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 蜜本文作者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学术研究主任。提 要: 北京大学古籍代表团曾于今年4月27日来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拟编纂《美国公藏宋元版汉籍图录》,意欲将北美收藏宋金元本会合整理,向国内学者作一系统性介绍。为协助此一项目,本人讲题,以宋金元本为主,同时将国会图书馆所收敦煌及高昌佛教写经的典藏和版本也一一介绍。本文同时加入收书渊源和数位化两题,目的是把各书的价值,在进馆时已确定的地位,昭告世人。并且用近代最先进的技术,将原书一影一页,毫发尽致地展示出来,供学界研究鉴赏。关键词:美国国会图书馆 敦煌高昌写经 宋金元本 数位化一 国会图书馆敦煌高昌写经典藏
美国国会图书馆典藏有敦煌写经九种、高昌写经二种,共计十一种。其中敦煌写经中六种、高昌写经二种载于王重民《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敦煌写经另有三种即《敦煌唐人写经》、《敦煌北魏写经》及《金光明经》为后来发现并收入。现将此十一种写经以表格方式简述如下:
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六十六 敦煌出唐末写本
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四十七敦煌出唐末写本
3.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敦煌出初唐写本
4. 妙法莲华经卷第七敦煌出初唐写本
5.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敦煌出中唐写本
6.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四敦煌出初唐写本
7. 敦煌唐人写经敦煌出唐写本
8. 敦煌北魏写经敦煌出北魏写本
9. 金光明经敦煌出唐写本
10.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高昌出六朝写本
11. 金光明经残卷高昌出六朝写本
题名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六十六(V J612 T12)
版本敦煌出唐末写本
资料格式一卷
简述此卷开端残阙,存后题。
题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四十七(V J612 T121)
版本敦煌出唐末写本
资料格式一卷
简述原题:“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按此卷阙后题。
题名大般涅槃经卷第二(V J617 T11)
版本敦煌出初唐写本
资料格式一卷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 第七辑美国国会图书馆敦煌高昌写经、宋金元本典藏、渊源、版本和数位化简述此本书法工整道雅,犹带隶意,当为初唐或隋式写本。存《纯陀品》第二,《哀叹品》第三。《纯陀品》开端有残阙。按此北凉昙无忏译,宋代沙门慧严慧观同谢灵运再治之本也。题名妙法莲华经卷第七(V J613 M581)
版本敦煌出初唐写本
资料格式一卷
简述凡存:《陁罗尼品》第二十六,《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普贤菩蕯劝发品》第二十八。题名妙法莲华经卷第二(V J613 M582)
版本敦煌出中唐写本
资料格式一卷
简述此卷开端稍残阙,故无《譬喻品》第三品目,次为《解脱品》第四。卷末之背,有藏文一行。题名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四(V J612 S91)
版本敦煌出初唐写本
资料格式一卷
简述按所存为《现相品》第七,唯开端约阙四五行。今本题:“陈优禅尼国王子月娑首那译。”题名敦煌唐人写经
版本敦煌出唐写本
资料格式残卷1叶
简述不知撰人名氏。7行17字。残叶高25.3厘米,宽12.3厘米。写本界线高20.3厘米,宽11.4厘米。此残叶自“死空行菩萨行”至“当依八解脱行菩萨行”,共119字,字体为典型唐代经生书字之工整者。所抄是何经文,待考。1919年3月28日入藏。冯景桂替本馆收入。题名敦煌北魏写经
