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四章 “大学生健康自我的构建”教案

教案1

<<上一页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桂林理工大学 饶筠筠

一、设计思路

1.通过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将学生带入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我是谁”的游戏互动,让学生对自我意识概念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的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分析,提升自我思考的能力。

3.运用教具(俄罗斯套娃)、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难点的教学。让学生理解自我分化、自我矛盾和自我意识波动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4.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自己,探索未知的自己。

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自我意识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

能力目标:掌握自我探索、正确认识自我的技能。

情感目标: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三、教学重点

自我意识基本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自我分化、自我矛盾和自我意识波动产生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分专题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了。在上课之前,我们先一块来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一段“武林外传”节选视频。(引发同学们对自我认识的兴趣)

(二)具体教学内容

教师话语:大家看完视频后,有什么想法呢?

(在与学生互动的同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被积极调动起来。)

学生:……

教师:是的,我是谁呢?认识自己是一个深邃的哲学的问题,也是人生的起点。今天,我们就一同用心理学的知识推开这扇神秘的大门。假如我们要用一个心理学词语来概括“我是谁”这个人生哲学的问题的话,那就是——自我意识。在今天的课堂里,我们将学习到两个内容:第一,自我意识的内涵;第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内涵

(1)基本内涵

教师:开宗明义,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我意识的基本概念——人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并对概念进行简单分析)

心理训练营:请同学们结合对自我概念的初步认识,进入我们今天第一个心理训练营——认识你自己。请大家就像今天我为大家准备的这个可爱的娃娃一样,用大概5分钟的时间在纸上写出20个我是谁。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娃娃,它里面可是暗藏玄机的。(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雪之梦》)

写完后,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按小组分享所写的内容,并选代表分享交流的内容。

拓展训练:

在你列出的每句话的后面加上正号(+)或负号(-)。正号表示“这句话表达了你对自己肯定满意的态度”,负号的意义则相反,表示“这句话表达了你对自己不满意、否定的态度”。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分享自己最满意的和最不满意的原因。教师加入到1—2个小组中引导学生分享更多的内容。之后在小组中挑选代表分享。

活动目的:强化自我认识,为之后多角度的探究自我奠定基础。

(2)自我意识的分类

教师:自我认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我们有些同学并没有写出20个我是谁?因为自我意识还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它包含很多方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丰富自我。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的我、社会的我、心理的我。

生理的我:对自我外在形象的关注;

心理的我:对自己心理意识的关注;

社会的我:对自己社会身份的关注。

心理训练拓展营:从刚才的“我是谁”中,分类你对自己的陈述,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清晨》)

A.身体状况 B.情绪状况或者性格状况 C.社会关系状况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写的自己,启发学生发现自己忽视的方面,在学习自我意识概念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从存在方式看,自我意识可分为包括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

现实的我:我现在的样子;

理想的我:我希望自己变成的样子。

心理训练拓展营:从刚才的“我是谁”中,分类你对自己的陈述,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播放班得瑞的音乐:《清晨》)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自己所写的自己,启发学生发现自己忽视的方面,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我意识概念的理解。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教师:同学们在写下20个自我,并且在将它们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已经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了自己。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到我们自己,而关注得越多,体验得越深,我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呈现如下的特点:

(1)自我认识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分化;

(2)自我调控能力不断提高,但具有矛盾性;

(3)自我体验丰富深刻,并具有波动性。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分化、矛盾和波动的特点呢?它们又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在理解这些特点之前,请同学们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是谁在多角度地观察着那么多的我呢?

学生:……

教师:是的,就是我在观察着我!那第一个我和第二个我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刚才在开始上课前,我跟大家提到的这个娃娃。(拿出俄罗斯套娃,借助套娃的结构进行分析)

教师:第一个我,就是套娃中,最大的那一个。而第二个我就是套娃中小的,一个又一个的我,它们就是那些被观察着的我。

那大家觉得,第一个我和第二个我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

教师:是的,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每位同学就像这个娃娃一样,刚才我们不断地在认识自己,于是,现在,在这个整体的我之下,我发现了无数个部分的我。大家觉得是吗?

