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实性

<<上一页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过分推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少顾及学生生存的生活世界,致使课程内容单调枯涩,难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在生活世界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典型材料,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自主认知、体验、反省来提升心理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发端于生活世界又依附于生活世界的一种新型课程,其课程内容不追求文本的知识性、学术性和结构性,而是注重心理生活场景的设计和情境的渲染,以及呈现具有生活气息的心理空间。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置身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为地设计出来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与真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如家庭、社会生活不同,广义上说,它是学校生活,这是经过处理或净化的生活世界,它暂时剔除了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中的功利、利己的甚至是恶劣的现象和行为,将学生置于这样一个境遇之下:浓郁的学习气氛、关心与爱护的场景、权利与义务的并存、信任与归属的生成,等等。然而,学生却无法整日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剔除了各种龌龊、降低了各种风险的世界里” 。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体现生活的真实意义,这样的教育难以接近地气,难以达到“适需”的需求。

实践中生活的教育性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规约,即关于知识的学习和讲座几乎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这种趋势的最大弊端则是抹杀了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化的生存空间,以最大化的时间和空间来规约个体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被知识化、规约化的最终结果就是使个体的发展脱离了生活自为的发展状态,走向了规约好的教育化道路,遮蔽了生活教育性的实质和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回归生活世界的旨归也在于重新审视生活世界的教育性,以期通过生活中的教育事件实现学生的反思和成长。

(一)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诉求

1.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实际。就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存在着如下现象:其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性强,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其二,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参与性比较少,大多以说教为主;其三,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心理问题解决技能的传授,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心理教育少。而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是因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偏离其应有的生活世界作为基础,或者说心理健康教育中人为设定的生活世界难以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教育意义的实现。没有生活作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学生尝试探索生活世界的机会,就如同空中楼阁,极易走向形而上的危险。

2.培养个体掌握幸福生活的本领。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个体学会在真实的世界中体味生活,掌握健康幸福生活的本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健康生活,使学生学会在真实世界里过一种健康的人生,哪怕现实生活世界是糟糕的。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发现受教育者所需,这样的教育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并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去反思和体悟,主动探究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当教育者把在他们看来是善的东西澄明给未成年人的时候,也就把成人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了,因为成人是一个过程,一个被社会化、被文化的过程,是风俗、习惯、惯例、宗教、政治、信仰逐渐内化的过程。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不是简单的、直接的,不是回到未成年人所意欲的,甚至是充满任性的生活世界;也不是回归当下充满消费主义主张的世俗的世界,回归不是降到而是升到,升到一个于社会和他人有用、于自身有益的生活世界,真实与健康、快乐与幸福是意欲迁升到的那个生活世界的根本性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实现路径

1.树立以生活为基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与否关乎个体的正常生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与否是和生活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 生活是心理产生的沃土,心理健康与否来源于生活而且直接作用于生活,心理健康是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如果离开了生活来谈心理健康就失去了其实质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必须有健康的心理为基础,脱离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有走向形式化、抽象化的危险。需要树立以生活为基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通过生活世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自我教育的意识。

2.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世界体验场景。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强调学生个体学会通过生活实践体验、感悟生活的真谛,养成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因此,创设生活世界的体验场景,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学会用健康的心理解决生活中的事件。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问题的解决,以及积极心态的养成。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中该如何通过对话达到预期的目的。创设不同生活世界中的体验场景,能够给予学生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教会学生学会用健康的心理生存和生活,即使面临的是最糟糕的现状,也能通过积极健康的心理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探索“问题解析式”的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应该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立足学生实际需要,积极探索“问题解析式”的教育教学方法,直面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在参与中形成“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理论,而是在帮助学生生成如何生存和生活的文化,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为通识教育、品格教育、能力教育。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从目的、对象、过程、范围上各有侧重。在目标上要强调实效性,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对象上要强调针对性,立足于个体的实际需要;在过程上要强调参与性,立足师生互动;在范围上要强调全员参与,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探索“问题解析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即通过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事件”培养学生直面生活的勇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相应的“生活事件”进行心理训练是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依托生活世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生活教育资源。通过“生活事件”进行心理训练要本着适需的原则,满足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只有适需的生活事件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