版本敦煌出北魏写本
资料格式残叶廿行
简述不知撰人名氏。20行17—19字。1944年发现于敦煌千佛洞附近之土地祠残塑中。有苏莹辉跋。(1953.02.26“美国在台机构”提供。)题名金光明经
版本敦煌出唐写本
资料格式残叶十五行
简述不知撰人名氏。1944年发现于敦煌。(1953.02.26“美国在台机构”提供。)题名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V J617 T111)
版本六朝写本
资料格式一卷
简述存一百四十行,行约十八字。按经文为北凉昙无忏原译本。照以今本品目,此残文在《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五及之六内。末句止于“我说梵行,即是三十七助道法”,其分卷分品,今本未有如此者(一本卷第三十七止于“如是菩萨则得名为清净梵行”)。卷面题:“六朝写经残卷,出吐鲁番三堡,素文珍藏,季承题签。”“三十四号。”另有签题“经字第十二号”。1929年,入藏号:387398。题名金光明经残卷(V J611 C43)
版本六朝写本
资料格式一卷
简述存者百四行,疑为高昌所出。照以昙无忏译本,为卷第二《四天王品》第六之后半。二 敦煌高昌写经渊源
所收十一种写经,仅四种可溯其渊源,综合而言,来源有三。在查考写经庋藏过程中,经典的价值,如抽丝剥茧般脱颖而出。
敦煌唐人写经
1919年3月28日入藏。根据馆内收藏题记,此残卷为冯景桂赠予国会图书馆,冯景桂为巴黎和会之中国代表,1911年前后曾在国会图书馆作客,获得当时馆长Putnam授权整理已经入藏的中文书,1913年获派往中国购书。
此残卷裱糊于对折卡纸右方。卡纸左方裱有罗惇曧跋尾一则,云:“此敦煌石室中之唐人写经也。石室在甘肃敦煌县之千佛山,旧呼莫高窟,为西夏构兵时寺僧壁藏经卷之地。清光绪八年,壁破经见,移置故陕甘总督左宗棠祠堂。宣统二年,教育部请陕甘总督运至京师。零缣断简,乃流传于外。千年遗迹,墨采如新,信可宝也。民国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广州罗惇曧跋尾。”罗惇曧(1872—1924),广东顺德人,字掞东,号瘿公,又号瘿庵。民国初年,历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国务秘书等职。能诗,工书法。著有《太平天国战记》、《中英滇案交涉始末》、《中俄伊犁交涉本末》、《藏事记略》、《戊戌德宗之密诏》等。
国会图书馆藏此残叶,附有英文信函一页、罗跋英文译本二页、有关敦煌写经之英文介绍二页。英文信函署名Hing Kwai Fung,即冯景桂,于1919年3月28日写于美京华盛顿,致当时国会图书馆馆长Herbert Putnam,内容大意谓致送敦煌石室经卷一叶予国会图书馆,并提及罗之跋尾,称罗为其表亲、中国总统顾问、前清史馆编修。罗跋之英文译本是其所译。
跋文译本结尾处称罗惇曧为Lit.D.(文学博士)、北洋大学前中国文学教授、北平帝国大学副校长、徐世昌总统之顾问、国务院顾问、前清史馆编修等。
敦煌北魏写经唐人写金光明经
均为1953年2月26日,“美国在台机构”寄交国会图书馆,1953年3月4日入藏。两件内皆有敦煌学专家苏莹辉手迹。
苏录北魏写经:民国三十三年(1944)秋敦煌千佛洞附近之土地祠残塑中,发现北魏写本佛经等卷子六十余卷。其发现详情,见《东方杂志》第四十一卷第三号《敦煌新出写本毛诗孝经合考》一文,及北平图书馆《图书季刊》(重庆版)等刊物。《大陆杂志》第一卷第九期《敦煌新出北魏写本历日》,亦系卅三年新发现者。苏莹辉。
北魏写本佛经残页(廿行)。
苏录唐人写金光明经:唐写本金光明经残页(十五行)。
以上皆为斯坦因(Stein)后首次发现者。
由上著录可知,苏莹辉深知两经来龙去脉,且伴此两经,递交美国大使馆,运至国会图书馆。
六朝写本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七
高昌佛经得长卷甚稀,而本馆藏大般涅槃经和金光明经更为珍贵。此为北凉遣使高昌求取之大般涅槃经,以及高昌王宣讲之金光明经。
大般涅槃经后有[王]树柟跋三段:
吾观六朝人书,皆有一种嫣媚姿态,自然生动,今人学之便造作,乏天然之趣。树枬。
高昌佛经得长卷者甚稀,大抵多出古墓中。六朝人率以佛经殉葬,土人掘得者往往剪碎零售,东西洋游历之士,希得重价。素文此卷虽不完备,殊可贵也。晋卿(庚戌十二月十二日)。
如美人晓起堕髻残妆,又如名士倒骑驴背,颓然自放。晋卿再题。
后两段所题晋卿,即王树柟字,庚戌为1910年,当其所获该卷之年。
