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绪 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上一页

当下学界对于我国都市题材电影的研究散见于各种论著和学术期刊中,且不乏深邃独到的学理洞见。诸多学者将关注视阈汇聚在社会环境的变迁与都市人心态的波动之中。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与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双重语境之中,中国都市社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器物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文化观念,也给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待探索的重要思想课题。

目前,我国专门关于都市电影研究的理论著作尚未出现,研究者们大多借鉴文学批评的方式对于都市片加以考量。近年来,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的《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的《中国电影艺术史》、上海大学孙绍谊教授的《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沈小风老师的《20世纪90年代电影批评研究》等专著中为都市电影研究辟出了一席之地。《当代电影》杂志社也于2011年专门开设了关于都市电影的博士论坛,供青年研究者开展学术争鸣。在论文方面,学者楚卫华发表了系列论文:如,2000-2004中国都市电影创作状况分析 [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4);论中国都市电影发展历程 [J].电影艺术,2004,(5);人与都市的冲突与融合_中国都市电影文化分析 [J].电影评介,2009,(19);叙事的创造与受众的接受_论中国都市电影的叙事特质 [J].唐都学刊,2004,(3)。这些学术成果以史为经,以文化为纬,深入解读都市片的人文意识,不乏洞见。

学者张一玮发表的系列论文,都市意象_一个当代电影批评的新视角 [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都市意象与当代电影的都市呈现 [J].衡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12)等,均以文学、文艺学当中的意象研究为切入点,试图透过都市片中的物象,来研究导演的表现手法和创作心理,进而领会当代都市文化的特殊性,体察都市人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

诚然,文学作为电影文本创作的母体,是最为重要的本质特征,但作为独立的艺术样式,电影艺术在文本形态和表现方式上又与传统的纸质文学作品存在着诸多区别。鉴于此,我们不能仅仅以文学、文艺学理论为批评武器,更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想式、印象式的点评层面。我们有必要深入到电影本体艺术特征之中,从多维度拓展都市题材电影研究的学术视野,以史论中介、价值趋附、经验认同为一般研究方法,借助电影叙事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学术武器,厘清都市题材电影的种种深层症候,建构起都市电影的科学批评理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