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它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它主要解决了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对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个别化倾向十分明显,每位教师对同一课题的教学方法差异很大,有的教师提倡活动游戏,有的教师讲究思维训练,还有的教师采用满堂灌,这就可能造成教学内容的传授有多有少,甚至有偏差。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思考得不够深入,研究得不够具体,往往给学生留下了一种印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不太讲究方法。其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规范性决定了它必须强调教学方法。只有教学方法的不断建立与完善,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科学化,才能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瓶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体地位。
(一)教学准备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因此,教师应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真诚沟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的教学准备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收集相关资料(如案例等)支撑教学,指导学生做好必要准备(如小品表演、歌曲舞蹈、道具奖品等)。教师在教学之前的周密设计和充分准备是取得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教师良好教学态度的真实体现。
精选教学内容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工作。在构建和选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不但要遵循教学内容选择的六条一般标准,即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和多功能性,同时,还必须以适应和发展两个基本目标为主线和以本节课所要达到的具体的心理和行为目标为准绳,进行综合安排。所谓“综合安排”,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结合总体和局部建构心理健康的内容体系;二是以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特点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教育,安排教学内容;三是照顾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并结合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方法
我们所熟悉的课堂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以教师控制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讲课方法、示范方法、问答方法和讨论方法。这类方法教师采取权威式或家长式的姿态,而学生具有较低的自由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除上述方法外,我们还提倡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个别或合作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方法、游戏方法、测验方法等灵活的学习方法。教师采取参与者或旁观者的姿态,而学生具有较高的自由度。然而,把“控制权”交给学生并不表示教师职责的放弃,也不表示教师不再需要仔细地安排教学活动。教师仍然要时时刻刻为学生的实践及心理安全负责。除了课堂讲授方法之外,用得较多的有以下几种。
1.案例分析法。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案例是案例分析法的核心,是学生分析讨论的依据,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里常常称为个案,它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种现象、事件或情境的真实记录和客观描述。作为案例,它首先应该是真实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可能真切经历过或观察得到的,是一种真实情景的再现;其次,它应该具有典型性,能代表生活中的一类问题或事件,是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可能会做出的行为表现;再次,案例还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迪他们思路,进而深化理解教学内容。案例分析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若干个案例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组织学生认真研读、深入分析、讨论交流、碰撞观点,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归纳提炼,再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以案论理,以理解惑,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领会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法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经验的精华,又赋予其生动直观、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
2.心理测验法。是指在课程中选择合适、科学心理测验量表,组织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诊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心理测试。一方面量表的选择要有科学性,另一方面量表题量不宜过大,以免学生因做题疲劳而影响测试效果。在众多各类的测量中,心理健康量表、适应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是必需的,心理健康量表可以了解学生在新入学的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适应量表可以了解学生对大学生活各方面的适应情况,生活事件量表可了解对学生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为查找学生心理健康及适应方面的问题根源提供依据,同时为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提供参考。这些量表的测试结果都可以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提供重要资料,我们的课程要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要从学生中来,而不是从书本、从教师中来,回归学生、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过程和结果也才能有效。
3.心理电影赏析。心理电影赏析,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走进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角色的心灵言语,通过对电影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剖析,揭示其心理内涵和深层次的生活启示,从而推动参与者对人类自身的再认识,学会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自我探索的基础上完善自我,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而欣赏电影,剖析电影中的角色,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升,并延伸至日常生活中,达到知、情、意合一。心理电影中的主人翁就像一个个现实的案例,他们的挣扎、彷徨和困扰,他们的奋起、抉择和成长,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或我们自身的故事一样,引起我们情感的共鸣,促进我们对自己的思考。在他人生命故事的延伸中,观众反观自我,更能看清楚自己,更深入地进行自我探索。观后分享感悟,其实是在借电影来分享自己,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促进了沟通和交流。
4.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活动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不要为活动而活动,活动只是一种媒介,活动之后的讨论和分享才是重点,才可以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可以开展建立信任的主题活动。“分享的喜悦是加倍的,分担的痛苦是减半的。”进入团体内的成员在初步相识后,需要进一步互相接触、互相了解,以逐渐建立信任的关系,互相接纳,减少防卫心理,比如常用的“戴高帽”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成员之间的理解,发展团体动力。可以开展自我探索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适度的自我开放中,通过自我检查、自我觉悟、自我实践促进自我成长,鼓励学生作深入的自我探索,而不是依靠教育者说教或社会规范的灌输,这是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否体现心理辅导实质的关键所在,比如“别人眼中的我”活动。可以开展价值澄清的主题活动。价值澄清的目的不是灌输给学生一套事先安排的、严谨的价值观,而是通过心理帮助指导学生掌握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可以用来反省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从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使学生减少价值认识的混乱,比如“生存选择”活动。还可以设计脑力激荡的主题活动。脑力激荡活动允许学生对一个问题能自由地考虑可采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很多的概念,它的目的是在一种兴奋、有趣、安全及接纳的气氛下,鼓励学生真诚地贡献意见,不管有无价值,甚至类似开玩笑或引人注意的意见,都要接纳它,比如“比谁想得多”活动,“铅笔的用途”活动。
总之,教师需要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而且是他认为对学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其规律是,与以教师控制任务为中心的使学生变得不够积极的教学方法相比,以项目为中心的个别或合作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达到更高的水平。但重要的是应记住教学方法是没有对错之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