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国华
迄今为止,对于天津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天津左联”)的研究,较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北方左翼作家联盟而言,尚欠深入。即便是其成立时间这样的基本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考察和不同观点的辨析,论证天津左联的成立时间,并分析造成争议的原因。
一
关于天津左联成立的时间,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 1932年说。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北方左翼文化运动资料汇编》概述中指出:(天津左联)“成立于1932年7、8月间,以爱好文学的进步青年学生为主体”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北方左翼文化运动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10页。。另据天津左联盟员高文通回忆:“一九三二年秋,女师、甲种商业学校和一些社会人士建立了天津左翼作家联盟,即左联,是由王士钟倡议,以原青联读书会会员为基本力量创组的。”高文通:《30年代天津左联的成立及其前后的革命活动》,同上书,第462页。另一位天津左联盟员曹世瑛也同意此说,认为天津左联成立的时间大约在1932年的秋天。曹世瑛:《我在天津参加“左联”》,同上书,第468页。
一些地方志类的书籍也采用此说。出版于1991年的《天津全书》这样记载:1932年秋,天津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主要成员有潘漠华、张秀岩、吴砚农、张香山等十余人,曾创办出版了《天津青年》、《天津文化》刊物。朱其华主编:《天津全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0页。三四十年代平津文坛研究天津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间考辨2007年出版的《天津通志·中国共产党天津志》则这样记载:(1932年)1月中共河北省委将北方“左联”负责人潘漠华调到天津,领导天津左翼文化运动,建立了天津“左联”党支部,书记张香山……
7月天津左翼作家联盟、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正式成立。还成立天津左翼文化总同盟,内设党团,张秀岩任书记。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天津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中国共产党天津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34页。二、 1930年说。
持此说者,除部分回忆资料外,主要是“左联”研究专家姚辛,最早见于其《左联词典》中有关天津左联的条目:全称天津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12月,在中共天津地下党的领导下,由吴砚农等同志发起成立。成员有顾湘(顾柏苓)、王士钟、王士钧、张香山、曹世英(曹世瑛)、刘静、连志仪、高文通、顾文玲、邢继远、孙瑛、王学敬、李若文等,大多为进步文学青年。南开大学、北洋大学、河北工学院、法商学院、南开中学、中日中学、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三八女子中学等校大多设有以读书会名义组织的左联小组,开展政治活动,阅读进步书刊,部分左联成员从事文学写作,以多种笔名、化名在《天津文化》、天津《大公报·小公园》、《益世报·语林》、《南中学生》等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因白色恐怖,一度中断活动,1932年暑假恢复。1933年10月,因大部分成员被捕,停止活动。姚辛编著:《左联词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第11—12页。然而,由吴砚农发起成立的说法并不见于其他史料中,吴砚农本人的回忆也只提到1930年10月转到北大做旁听生,在北大与原天津南开中学的刘松云相识,并常在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阅读进步书籍,“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抗日救国五人团”,之后参加了社联。吴砚农:《参加平津左翼文化活动的点滴回忆》,见《北方左翼文化运动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458页。其中并未涉及1930年在天津活动的情况。其后,在2005年出版的《左联史》一书中,姚辛进一步提出天津左联成立于1932年7、8月和1932年秋的说法“经查核可信史料,可以肯定这两种说法都错”,并认为“天津左联1930年冬就有了”,“但天津左联成立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姚辛:《左联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53页。以上结论所依据的主要是两则史料,一是左联盟员冯润璋的回忆:一九三〇冬,党中央派我和许权中同志到天津去作反立三路线工作……
