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都市题材电影的学理界定
在当代中国,乡村和城市似乎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如果说乡村是一个时间概念,带有明显的因循传统的意味,封闭、落后、自给自足,那么都市则是一个空间概念,立体、包容、充斥着繁华和喧嚣。恰如学者贾明所言,“现代城市是与乡村对立的,因为城市文化不是对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相反是在逐步脱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城市的进化和发展从小到大,从城镇到都市,就是不断脱离和否定传统文化的过程”[ 楚卫华:《都市与乡村的对立——中国都市电影文化分析》,《电影文学》,2008年12月。]。而作为城市微缩表征的都市题材电影自然在某种意义上同农村题材电影保持着格格不入的距离。
也有不少研究者把城市电影同都市题材电影划归为一类,认为是同一现实存在的两种称谓,或者是从不同角度界定同一现实存在。在笔者看来,城市文化更多的体现为生产和消费相对立统一的产物,工业文明所缔造的现代城市仍就是一个地理学概念。相应的,“都市”则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审美概念,意味着工业化社会,甚至是后工业社会的人文精神载体。
都市题材电影的领军者大致是被称为“都市一代”的导演及其拥趸。2001年春,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华德里剧院举办的一次电影展映活动中,一批年轻导演开展了名为“都市一代”的电影放映活动,他们的新锐作品也因此而获得了业界的关注。他们把触角伸向现代都市,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的都市文明,并用故事化形式加以记录。根据他们的理解,“都市一代”也指称那些“解域化”和“再域化”此消彼长的矛盾统一中的电影实践:“它既被国家和商业化的主流力量(国内的以及跨国的)推向"解域化",又因被疏离和边缘化而频繁呈现‘再域化’的趋势”[ 张真:《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7月。]。
2、都市题材电影创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以来,我国都市题材电影创作无论数量、质量都较以往有所突破,这体现在表现尺度、题材范围、思想深度、审美情趣、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个别电影斩获国际大奖,在我国电影发展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存在的显著问题也不容忽视。同质化题材重复出现,缺乏新意;情节设置鲜有创新,缺乏深度;形式、内容严重脱轨,生涩稚嫩。
3、都市题材电影在我国的创作瓶颈
近年来基于市场压力、体制审批、受众接受等诸多原因,优秀的都市题材电影仍旧较少。导演张扬在一次采访中坦言,“现在中国的电影之所以回避都市题材,一方面是敏感的话题不能写。另一方面是都市题材离观众更近,更不容易拍。”
当下诸多影人回避都市题材的现象并非子乌须有。其实在同时代的世界其他国家,都市题材电影早已成为主流,人们通过该类型电影监测自身生存状态,反思主体存在意识。即便是在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都市题材电影也广受欢迎。如台湾的杨德昌、香港的王家卫等导演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诠释现代都市景观,显现出明显的个性化风格特质。
而在中国大陆,涉及都市题材,大多选择和爱情相关的主题,因为这样的主题容易通过审查,而一些敏感社会现象由于难于触碰和把握,使得不少先锋导演不得不转入地下。近年来,随着政治气候的宽松、社会文化环境的包容,一些地下电影渐渐浮现在公众视野中,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深邃的都市人精神症候。
时下,我国电影创作业界的领军人物第五、六代导演基于时代氛围的影响,各自秉持着自己的创作理念。如果说第五代导演更多的关注和反思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给予自己理想化的塑造与反拨的话,第六代导演则更关注于底层、边缘人群的城市生活,用另类的、病态的镜头记录和解释这异化着的市民情感。近年来,诸多客观展示当代都市生活的电影作品被学界视为粗疏的、平面的、非中心、非整体化、拼贴、机械复制的消费文化产物,缺乏深邃的思想意蕴。惟其如此,这些作品不少都遭遇学界白眼和冷漠,似乎除了商业价值外,这些作品与时下的所谓“烂片”如出一辙。在笔者看来,这难免成为电影研究的遗憾。
无论是审批制度上的制约还是创作理念中的异化,抑或是受众接受心理的差异,都使我国都市电影的发展面临重重困境。与纸质媒介相比,电子传媒本该在解读时代文化风貌方面具有更多优势,但基于种种原因,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都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体现在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纸质传媒当中。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空前火爆,一大批反映都市情感、伦理、职场等题材的电视剧广泛涌现。如果说,都市题材电视剧的热映意味着我国在此方面制度审批上有所松动、创作资源层出不穷、受众兴趣日益浓厚的话,那么,与此相呼应的都市题材电影也有理由再度勃兴。
基于港、澳、台地区政治制度、电影产业的历史及运作机制、影人创作理念等因素都与中国内地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研究中将不涉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都市电影创作。而近年来,港、澳、台地区与中国大陆在电影创作中的互动颇为频繁、丰富,仅就大陆都市电影进行孤立研究,其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于是,笔者试图在个别章节中从跨文化研究视角出发,力图在以时间为坐标的历时性研究的同时,也能够以空间为单位,进行横向比较,在跨文明的借鉴中寻求科学的理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