对之产生某种情感。情感是体验的核心,没有情感,活动主体就不会对活动保持积极的态度,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也不可能产生“主客融合”的效果。其二,意义性,即主体对某物有深刻的体验,必然会理解到它在主体心目中的独特意义,或者形成某种联想、领悟。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其三,主体性,即亲历性,是指体验者亲身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取得实效以及取得多大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体验是情境陶冶与内心感悟的有机融合,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内在提升。体验不是获取答案的手段,体验过程本身就蕴含答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体验作为心理建构的桥梁,关键是因为它能激发学生心理的内化机制,促成心灵的成长。体验指向的不是活动结果,而是活动过程。据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轴心,借助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让学生经历内在的心理历程并使学生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的情绪与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体系及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体验均处于核心的地位。这一核心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功能上看,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由外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简缩的活动的转化过程,也即主体将外在的东西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客体就不可能被内化。体验是内化发生的前提条件,体验的过程就是内化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

第二,从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三个要素的关系上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活动体系的三要素之一,体验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活动体系的中间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涵的东西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我们设计的活动就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也就无法达到。没有体验特别是情感体验,学生就不会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也就不会把自己的内心与体验之物融合在一起。

(二)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心理学知识的讲授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把理论知识贯彻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去,这其中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注意学生“内心体验”这个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梯。“团体活动”可以大有作为,这是一个把认知、体验、合作、分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体验式教学过程。在此环节中,教师借鉴团体辅导的某些技术如脑力激荡、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绘画、游戏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积极互动,给学生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并催生与其他同学分享的情感和欲望,推动自我开放的行为产生,从而促进学生高级心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有着共同的发展任务,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并愿意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在合作中体验。当代教学改革倡导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通过使学生更多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合作和互助的能力,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便于集思广益,能够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益。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师生共同营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境,在团体的活动中获得具体的经验,并促使学生对此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既形成抽象化的概念和普遍性的结论,又能够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认识和接纳,进而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世界,发展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2.在情境中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上教师通过预先计划好的教学活动,介绍相关专题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创设一种符合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的课堂情景,进一步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并使学生了解自己在该课堂教学主题方面的情况。该环节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引发出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使学生了解自己在这方面的情况,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方式方法,影响着人们的动机决策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在教学情境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的体验,调动学生相应的情绪情感,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引起学生身心和活动的变化,从而达到通过体验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教学目的。没有学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参与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3.在分享中体验。心理健康课的分享环节,团体成员围坐在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即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彼此交换意见,互诉心声,分享各自过去的经历,讨论以后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法,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每个成员都体验着自己的曾经的经历,同时在细心倾听他人分享的时候也能够体验到其他成员所经历的感受,这可以预防或减少心理问题发生。

4.在感悟中体验。在该环节中,教师针对心理活动课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反思自我,对自身的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积极调整对自我的认识,并且转变观念、摒弃以前那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强化正确行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积极地发挥自我潜能,举一反三,在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面前意志顽强,坚韧不拔,成为生活的强者。

5.在反思中体验。这是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和效果,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与该节课堂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非常好的电影、文章、诗句、漫画等,让学生观赏和阅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学习自助的目的。每堂成功的课,教师在“分享”和“感悟”环节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享”环节中,开展的是各种各样的心理训练活动,这些活动会不会流于形式,是不是为做活动而活动,就要看教师是否帮助学生去“感悟”。活动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目的是活动之后引发学生感受、讨论,是让学生学会开拓思维,启动心灵的对话,触动学生的内心,以使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内化,再自觉外化到自己的行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