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早期电影史上,都市题材电影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类型。十七年到文革,主流的、主导的文化观念往往都和革命、阶级、解放等红色词汇关联在一起,长时间保持着战争年代的思想惯性,而这种战争思维下的电影似乎更适合在广大的农村和中小城市这样的空间中展开,这是新中国电影战争题材和农村题材兴盛而都市题材相对冷落的重要原因。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经济的腾飞,电影故事的空间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位移。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都市成为电影叙事的重要场域。新生代导演抛弃了第五代沉重的历史叙事和宏大制作,以他们对都市生活的先锋式的感悟和体验、以都市青年文化为标识,引领时尚、拉动消费,撑起了银屏的半壁江山。都市职场系列、都市青春系列、都市爱情系列、都市喜剧等此消彼长的搅动着大银幕。而理论界对都市电影的研究尚未真正展开,这种批评的滞后是近些年整个电影批评的常态。战迪对都市电影的关注正源于此。
战迪的勤奋在现在的年轻人中是少见的,看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他每天睁开眼睛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作为一个年轻学者、高校教师,他对学术始终保持着一份虔诚和敬畏,有一种孩童般的刨根问底的好奇心和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他会长时间的对某一学术现象保持凝视和审思的姿态,在世俗的繁华中寻一处安静的角落进入冥想的境界,走出来时,会带着一点按捺不住的兴奋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也告诉身边的人。他是一个爱学术的人。博士四年,我见证了他的进步,为他的每一次跳跃而感到惊喜。这本书是他读博的最终成果,也是他未来几年将要持续关注的一个领域。
当下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正面临着根本突破前的瓶颈阶段。究其原因,除了教育和学科体制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思想创新问题。人文教育的本质是思想的创新,这首先是研究生教育所要实现的目的。战迪选择中国都市题材电影为论文选题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大众化的问题,而他多年主要从事的专业是播音与主持艺术,相关学术积累并不厚重,也为他的研究带来难度;另一方面,有关都市题材的相关研究在文学等领域已不少见,虽说他以电影为对象,但是仍然为其理论体系上的构建和创新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值得欣慰的是,战迪通过自己的努力,其论文的学术质量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也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战迪的论文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像许多原创性的研究一样,战迪对于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题材电影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俯瞰和概括性的评述,然后再深入到细部展开自己的研究。比如他开篇对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所做的具有独到性的判断,认为两种文化从时间和属性上具有本质性差异,而作为城市微缩表征的都市题材电影自然在某种意义上同农村题材电影保持着格格不入的距离。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都市题材电影的思想本质,使论文具有很浓重的文化研究意味和可深入的前提。
如何选择作品例证也是本研究的关键之所在,因为任何绝对纯粹的对象是不存在的,所谓都市题材电影无论在理论概括上多么精确,其实际作品的边界也不是十分清楚的。这个问题可能在战迪论文中有所表现,我们对此不能做格外的挑剔,但他所选取的都市电影所覆盖的面足够充分,是下了大功夫的。
新世纪以来都市电影的审美取向应该是本论文的重点内容之一,战迪对新中国电影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现实主义审美取向及不同特点和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新时期以《邻居》为标志的现实主义的复苏及后来的演变、“新写实”小说与电影的互相拉动、第六代都市电影对现实主义的回归及后现代及消费文化语境下现实主义的突破等。《都市空间及其审美意象的建构》是战迪读博期间发表于《文艺争鸣》的学术论文。对“都市空间意象”在电影中的运用及其它与现代都市文化观念间复杂多变的关系、“都市空间意象”的电影符号学价值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具有理论意义。
都市电影中的青年文化,也是本论文关注的焦点之一。战迪对新时期最具青年文化特征的“摇滚”的分析鞭辟入里:“摇滚,作为一种亚文化意象,在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建构中具有着较强的指涉意义。其一,摇滚带有明显的青年文化性,它隐喻着青年人在成人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世界中渴求独立的强烈愿望;其二,摇滚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是被移植而来的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精神主张与诉求,因此,又带有着国际通行的时尚性观念,与此相生相伴的则是不可规避的模仿与复制等复杂特点;其三,在世纪之交的中国都市社会中,社会人文心理发生了强烈的震荡,转型期的思想碰撞不仅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抗,都市与乡村的背离,也体现在本土与世界的博弈中。以摇滚文化为代表的青年文化恰恰表征了这多元的挑战,青年文化正一步步从边缘走向中心,冲破了种族和民族的藩篱,在大众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狂欢、共舞。”认为摇滚乐是青年文化的显在符码,它是一种文化活动或曰集体仪式。在这种活动和仪式中,青年群体充分彰显了感性文化中特有的生命活力。摇滚乐表征着感性文化的崛起,而感性文化又发轫于现代性话语之中,隐喻着青年群体的文化宣言:绝不从俗,不屑于循规蹈矩和墨守陈规。
在过去的相关研究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电影作品和编导者乃至演员,而对于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研究不足,这种缺憾被战迪的论文填充了。对于受众的研究分析是他论文中很有价值的部分,既符合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属性,又拓展了当下学术研究的视域。其实,就世界电影的发展来看,已经出现由编导中心向观众中心转移的趋势。战迪的论文敏锐的抓住了这一尚未被人系统关注的现象,足见其学术的敏感性和潜力。
当然,无论是都市题材电影研究还是战迪的研究论文,其中都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 电影批评界现有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着较多专注于思想文化层面,而缺少较为纯粹的艺术分析的问题,特别是电影美学研究。这种缺失不只属于战迪的论文,更是中国影视艺术研究的共同缺撼。思想文化或者意识形态研究,是中国文学和艺术最为轻车熟路的途径,也是最为符合中国社会、艺术和大众需要的研究,但是这不应该成为研究的单一取向,而应该是众多的取向之一。
战迪是一位比较单纯和执著的青年学者,他那份对于学术近乎于狂热的追求给我和其他同学很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凭着这种难得和少有的学术热情、凭着他对学术敏锐的感知力和无怨无悔地坚持,他一定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即使有时候是三分耕耘才可能有一分收获。
王俊秋
吉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