卷末另有郭鹏跋一段:
名士倒骑驴背,美人堕髻残妆。都是六朝金粉,装成七宝琳琅。王公法眼正庄,由来妙造天然。合掌欢声赞叹,如参迦叶真禅。即用晋老跋语,率占六言二绝。题奉素文观察藏经。郭鹏敬题。
郭鹏以王树柟跋语作六言二绝,所题应在1910年后。
卷面题:“六朝写经残卷,出吐鲁番三堡,素文珍藏,季承题签。”
据上述题跋可知该经之价值。此经于1929年购入王树柟书藏时取得。有关王树柟书藏将在叙述宋金元刻本时详细介绍。
三 国会图书馆宋金元本典藏和版本
国会图书馆收藏宋版十种,其中《国朝诸臣奏议》为宋刻元印,该书最早为宋淳祐十年福州路提举史季温刊本,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图书馆、哈尔滨市图书馆及台北“故宫”均有,但残缺甚多。而宋刻元修本虽存世稍多,亦皆有残佚,此本据王重民所考,“在今日所存是书印本,当以此为最善矣”。《魏书》为宋刻明初印本。
金元刻本一种,《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为蒙古定宗四年(1249)平阳张存惠据《政和本草》翻刻本,刻印插图十分精美,为医书中之精品。此书仅北京国图藏全本一部,他馆所藏皆不全。王重民所记北平图书馆所藏残本,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另《四部丛刊》初编有据金泰和晦明轩本影印,四周双栏,上下黑口,双鱼尾,十二行二十三字,版式行字字体均与此本不同,为另一版本,所刻版画尤其粗疏,不及此本远甚。此外,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扬州季范董氏藏金泰和晦明轩本影印30卷,有线装、精装两种,据1993年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尚志钧等点校本《证类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描述,“每版面12行”,与此本亦非同版,尚志钧等点校本广征博引,述版本渊源甚详,但未及馆藏此本。馆藏此本尤其精在版画,如卷四所刻海盐、解盐两图,不仅古朴生动,其榜题“平阳府姜一刊”更为《四部丛刊》本及尚志钧等点校本不载,是为金元版画重要史料。此本或与北京国图藏本相同,但本书另有眉批,别具参考价值。
元刻本十八种,其中六种为元刻明印,即《隋书》、《唐文粹》、《仪礼图》、《礼经会元》、《书学正韵》及《元文类》。另《伊洛渊源录》是明翻元刻本,《韵府群玉》和《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为高丽翻元刻本。宋金元本典藏简目列表如下:
序号书名书号版本书况及收藏出版简况
1
宋1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陁罗尼经残卷J614 T55北宋开宝八年刻本。是经1924年杭州雷峰塔所出,经卷破裂,仅存上截。有谈国桓跋。孤本。
2
宋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V)J612 K99北宋丁庆印造本,残存1卷。纸深黄。北宋本距今近千年,虽残亦极珍贵。
3
宋3文章正宗宋刻本(V)K102.52 C42宋刻本。虽然只残存卷4、10、13、15,以七八百年古籍而言,保存上佳矣。
4
宋4东坡纪年录(V)B985.1 S113f
宋刻本。金镶玉本,书品极佳,钤印11。宋版珍本。1941年2月17日入藏,原傅增湘藏园藏本。
5
宋5后汉书补志B275.5 L75南宋绍兴间刻本。蝴蝶装,纸脆,翻揭需极小心。
6
宋6妙法莲华经(V)J613 M5833S北宋刻本。此经出江苏吴江县某寺塔中,孤本。
7
宋7景德传灯录残存卷第十九(V)J683 T15南宋绍兴间刻本。雕椠精湛,纸张厚实,书品极佳。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是书宋版卷十至十二,无此卷,故虽残,亦足珍贵。
8
宋8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残存三卷(V)K243 T7925
宋刻本。金镶玉装,保存良好。世间仅北京国图藏此版全本一部,应即南海潘宗周宝礼堂藏本,四部丛刊初编影印。
9