(暂停,让学生思考一会,进而开始讲解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波动出现的原因)。

教师:也正是如此,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中,呈现出了第一个特点:分化。分化指的是,整体的我和部分的我之间的分化。

教师:此外,因为有很多个部分的我,它们之间难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矛盾。比如:女生希望自己是白富美,可能我已经拥有了千颂伊一样白嫩的皮肤,但是在评价中我写着:我是一个很胖的女孩;男生希望自己是高富帅,可能拥有了像都教授一般让人倾倒的帅气,但我个子只能用“浓缩才是精华”来形容。大家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难免会经历这些矛盾呢?(暂停,让学生思考一会)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第三个特点:自我意识的波动。(案例分析)我记得,曾经有个大一年级的同学和我说:老师,进入大学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心情不像中学时那么稳定了,我有时候会因为一件事情特别高兴,有时候又会一些事情特别沮丧,所以我总觉得自己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其实,这就是我们自我意识的波动,而波动的原因就是,这个整体的大我,在协调这些部分的小我的时候,还不能那么游刃有余。

教师:看到大家在点头,我相信很多同学已经明白刚才我们所学习的内容中的深意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帮我一个忙,帮我把这个套娃还原回刚才的那个整体的它。

教师:这位同学很棒,我们大家都看到了,这位同学在将套娃还原时的做法是,将套娃由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放置好。就像我们自己一样,要一点点的包容和接纳那一个又一个部分的我,最后,我们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强大的自己!(一边讲解,一边使用套娃做演示)

在这里,有一句积极心理学中的话想跟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学一起分享。

在一个充满黑暗的未知的屋子里,我们要做的不是逃离或者无目标地驱散黑暗,而是要点亮一盏明灯。我相信,当灯光越来越多的时候,屋子会越来越亮,我们看到的会越来越多,那么它将不再是一间黑暗的屋子。

同学们,我们在认识自我的道路上,要学会多角度地认识自己,让自己真正变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人!

最后,用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一句话与我们共勉:最先和最后的胜利是征服自己。只有积极接纳自我,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地管理自我,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去开创崭新的人生。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积极的认识自己,探索自己,让现在的自己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

谢谢大家!

七、小结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建立起对自我意识的基本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建立基础。

课程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和具体教具(俄罗斯套娃)教学,增加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心理训练营”的练习、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探索自我的主动性和课堂的互动性,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同学对课上知识的理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俄罗斯套娃”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形象地理解“自我意识”概念中多层次、多角度的特殊性,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所体现的分化、矛盾和波动性的特点,对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堂重难点教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为下一小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教学反思

自我意识的建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重要内容,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的课程,需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认知为目标,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提炼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一)课程亮点

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亮点有:

1.重难点突出,主线清楚,思路清晰。这节课的知识相对概念化,为了将概念进行形象化处理,我以心理训练营的方式入手,归纳自我意识的概念,再通过同学们对心理训练营的练习内容的分享与讨论,既巩固对自我意识概念的理解,又自然地过渡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2.以心理训练营活动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用心理训练营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角度、多层次认识自我。

3.教学素材丰富。加入了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视频和教具(俄罗斯套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学生能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如在该如何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产生的原因时,我分别设置了两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问题一:“谁在观察我们自己?”问题一的目的在于引发同学思考是我在观察我们自己;问题二:“既然是我在观察我,那第一个我与第二个我的关系是什么?”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发现观察主体和观察客体都是一个人,但它们是整体和部分。通过两个问题的设问,为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波动奠定基础。

5.创设新颖的情境。通过开课前俄罗斯套娃的使用,将学生带入认知自己的世界;课程结束前请同学还原套娃,引导学生认知自我接纳包容的重要性,为下一次课“悦纳自我”奠定基础。

6.师生互动比较好,学生能够进行充分思考、讨论,得到答案,教师也能及时、正确地评价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二)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本课存在的不足:在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没有更好地关注到全体学生。

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课前我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和心理训练活动,但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案例的使用相对较少,今后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成长中的案例,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这样学生参与度更高,并且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

2.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但是在成果展示中,很多同学都没能得到充分表现。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担任职务,如记录员、演讲者,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描述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