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生成性

<<上一页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成性的理解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不仅有体验、感悟,还要拓展到有新的生成。充分的交流、分享,就是为了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再生成。从生成的广度来说,要联想到做人、处事的相关方面;从生成的深度来说,要触及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涉及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层面。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这些生成,都是没有教师“教导”的生成,是学生“活动—体验—感悟—互动—内省”下的生成,是一种近乎完全的自然生成,有相对持久的效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服务对象是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状况正常的学生,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心理的建构过程也是其自我不断生成的过程,自我的生成又不断促进其心理建构。因此,课程不应该是事先设定好的静止物或一件成品,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就学生来说,当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也不希望听命于某个固定的程序,而是期待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并尽情表达心灵深处的情感。据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生成(而非预设)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现实活动而进行协作的过程,它具有不确定性和建构性。

传统学科课程的运作,是展示业已设计好的“课程蓝图”的过程。课程实施者的职责就是忠实地执行已经制定好的课程计划,运作的程序是固定的,结果也是在预料之中的,整个进程是机械的、线性的。这些,都表明了传统学科课程的静态特征。相反,受建构主义认识论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范式,强调学生自身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所具有的自组织特性,把学习看作主体对自身的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过程,主体的发展就体现在建构过程之中。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心理建构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生成的过程,自我的生成又不断地促进心理建构。这正如罗杰斯所言,自我和人格是从经验中涌现的,而不是解释或扭曲经验使之适合预想的自我结构。 因此,非程序化的、具有活动课程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以在事前借助于现存资源和答案进行“完备”设计的,指导者也不能真正控制、左右课程的进程。课程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面临众多未知的、偶然的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当其进入心理教育过程时,也并不希望听命于某种固有的程序,只是期待着某种发现、感悟或是帮助,尽情表达心灵深处的情感。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宁愿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愿做某种单纯的成品” 。

学生成为活动中自主建构的主体,指导者则是提供建构的情景,学生在自主建构中不断诞生新的自我,课程的设计在自我的逐步生成过程中流动,自我的每一步新生都伴随着课程的不断设计、更新和延展。

(二)教师如何促进心理健康课堂生成

1.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充分预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变化,而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制中生成。同时,心理课程追求的是有效课堂,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随时发生变化。因此,在动态生成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加强学生对心理情景的体验以及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创造一些新的方法去应对各种心理困扰。

我们在课前设计教案时,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生成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提出假设性预案,但任何预设都应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这些猜测进行讨论和思考,把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使之能够在此基础上再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教师事先必须对尽可能多的猜测结果进行预设,让学生充分思考,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做点评。

2.营造氛围,激发生成,促进生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将潜力发挥出来,对学生提出的独特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此外,还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

学习总是与情境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情景关系更加密切,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理解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所以,在生成的课堂中,若能提供相关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积极生成,教师预设的新知识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巧妙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3.问题驱动,引导生成。“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可见,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所谓问题驱动就是在通过提问发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的实际,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组织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解决中,达到知识的生成,即教师提出预设性问题,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知识。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