宋9国朝诸臣奏议(V)B625 C47宋刻元印本。是书最早为宋淳祐十年福州路提举史季温刊本,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图书馆、哈尔滨市图书馆及台北“故宫”均有,但残缺甚多。而宋刻元修本虽存世稍多,亦皆有残佚,此本据王重民所考,“在今日所存是书印本,当以此为最善矣”。续表
序号书名书号版本书况及收藏出版简况
10
宋10魏书(B)302.11 W42.1
宋刻明初印本。百衲本廿四史《魏书》选用四本,此其一,有明初礼部官印,礼部遣人专印,桑皮厚纸,纸幅阔大。“台北中图”藏南宋初期刊宋元明嘉靖递修本四部(其中114卷和95卷各二部)。
11
金1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金元刻本(V)G141.51 T15C3蒙古定宗四年(1249)平阳张存惠据政和本草翻刻本。国会馆所藏唯一金代刻本,插图十分精美。仅北京国图藏全本一部,他馆所藏皆不全。王重民所记北平图书馆所藏残本,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另《四部丛刊》初编有据金泰和晦明轩本影印(疑即北京国图藏本),版式行字字体均与此本不同,为另一版本。此外,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扬州季范董氏藏金泰和晦明轩本影印,有线装、精装两种,据1993年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尚志钧等点校本《证类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描述,与此本亦非同版,尚志钧等点校本广征博引,述版本渊源甚详,但未及馆藏此本。此书或与北京国图藏本相同,但另有眉批,别具参考价值。
12
元1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A263.4 M31元刻本。残存一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及“台北中图”藏宋元本多种。
13
元2世医得效方(V) G146.66 W42元建宁路官医提领陈志刊行本。金镶玉本,保存完好。偶然糊有纸签。台北“故宫”有据此本翻刻之明刻本,此元刻本唯北大有全本,北京中医研究院有残本。
14
元3宣和画谱(V)B977.570 H85元大德间刻本,残存十六卷。书品尚可,有钞配。“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元大德六年吴文贵杭州刊本,全。
15
元4山堂先生群书考索(函脊题:山堂考索)(V)C215.2 C37
元延祐七年圆沙书院刊本。此后印本,刻字多模糊,有补钞叶。“台北中图”藏相同版本,较此本清晰。续表
序号书名书号版本书况及收藏出版简况
16
元5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函脊题:古今事文类聚)C215.2 C471
元刻本。纸脆黄,保存一般。“台北中图”藏元泰定本,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亦有元泰定本,缺新集卷十二至卷十四凡三卷。元刻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已有影印,但过于缩小,字迹模糊,质量较差,亦无前言后记,仅题“据元刻本影印”,未提藏处及具体版本。此本据行款版式,应为明书林明实堂刻本,惜无序跋等资料可资考订,王重民亦疑此本“或已在明初矣”。明实堂刻本台湾地区未见著录,“台北中图”有明建刊黑口本,未知是否同;国图,浙江省图书馆各藏一部,南京图书馆藏二部。另天津古籍出版社亦曾出版此书,出版年代及版本不详。
17
元6大颠和尚注心经J612 L67元至正二十年刻本。书较旧,但刻印清楚。未见著录。
18
元7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附宋季朝事实B330.2 S73元刻元印本。此元刻元印全本极罕见,仅复旦大学另有一部。
19
元8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文集年谱(V)K243 T791h元广勤书堂刻本。金镶玉装,纸深黄。是书台湾地区各馆藏诸元刊本或无文集,或阙年谱,此本诗文年谱俱全。国图等8处藏相同版本。
20
元9隋书B306.1 A1
元刻明印本。百衲本廿四史据初印本影印。函套钤印:“东京文救(求)堂监造”,原藏日本。
21