我去天津,除了作反立三路线工作外,还负担了一个检查天津左联的任务。到天津后,召集了一次天津左联座谈会,负责的是一个姓黄的同志(名字记不起来了),了解天津左联的情况,大家谈了一些各人的意见。冯润璋:《我记忆中的左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左联回忆录》编辑组编:《左联回忆录》(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88—89页。另一史料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秘书处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左联目前具体工作的决议》第5条:中国左联在现在除出北平天津有它的支部以外,其他各地都还没有建立起支部来……左联:《秘书处消息》第1期,1932年3月15日。见姚辛:《左联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53页。姚辛据此指出:“1932年3月9日前北平、天津就已有了左联支部。”姚辛:《左联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并对天津左联作出以下描述:天津左联是以南开中学“青联读书会”的成员为基础,再加河北女子师范学校、甲种商业学校以及部分社会人士、青年学生所组成,成员有张香山、曹世瑛、王士钟、王士钧、高文通等,不下30人。南开大学、北洋大学、河北工学院、南开中学、中日中学、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三八女子中学等校均有左联小组或读书会等组织,读书会属左联领导,其中的优秀者常被吸纳为左联盟员。左联成员每周聚会一次,时间临时通知,地点常在王士钟家,有时在高文通家,有时也去公园或野外,内容多为讨论国际国内形势,或布置任务写文章(如配合“五一”等节日)。姚辛:《左联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53页。并强调“天津左联”和上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之间存在隶属关系:一些回忆录说天津左联与上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没有隶属关系。事实正好相反,上引中国左联秘书处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左联目前具体工作的决议》第5条就是明证,左联派冯润璋去检查天津左联的工作,也是有力的旁证:不是上下级关系,如何能派人去检查工作?同上书,第54页。三、 1930年成立左联小组,1932年正式成立说。
此说见于1991年出版的《中共天津党史大事记》:(1930年)12月9日在全国和北平左翼文化运动影响下,天津学校中部分进步青年也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小组。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中共天津党史大事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9页。
……
(1932年7月)本月根据河北省委紧急通告要求,中共天津市委发动各校学生和文化工作者,广泛开展声援保定二师学生斗争的活动。同日,天津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正式成立。同上书,第181页。保定二师的护校斗争发生在1932年的6、7月间,二师学生遭到屠杀是在1932年的7月6日,但文中的“同日”却难以断定是哪一天。2005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在《左翼文化运动在天津》的章节里也沿用了此说:“1930年12月,天津左翼作家联盟小组成立。1932年夏,天津左翼作家联盟、天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天津左翼戏剧家联盟相继成立。”冯德华主编,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第一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二
