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要素:第一,学生及其需要的分析;第二,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第四,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第六,教学评价的设计。
(一)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和学习风格。学习准备包括初始能力和一般特征两个方面。初始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的课程内容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他们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态度;而一般特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员的心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学级、经历、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文化、社会、经济、家庭等背景因素。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沟通和教育方法也要做相应调整。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是根据总的教学目标,来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并揭示学习内容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习内容分析以学员的学习结果为起点,并以起点为终点,是一个逆向的分析过程。
(三)教学策略
是指教师教学时旨在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操作指南,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于教师可操纵的各种教学变量,都可探索其相应的教学策略。这里的教学策略涉及教材的讲解、教学媒体的使用、问题及解答方式、测试及反馈原则、师生互动等。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首先,教材处理策略,即怎样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心理学教材,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接受的效率。其次,心智技能提高的教学策略,即如何使学生有效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教学方法运用的策略,即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引起学生学习的准备,维持他们的兴趣,强化和调节他们的行为。又次,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策略,即心理学教学要根据主客观条件,恰当选择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小组相互作用等形式。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即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学习标准。也正因如此,教学目标常被教师表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具有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评价、选择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一系列功能。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最先考虑的要素,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是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并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按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体系,可分为认知学习目标、动作技能学习目标和情感学习目标。前两类目标中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特点,而情感学习目标表述有一定难度。
(五)教学媒体
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准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不同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采用不同的媒体和方法去完成,而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水平,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另外要考虑教学媒体的功能、特点和教学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媒体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系统收集、分析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以确定其达到教学目标程度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学生行为变化的教学价值判断。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重视教学评价,从而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而教学评价的首要条件就是确定统一的指标。由于教学设计的成果较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就必须考虑课堂教学中的两种极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一是与目标因素有关的指标。这种指标一般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二是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这种指标一般可分为学生表情、课堂提问、课堂秩序三方面。根据以上评价指标,对教学进行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诊断性评价在检查学情分析时就应该考虑进行,为进行教学分析和制定活动提供依据。过程性评价则要贯穿整个学习期间,通过教师的适当反馈,鼓励学生进一步参与课堂活动。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未结束之前,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所做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有关环节,采取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