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五章 “大学生的适应与心理健康”教案

教案1

<<上一页

大学生的适应与发展

广西大学 覃晓茜

一、设计思路

理念: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新观念。

实践: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丰富解决问题的手段。

二、教学目的

1.总目的:引导大学生理解并接受适应和发展的概念,自主探索适应大学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大学生活中自觉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认知目标:理解并接受适应、发展的含义。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体验适应带给自身的积极情感。

4.能力目标:掌握并在生活中应用适应大学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适应及发展的含义,大学生适应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并实践大学生适应与发展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教师的教法:课堂讲授法、概念讲解法、提问启发法、案例教学法。

2.学生的学法:任务驱动学习法、头脑风暴法、探索学习法、迁移式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实践记录,知现状(前一周的实践作业)

前一课与同学们探讨主题“大学与高中的五个不一样”,引导同学思考,在大学需要同学们独立应对学习、时间安排、生活费使用等内容。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布置“每日记录日志”活动,将全班分成3个组,分别记录自己在自主学习、时间使用、生活费使用情况,并进行小组的统计汇总。

(二)新课导入——生活案例,启思考(1分钟)

设置情景启发同学思考。“小潘对我说,他从陕西来到南宁上学,发生了一个变化。”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他说“他拥有了每天洗澡的高贵习惯”。

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小潘根据从陕西到南宁的环境变化所采取的手段变化的过程,称为适应。

(三)课程讲授——案例视频,树新观(8分钟)

1.结合案例和视频,详细讲解适应概念

“适应源自生物学,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变化。”举例子:从猿到人的身体形态的改变如何适应从树上到地上的生活变化。

“心理学上用适应来表示个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播放视频《做好准备迎接挑战》,讲解航天员为适应从地球到太空的变化,需要在心理上做出适应。

2.设置生活场景,分析适应的类型

“六天小长假结束,回到学校,就要变成早起上课的节奏”,设置小熊和小鹿两位同学不同的应对环境变化的手段,引导同学们思考,哪一位同学采用的是积极适应的方法,哪一位同学采用的是消极适应的方法。引入适应的类型。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思考,主动将消极适应转变为积极适应。

3.由适应的类型,引入适应于发展的关系及发展的概念

适应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动态的积极的适应就是发展。引入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适应给予的高度评价,“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四)课堂讨论——学生探索,找方法(33分钟)

1.各小组组长分享一周的“记录日志”情况,通过数据和图标的展示,让同学们直观地了解自己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的现状。

2.针对现状启发同学相互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结合同学分享的感受和收获,讲解大学生在适应过程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

3.采用“头脑风暴”方法,让同学们从“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如何合理地进行理财?”“如何科学管理时间?”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自主探索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方法。

4.教师对同学们在“头脑风暴”活动中提出的方法进行小结,预告下一节课内容。

(五)课堂小结——积极行动,促发展(2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同学们将本节课学会的方法带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积极实践,顺利度过大学适应期,拥有美好的大学生活。

七、小结

通过同学们进行的课前实践记录,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分享,促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学习生活场景相互联系,掌握从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过程。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彼此之间相互启发,掌握和丰富了解决问题的手段。

整个课堂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理解了概念,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适应大学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八、教学反思

课堂的教学过程,重在教会学生如何掌握适应大学生活的途径和方法,重在学生的实践锻炼,需要学生在课后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地自我提升,促进自我发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