“天津左联”成立于1932年的说法在多位天津左联盟员那里都得到了印证,似乎不容置疑,但姚辛却否定了这一说法,提出1930年说。不过,比照《左联词典》和《左联史》两书中的描述,不难发现后者对1930年12月成立的说法有所动摇,但仍断定1932年成立的说法是错误的,并强调“天津左联”与上海“左联”之间的隶属关系。此外,还有一个更加微妙的变化。《左联词典》中的描述有前后不能衔接之处。前一部分“天津左联”是行动主体,介绍盟员组成后则说南开大学、北洋大学等学校设有“以读书会名义组织的左联小组”,并介绍这些小组“开展政治活动,阅读进步书刊”的情况,主体显然换成了“以读书会名义组织的左联小组”。那么,“以读书会名义组织的左联小组”就是吴砚农发起成立的盟员包括王士钟等人的天津左联吗?其中显然有疏漏之处,因此在《左联史》中作者变换了说法:“天津左联是以南开中学‘青联读书会’的成员为基础,再加河北女子师范学校,甲种商业学校以及部分社会人士,青年学生所组成。”用“……为基础,再加……所组成”的句式来避免“左联”与“左联”小组之间的脱节,而不再提及1930年由吴砚农发起成立。下文又强调南开大学等学校均有“左联”小组或读书会组织,“读书会属左联领导,其中的优秀者常被吸纳为左联盟员”。可见,作者试图使他认为1930年就成立的“天津左联”与以青联读书会为基础的“天津左联”相一致,强调“天津左联”由他们“所组成”或者说“属左联领导”。因此,1930年所成立的“左联”是否就是以青联读书会为基础成立的左联是问题的关键。据相关史料记载,天津青联读书会“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南开中学一批进步学生串联其他学校共同组建的进步团体。该会会员利用市三八女子职业学校为活动地点阅读马列主义书籍,分析讨论国际国内形势,为天津‘左联’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以学生为主的进步文化活动”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南中星火》,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91年,第283页。。可见,此“左联”并非1930年由吴砚农发起的“左联”。《左联史》中对“天津左联”的描述,没有注明所依据的史料,但不难发现姚辛参考的主要是前文曾引述过的“天津左联”盟员高文通的回忆文章:一九三二年秋,女师、甲种商业学校和一些社会人士建立了天津左翼作家联盟,即左联,是由王士钟倡议,以原青联读书会会员为基本力量创组的,成员有王士钟、王士钧、吴宝贵、吴宝丰、周棨、孙克光、孙毓藻、王文灿、林森森、刘湘、顾文龄、邢继远、孙英、王学静、高文敏、黄崇善、冯建章、高文通、刘兆钟、庞曾沄、郜京石、□宝珍、张□彬,后又发展有张圭颖、王浮沉以及张香山、曹世瑛、李邦佐(?曾任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编导)、杨鎱、张茜等。
这个组织每周聚会一次,时间临时通知,活动的地点经常在东门里贵家胡同一号王士钟家中,或南开秀海路一号高文通家中,有时也在公园或野外。高文通:《30年代天津左联的成立以其前后的革命活动》,《北方左翼文化运动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462页。可见,姚辛主要依据冯润璋的回忆和秘书处决议,否定“天津左联”1932年成立的说法,而在转述高文通的回忆时只采用了“天津左联”的人员构成和组织形式等信息,却忽略了其中“一九三二年秋”成立这一基本前提。
为坚持1930年成立的说法,姚辛将1930年成立的“左联”和以青联读书会为基础的“左联”融为一体,其中显然有矛盾之处,因此他不再坚持“天津左联”1930年正式成立的说法,而改说“天津左联1930年冬就有了”。那么,1930年成立的究竟是“左联”小组还是“左翼作家联盟”就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了,1930年“天津左联”成立的说法也就需要斟酌和推敲。成立“左联”小组与“天津左联”正式成立毕竟不能画等号。而作者否定“天津左联”1932年成立所依据的史料也有可商榷之处。首先,冯润璋的回忆属于事后追忆,并不能排除记忆中有疏漏,把“左联”小组误作“天津左联”的可能。其次,依据1932年3月9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秘书处扩大会议通过的决议第5条,断定1932年3月前“天津左联”已然存在,这一判断看似无误,但材料中只提到“天津的支部”,这个支部是否就是“天津左联”,尚不得而知。而能否依据“必须加紧对于北平和天津的支部的领导”推断出“北平和天津的支部”是上海“左联”的下属机构,也难以定论。因此,这一材料也只能说明1932年3月前天津成立了“支部”,而这一“支部”到底是什么属性,是否就是“天津左联”,仍是个待证的问题。可见,姚辛论证天津左联的成立时间,在两个关键性前提,即“左联小组是否可以等同于左翼联盟”、“天津左联是否隶属上海左联”上都存在难以自圆其说之处。“天津左联成立于1930年”说,目前还缺乏过硬的证据。
“北方左联”盟员孙席珍明确指出:北方左联(北方左翼作家联盟)是在中国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约半年以后成立的。它并非中国左联的分支机构,在系统上没有隶属关系。作为党的外围文化团体,它直接受北方局的领导,在组织上是独立的。孙席珍:《关于北方左联的事情》,见《左联回忆录》(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495页。
……