元10文粹(函脊题:唐文粹)(V)K154.51 Y19.3元刻明印本。金镶玉装,保存良好。是书“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有宋版,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本。
22
元11仪礼图 仪礼旁通图 附仪礼经文(函脊题:元刊本仪礼图)(V)A162.55 Y18元刻明印本。“台北中图”及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均藏元昭武谢子祥刊明代修补本,接近此本。
23
元12礼经会元(V)A161.352 Y37元刻明印本。局部略有模糊,修补装订佳。“台北中图”有相同版本。
24
元13书学正韵(V)A263.5 Y18元刻明南雍修印本。书阔字大,保存良好。“台北中图”有相同版本。
25
元14
伊洛渊源录(V)B962 C49明翻元刻本。书完好,局部稍模糊。本馆另有复本一部,见下。本书明清刻本众多,但元刻本仅“台北中图”藏残存九卷(卷6—14)。1964年艺文印书馆四库善本丛书据“中央图书馆”藏明本(明成化浙江刊本)影印。续表
序号书名书号版本书况及收藏出版简况
26
元15伊洛渊源录(V)B962 C49 copy2明翻元刻本。此本同上,但字口较上本清晰。李世安后序残一叶,可以上本补。
27
元16元文类(V)K156.67 S13元刻明印配补本。天地较宽。此元刻明印配补版约在五种以上,可谓元明百衲本,是为特色。台湾地区未见,大陆有《国朝文类》元刻明修本,书名不同,配补版未必全同,具版本价值。
28
元17韵府群玉(V)C236 Y58.1高丽翻元元统间刻本。摹画颇工,纸墨皆佳。据王重民考,今所存是书刻本中,此本来源为最古。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元至元二十八年东山秀岩书堂刊本,实为明洪武元年刻。
29
元18经史证类大观本草(V)K141.51 T15K3高丽翻元大德六年宗文书院刻本。包角装,书品较佳。元大德六年宗文书院本国图、上图,“台北中图”、“故宫”均有。此高丽翻本大陆未见,台湾“故宫”藏本有杨守敬手书题识,此书有日人津岛佶朱笔批校,颇具价值。四 宋金元刻本渊源
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收善本与他馆典藏最大不同是收书来源。凡是千里迢迢来到图书馆的古籍,均有其典故和特殊因缘。廿九种宋金元刻本的渊源,除五种暂时不能确定外,其余根据各方资料,可归纳如下:
A. 19世纪收书
国会图书馆19世纪收书有下列三款:
1. 同治皇帝于同治八年(1869)赠书十种,905册。
2. 美国首任驻华全权公使顾盛(Caleb Cushing,1800—1879)于1844年在澳门签《望厦条约》时,购得满、汉图籍。1898年顾盛书藏237种2547册收入国会图书馆。
3. 柔克义(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1854—1914)于1884—1888年间在驻华美国公使馆任职,1900—1901年代表美国签订《辛丑条约》及商议庚子赔款,在华期间收购图书后赠国会图书馆。
善本古籍来自19世纪者甚少,一则由于官方(同治赠书及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赠书)不肯割爱,把善本捐赠;再者美国驻华公使均不谙古籍,所收图书多为传教士在华印书及满文、蒙文、及藏文图籍等。
宋金元本中,《国朝诸臣奏议》可能来自顾盛书藏,但存疑;《宣和画谱》可确定是柔克义由中国带回,1902至1906年之间入馆。
1. 国朝诸臣奏议 一百五十卷 (宋)赵汝愚辑
宋刻元印本,四十二册,六函,十一行二十三字。
入藏年日不详,从函装看来,疑为顾盛书藏(Cushing Collection),待考。
王重民书录pp.187-189:
