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原则

<<上一页

(一)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心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价值观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人的心理空间日趋复杂,教师再也无法为学生设定不变的准则,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为我”的课程,它要求从主体的需要、兴趣、动机出发,而不是依据外在的目标来组织和实施课程。主体始终处于活动的中心位置,要在活动中实现主体性发展和心理成长。因此,“自主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精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自主性获得发展。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这是因为,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主动精神,处于被动的地位,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强制性行为,变得毫无意义。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助人”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要达到自助的目的,只有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这一活动。

(二)以情境为中介

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不同的活动情境对人心理成长发挥着不同作用。真切的情境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易于感受、易于体验、易于激发的心理空间,使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感染和熏陶,并激发起探究的心向。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无法通过直接传授心理知识而实现的,它必须借助良好的发展情境。情境设计的关键是强化主体的积极能动性,使之自主地投入活动,实现心理的自主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提供真切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可思可感”的境界,使之直指自身的心理世界,进而建构心理结构、生成价值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强调心理知识的情景性和特异性,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心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总结和检验所学的知识,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三)以经验为起点

学习是学生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经验反复、双向的交互作用从而主动建构起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正如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所指出的:“我们应该把知识和能力看作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的领域建构自己的经验。”学生是一个个“经验着”的个体,只有在个体的亲身经历中,他们才能聆听到发自自身本性的、自我完善的声音。学生也只有在经验中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中,才能使自身的知、情、意、行获得和谐发展。据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而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了解学生原有的心理经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不是教育者长篇大论式的说教,而应转向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并适时提供帮助。

(四)以活动为核心

学习是知识内化为经验、经验外化为知识的过程。离开了主体的活动,知识建构就无从谈起。心理学研究和生活实践表明: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中展示和发展的。活动是主体与客观事物交互作用的过程,个体内部心理外显的过程,同时也是外部客观信息内化的过程。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教育引导在活动中自主定向、自主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结果。因此,通过活动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为真实、最为自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设计自主性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五)以过程为重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过程性特点,它要求课程设计遵循生态化的过程视角,即以一种互动的、成长的、延展的生命观来建构课程内容,使课程获得生命关怀的整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存意志和生命智慧。生命活动、生活事件是个体心理品质发展的平台,心理品质的发展存在于个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于个体生活的具体场景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依据理论逻辑而应依据生活逻辑来建构,要让学生经历个人的经验积累过程,并基于自我的生活经验来建构心理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主体自我(当下的我)与客体自我(过去的经验)互动,主体进行自我觉察、反思过去的经验并对之加以调整和提升。

(六)以合作为主线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师生是民主平等的协作关系,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彼此尊重、沟通、理解的基础,内含相互的信息传递、思想启发、观点更迭、情感激发和智慧提升等内容。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以平等、宽容、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个体发展的独特性;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自由,让学生倾听“异己”的声音,“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变为与学生情境共存”。而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现成的理论,而是与教师共同探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