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生主体性

<<上一页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本位”

“学生本位课程”是熔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于一炉的新型课程,它体现了当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课程的丰富内涵,即课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一切经验。它既包括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也涵盖教育性活动所提供的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素材,还可以包含学生课外和校外的直接经验。“学生本位课程”以学科为基础但又不囿于学科的限制,高度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课程实践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所生成的课程素材。“学生本位课程”也超越了“个人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的对立,因为这里所指的“学生”是个体也是集体,而适应其全面发展的课程当然也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并且是面向未来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这一观点出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制定上十分重视学生本位的观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体系是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语文、外语等都是学科本位课程,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则是社会本位课程,而这两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又都服务于应试教育,凡是应试中有的学科就受到重视,否则就受到冷落。我国之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扭转这种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坚持主体教育观和个性发展观,心理健康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目标,从这一意义上看,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本位的课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心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理解和建构心理知识搭建“脚手架”。因此,课程实施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原有经验发生转化并形成新的理解。学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充分凸显学生的主动性,使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心理的实践活动过程。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生本位,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在课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角”。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原因

主体心理获得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学生完成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化提供积极的帮助,并不断启发学生的心理力量,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和激励学生了解自我、改善自我、建设自我,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成为适应社会、受社会欢迎的人。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实践中致力于启发、帮助、引导、激励学生,是为了使学生真正做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对学生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简单地作出判断和结论,也不是将人的主观愿望直接变为学生的要求和愿望,而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相互沟通,让学生坦诚地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逐步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再进一步提出供学生采纳的建议,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己采纳有关建议,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因此,在心理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是主动者,而不是被动者。若没有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光有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热情、真诚是不能将教育者的建议化为个体自身行动的。主体的变化和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终标志是主体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是其他任何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若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并克服自身的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偏差,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就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反之,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帮助、触动不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偏差仍没有得到克服和矫治,就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其意识活动的主体,也是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预防或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引导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与其他传授系统科学知识的科目极不相同,因此,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尤为重要。

(三)如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主体性

1.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心理健康教育授课者要始终保持这样一种观念,学生绝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参与者。每个学生都有不可低估的潜能,有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也有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方法,鼓励他们去选择、去思考、去实践。或者说,教育者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要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体会,感悟,达到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

2.以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否取得预期的目标,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不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无法顺利进行的。因为个体存在差异,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中,难免会存在着自卑、退缩甚至是抗拒等心理状态,不能预期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面对这种情况,教育者要做的不是沮丧甚至放弃,而是要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捕捉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3.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需要是个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和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人要做出行动首先要有对应的需要。比如一个人要做出喝水这一行动时,首先要有因为口渴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喝水的需要,才能做出喝水的行动。同样如果要求学生对我们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所反应的话,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成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才能把自己的主动参与性提到最高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以学生所关心的热点为主要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表现出较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育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喜爱活动,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参与意识强。针对这些特点,应以开展课堂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形式。活动有其他形式不能代替的优点,比较接近现实生活,因此可以吸引大部分的学生;活动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在活动中,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情感投入也较充分。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团体辅导、小组辅导、同伴辅导的互助活动;以专题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等活动形式进行的小组或集体辅导;以讲座或课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这些知识在互助活动或小组、集体辅导中加以运用,去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等。

5.尊重学生,让教师成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是由师生共同协作来完成的,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协助学生、为学生提供建议,而不是包办学生的一切事情,整个活动的过程应自始至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有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才会开放心灵、表露自我。为此,在课程活动设计中应给予学生最大的空间来发挥他们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自我情感的宣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应避免使用命令的口吻,多与学生商量等。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