宋赵汝愚辑。按是书初刻于蜀,旋以兵毁,淳祐间史季温重刻于闽,即此本也。张氏爱精庐,陆氏皕宋楼,并著录宋刊元印本;天一阁、铁琴铜剑楼并有宋刻,不言何时所印。恐均非宋印或元印,盖其版明代入南雍,故今所存多是明印。明锡山华氏会通馆曾依此本用活字摆印,其所据本,残阙较张本尤甚,张氏曾校其异同,著于藏书志卷十二中。张氏云:“卷二六司马光《论任人赏罚要在至公名体礼数当自抑损疏》:‘恩虽至厚,而人不敢妒者何也众人’下,此本阙两页,活字本于众人下,竟直接傅尧俞《上慈圣皇后乞还政疏》:‘诚赞翊援皇帝于藩邸,以继大统。’”按此本亦阙,与张本同,今已钞补。张氏又云:“卷一二四苏辙《乞募保甲优等人刺为禁军疏》存首二行,吕陶《论保甲二弊疏》存下半篇,活字本俱删去。范纯仁《乞拣阅保甲疏》‘乞并结盘缠赴阙委殿前’下,此本阙两页,活字本于殿前下竟直接王岩叟《乞免第四等第五等保丁冬教及罢畿内保甲第二疏》‘释然放之也’。”按此本苏辙疏第二行以下,与吕陶疏前半篇共两页,俱不阙,唯版幅上半截断去六字至八字不等,且苏疏已用墨笔补全。范、王二疏所阙与张本同,范疏亦补全。张氏又云:“卷一百三十三范仲淹《论元昊请和不可许者三大可防者三疏》,存首三页,活字本俱删去。”按此本则三页以后,第四、五两页钞补,第六叶不阙(张本似无范疏第六页)。然则张本所阙六页之中,此本有其三,在今日所存是书印本,当以此为最善矣。殆张本、陆本刷印时,卷一百廿四苏、吕二疏,因版幅有断裂;卷一百三十三范仲淹疏,因第四、第五版片已佚,遂一并弃而不印(或当时已均佚)。兹
验以北平图书馆所藏南雍印本,阙叶正相同,然则张氏、陆氏所诩为元印者非也。此本纸质如练,明洁如玉,轻莹若素,非明代所能制造。版心且无大德、至大等年月,疑为大德以前印本。唯全书稍有残阙,阙卷为:一至四,十二至二十二,四十五至七十六,一百四十八至一百五十。又目录一册(卷三六卷至七十七)。其卷一百四十八至一百五十已钞补。卷前又有钞补序文及进书劄子。史季温(序)淳祐十年(1250),进书劄子淳熙十三年(1186)。自序。
2. 宣和画谱 20卷 (宋) 不著撰人
元大德间刻本,残存十六卷,九册一函,十行十九字,版框高21.8厘米,宽15.0厘米。
此书题记:Presented by Hon. W. W. Rockhill,可确定是柔克义1884—1888年间由中国购入。
王重民书录pp.586-588:
不著撰人姓氏。考清代所见是书刻本,以嘉靖十九年杨慎序刻本为最早。孙星衍得一部,《廉石居藏书记》所谓“此本最古,在诸本前”者是也。至于元刻,明清两代藏书家,盖未有著录者。近人余绍宋撰《书画书录解题》,于明刊王弇州《古今法书苑》卷二二得元大德六年吴文贵校刻《宣和书画谱跋》,及大德七年王芝所撰后序,称《书画谱》自宋南渡后,不传于江左,盖为当时秘录,未尝行世。元代好古雅德之士,转相誊写,文贵博求众本,遂锓诸梓。此本刀刻纸质,最与大德间刻书相似,一也。《古今法书苑》又载朱存理抄本跋一首,知文贵刊本,明初已不易得。后杨慎仅于许雅仁处转写一帙,再刊诸木。今持此本与杨本对读,知杨本实从此本出。杨本九行十九字,此本十行十九字,杨本卷六《杜霄传》“未易得之故蛱”下脱十九字,盖因影写时推行,故适脱一行也,又此本有墨钉,有空格,杨本均以意填补。但杨本依元本抚摹甚工,故字体犹存大德本风度,二也。此本阙卷十至十一,又卷十四至十六,当为后来散失。又卷九补钞两叶,卷十八补钞三叶,卷二○补钞二叶;而卷四阙八叶,卷十九阙七叶,并未补钞,盖以别本难寻故。卷二○补钞叶上钤“徽国经史之章”。《明史》卷一百十九有《英宗子徽王见沛传》,喜藏书,殆即其人。补钞叶出明人乎,应在杨刻本前,三也。总此三事,此为大德间吴文贵校刻本无疑。然无文贵跋及王芝后序者,疑原在书谱卷首。按《故宫博物院善本书目》,亦有是书元刻本,完全无阙,则元本之存于天壤间者,似惟彼与此矣。又叶启发称有宋刊《书谱》二十卷,或即大德间吴文贵与《画谱》合刊之本,其说载《图书馆学季刊》第九卷第三四期。附志于此,俾有嗜印古书者合影之。无名氏(序)宣和二年(1120)。B. 施永格在日收书
20世纪早期收书,得力于在美国农业部工作的施永格(Walter Tennyson Swingle,1871—1952)。施永格于1871年1月出生于宾州的Canaan镇。1873年全家搬到堪州的Manhattan乡下定居,他在堪州度过童年。年少时,对植物深感兴趣。1885年,进入堪州州立农业大学进修,受教于William A. Kellerman教授,1890年获学士学位。毕业时,与Kellerman教授共同发表的论文有21篇之多,其中6篇为他本人的研究成果。
1891年农业部Dr.. Beverly T.. Galloway聘请施永格。在农业部工作时,他酷爱研究中国植物,结识中文翻译Michael J. Hagerty,两人开始进行中文本草的翻译工作。他们利用福建、广东一带地方志的记载,研究柑橘的生长规律,成果显著。施永格发现方志中关于土壤和植物的记载,对他的研究极为有用,因而,力倡美国国会图书馆搜集中国方志,由此,奠定了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方志的基础。依仗地方志资料库,发展地情研究,进行开发利用,具有无可限量的前景。