由于盟员工作岗位常有变动,有些调往外地的,曾在当地(济南、太原、保定等)成立过临时小组,也曾组织过一些读书会。其中只有天津是常设性的,称为支部,由于天津活动范围比较宽广,而且北方局就在天津,通过联络员可以就近接受指导,所以特别重要。同上书,第497页。后来再次详细地回忆当时命名为“北方左联”时的讨论:也有同志建议称为中国左联北平分盟,但因我们当时并未与中国左联正式联系,征得它的同意,所以也不便冒失地自称分盟。结果大家一致同意,定名为北方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北方左联。孙席珍:《再谈北方左联》,同上书,第511页。另一位左联盟员杨纤如在回忆“北方左联”成立大会时也提到命名问题:先说命名问题。会上有人主张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的名称,但考虑到并未与上海左联取得联系,如何称得上“分盟”呢?再说这个活动是党的北京市委(一九三一年四月后才改称北平市委,连原在天津的顺直省委也是迁来北平后才改称河北省委的,历史背景不在这里赘述了)领导的,最后决定定名为北方左翼作家联盟,以为后来包括天津、保定、唐山、太原、济南的张本。杨纤如:《北方左翼作家联盟杂忆》,见《左联回忆录》(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523页。其他“北方左联”的盟员也有同样的回忆:“北方左联”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北平组织成立的。可见,“北方左联”并不隶属上海“左联”。而1930年底天津出现的所谓“支部”应该只是临时小组,或者是具有“左联”性质的青联读书会。
其实,论证“天津左联”成立于1930年,还有一则史料可供参考,即黄小同《黑夜中的星火——三十年代天津左翼文化运动》,该文指出:1930年11月28日,继上海“左联”成立之后,中共北方局发出指示,为发展北方左翼文化运动,要求在学生中建立“左联”、“社联”,“要使各学生支部公开地在学校内发起这种组织,公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2月,天津“左联”成立。12月9日,在河北中山中学新兴文艺研究会举行的讲演会上,天津“左联”代表就新兴文艺运动发表了讲演。黄小同:《黑夜中的星火——三十年代天津左翼文化运动》,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著:《海河不会忘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10—111页。这则史料提供的日期很具体,引用北方局指示时加了引号,应该是引用了指示的原文,可信度更高。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注明引文的详细出处。这是否可以作为“天津左联”1930年底成立的佐证呢?不难发现,该文引用的指示正是1930年11月28日北方局给保属特委的文件,而黄小同的引用有“曲解”之嫌。指示的原文在介绍了“左联”的性质后说:在保属的一部分学生中和自由职业者中,一定有倾向于无产文艺的份子,所以保属的党,应当有计划的在群众中发起左联的运动(纲领与宣言另附)。《中共北方局关于左联和文化运动等问题给保属特委的指示》(1930年11月28日),见《北方左翼文化运动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41页。而“发起左联的运动”和“发起左联”并不能相等同。指示接下来进一步强调说:但是以保属的范围来说,进行学生运动之最中心的任务,还不是组织文艺团体的左联,而是在各校中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各校的学生革命会,并使之联合成立地方的学联会、革命的学联会。《中共北方局关于左联和文化运动等问题给保属特委的指示》(1930年11月28日),见《北方左翼文化运动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41页。着重号为原文所有,下同。指示对“组织各校的学生革命会”加着重号以示强调。此外,黄小同文中所引“要使各学生支部公开地在学校内发起这种组织”,也有断章取义之处。指示的原文是:同时在学生中,还可以组织辅助的团体,如文艺研究会(左联)、社会科学研究会(社联)及体育会等等。此地特别指出,社会科学研究会的运动特别重要,要使各学生支部公开的在学校内发起这种组织,公开宣传马克斯列宁主义,并且用马克斯列宁主义来解释目前社会上各种问题(如战争、农业危机、工人失业、学生失学、物价飞涨等),开演讲会,辩论会,公开批驳三民主义的反动性,将倾向我们的群众组织起来。同上书,第42页。可见,指示中的“这种组织”指的是“社会科学研究会”,但它们都还是“辅助的组织”,只是“左联”、“社联”成立的前奏,指示并没有要求成立“左联”,而是明确说“还不是组织文艺团体的左联”,由此可见,黄小同所说“12月,天津‘左联’成立”,这一“左联”应该就是指这种具有“左联”性质的学生革命会、学联会等组织。
综上可知,1930年成立的所谓“天津左联”,无论称之为“常设性的支部”,还是北方局指示下的“这种组织”,在描述时都显得语焉不详,而且并没有史料记载更具体的盟员名单、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任职分配等情况。因此,有理由相信1930年在天津成立的是具有“左联”性质的学生组织。由此得出“天津左联”1930年成立的说法未免失之草率,否定1932年成立的说法显得证据不足。更重要的问题是,1930年成立的具有“左联”性质的学生组织是否就是后来的青联读书会的前身呢?可惜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材料能证明他们之间的联系。就算是同一组织,依前文所述,也不能由此认定“天津左联”在1930年就成立了;如果不是同一组织,1932年成立的说法就更没有错了。因此,本文认为以下说法更为准确和稳妥:1930年底,天津出现了具有“左联”性质的学生组织;1932年,“天津左联”正式成立。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