1910年起,施永格为国会图书馆建立中文典藏。1915年,馆长Dr. Hebert Putnam(1861—1955)请他到中国、日本两地采购中日文献资料。他带了华盛顿及芝加哥各地图书馆的东方典藏目录,加上当地学者的推荐,选购了1409册中文书籍,包括明版116,地图260,丛书147。1916年,再选购271种中文书籍,4945册,包括早期木刻版、宋、元、明版历史文献,早期百科、辞典,永乐大典2册,15—16世纪印本本草、医学文献、方志、丛书4,朱熹文集,中文期刊等。施永格又请Michael J. Hagerty、冯景桂、江亢虎等帮忙整理及分类。1926年10月至11月,施永格赴日本开会之际,再赴中国采购书籍,对方志、丛书及本草的收集,尤有所获。
从施永格在日购书账单中,查出各书于大正四年(1915)购自日本书店者:
1.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宋)毛晃增注
元刻本残存一卷,与日本翻本同装一函,十一行,小字双行,行二十八字。
有购书记录载:大正四年(1915年)7月3日,施永格购自日本京都书林其中堂支店,价五圆。大正四年(1915年)8月6日,由琳琅阁斋藤兼藏修缮及绢函装,价六圆五十钱。
王重民书录pp.76-77:
原题:“衢州免解进士毛晃增注,男进士居正校勘重增。”按是书元刻本,今存者盖四五种,行款均相同,为从一宋本出而又递相翻刻者。然宋本殊罕觏,《四库全书》著录本,提要称为宝祐四年蜀中所刻者,恐即杨氏《留真谱》所载至正二十六年秀岩书堂重刻本。题“太岁丙辰”,更疑为明洪武九年印本矣。《仪顾堂题跋》卷一又载宋宁宗时刊本,未知果是宋本否?此本行款与陆氏所记同,读者幸勿当为宋本也。惜仅存卷二。
2. 隋书八十五卷 (唐)魏徵撰
元刻明印本,十二册,二函,十行,行二十二字。
函套钤印:“东京文救(求)堂监造。”应是施永格购自日本。
王重民书录p.95:
唐魏徵等(撰)。按此为元大德九路刻本,修补叶有正德十年,嘉靖八、九、十等年年号,则此为嘉靖间印本矣。百衲本《廿四史》,即据初印本影印,张菊生先生作跋,已详其原委,不具论。
3. 韵府群玉二十卷 (元)阴时夫编辑
高丽翻元元统间刻本,十册,二函,四周双栏,上下黑口,黑双鱼尾,十行,小字双行,大字十六,小字二十九,版框高20.9厘米,宽12.7厘米。
有购书记录载:大正四年(1915)7月施永格购自日本浅仓屋文渊阁吉田久兵卫,价四圆,六面绢裱函套,二函十册。
王重民书录pp.700-702:
原题:“晚学阴时夫劲弦编辑,新吴阴中夫复春编注。”此本序文行款,均与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四所记元椠本同。近莫氏《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亦载此本,定为元刊。以其用高丽纸刷印疑是高丽人所覆刻,摹画颇工,直可作元本观,故诸家往往误为元刻。杨本目录后有戊申春东山秀岩书堂刊本牌记,此本牌记作:“元统甲戌春梅溪书院刊。”考元代第一戊申为定宗三年即宋淳祐八年。第二戊申为至大元年,再次一戊申,则为明洪武元年矣。前两戊申,是书尚未纂成,杨氏已有此说。是秀岩书堂刻书之戊申,当为洪武元年,盖当时东山已为明室所有,故仅书甲子,若严格论之,已不能谓为元椠矣。今所传是书刻本,元椠有如凤毛。《四库全书》所据,约是明代刻本,而馆臣漫称为大德本,已为杨守敬所驳正。杨氏并据卷端序文补苴提要甚备。此原本在杨本前三十余年,上距成书,不过二十年,虽不敢骤定为最初朔本,在今日所存是书刻本中,当以此本来源为最古矣。凡例标题为“增修韵府群玉”凡十三条,原例九条,增修例四条。所谓原例者,为阴竹埜纂修例,增修例者,阴时夫因父业增辑之例也。后人不达于此,而竹埜草创之功,殆将湮没。阴时夫自称“晚学”,杨守敬谓为不典,由今思之,殆寓因父旧业之意欤?若然,对父称晚学,实为不典。卷端有“缘山慧照院常住物”印记。滕玉宵(序),姚云(序)至大三年(1310),赵孟GFDB3(题),阴竹埜(序)大德十一年(1307),阴幼达(序)延祐元年(1314),阴时遇(序)。
另由装裱看来自日本,但入藏年月不详者四种。
1. 景德传灯录残存卷第十九 (宋)释道原撰
南宋绍兴间刻本,一册,一函,十五行,二十八字至三十字不等,版框高25.8厘米,宽17.8厘米。
购自日本,为东瀛旧藏,惜入藏年日不详。
王重民书录pp.788-789:
宋释道原撰。按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是书宋刻本,合三残本而成,今已印入《四部丛刊》三编中。张元济跋云:“其一:半叶十五行,每行二十八字至三十字,板心有刻工,存卷十至十二。宋讳避玄、弘、朗、贞、侦、征、署、树、戌、竖等字,不避桓、构二字及其嫌名,然察其刀法笔意,实已具南宋风格,不能以其不避讳而遽疑之也。”正与此本合。此本所记刻工,如孙彦、洪昌、张学、方祐、洪悦、陈方、丁拱,亦并见瞿本。又有蒋椿。据诸名,知为绍兴间所刻,张氏之说是也。瞿本有“曾在汪阆源家”长方印。考艺芸精舍宋元本书目所载,止有三卷,此第十九卷一卷,购自日本,则为东瀛旧藏本也。
2. 世医得效方二十卷 (元)危亦林编集
元至正三年陈志刊行本,二十四册,四函,十一行,二十二字。
书内有日文注音及批注,函套为和式,应收自日本,但入藏年日不详。
王重民书录p.499:
原题:“建宁路官医提领陈志刊行,南丰州医学教授危亦林编集,江西等处官医副提举余赐山校正。”太医院识至元五年(1339),王充耘(序)至元四年(1338),自序至元三年(1337),陈志(序)至正三年(1343),牒文至元三年(1337)。
3. 大颠和尚注心经一卷 (元)大颠禅师了通撰
元至正二十年刻本,一册,一函,四周双栏,白口,黑双鱼尾,十行十八字,经文一占小字四版框高21.1厘米,宽13.4厘米。
从装潢看,应来自日本,入藏年日不详。
王重民书录pp.775-776:
元大颠禅师了通撰。自序云:“此《般若最胜》大经,有唐玄奘三藏奉诏译成,流于此土,尽六百卷。谈空一味,显法多门,于其数中最简要者五十四句,计二百六十七字,其文大直,反成难晓。了通不揆蒙陋,聊以管窥,辄引佛祖言教,以为注解。”序末题:“善男子危素书,比丘绍明刻施。”卷末又记云:“伏为圣上陛下,统临四海,亿载万年,公主殿下寿齐年,王后殿下寿无疆。干戈息静国民安,天下太平法轮转,刊此旧本广施无穷者。至正二十年庚子五月日,克手禅师戒元自序。”
4. 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 (宋)唐慎微撰
高丽翻元大德六年宗文书院刻本,二十四册,四函,四周双栏,上下黑口,黑双鱼尾,十二行,二十三字,版框高22.2厘米,宽15.4厘米。
元大德六年宗文书院本国图、上图,“台北中图”、“故宫”均有。此高丽翻本大陆未见,台湾“故宫”藏本有杨守敬手书题识,当为杨氏日本所见原书,但此书有日人津岛佶朱笔批校,颇具价值,应来自日本。
目录题:“唐慎微纂。”艾晟序后有“大德壬寅孟春宗文书院刊行”牌记。杨守敬云:“又有朝鲜国翻刻本,一依宗文本,不增改一字,较明人为谨饬焉”(《日本访书志》卷九第九页上)。即此本是也。又此本卷内朱笔批校,为日本人津岛佶用政和本校总目及卷一,用籍山书院本通校全书。据其自题,盖始校于嘉永五年八月,讫于六年三月。又于安政四年用《新修本草》校第三十卷。用力甚勤,惜所据非善本,然借此可略知大观、政和两本之异同。津岛氏自署,或称叔闲甫,或称藤佶,或称北溪居士。卷十四题记后并系有诗云:“细君经略终年事,课婢督奴多选差。毕竟乃翁何所作?校讎本草坐书斋。”卷内有“津岛家藏”等印记。艾晟(序)大观二年(1108)。
C. 芝加哥克利尔图书馆典藏1928年国会图书馆收入克利尔图书馆(John Crerar Library)转来666种图书,共12819册。其中85%为汉籍,其他为日文、满文、蒙文和藏文图籍。这些书均为罗浮博士(Berthold Laufer,1874—1934)在中国和日本购得。
罗浮生于德国,在莱布尼茨大学取得东方语文博士学位。1898年来到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与施永格交往甚密。罗浮为汉学界和人类学界巨擘,除汉文外,并熟谙满文、蒙文和藏文。元刻本《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即经罗浮来到国会图书馆。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函脊题:古今事文类聚)
前集十六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 (宋)祝穆编
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 (元)富大用编
元刻本八十册,十二函,十四行,二十八字。
钤印有:“By Exchange/John Crerar Library/1928”,即罗浮所购,经芝加哥克利尔图书馆收入。
王重民书录p.696:
原题:“建安祝穆和父编。”新集、外集题:“南江富大用时可编。”按此本无刻书牌记,不知为何时何地所刻。孙氏廉石居与北平图书馆并有元泰定丙寅刻本,行款与此本不同,疑此本刻于泰定以后,或已在明初矣。卷内有“东汉传经之家”印记。
D. 王树柟书藏
在敦煌高昌写经部分已提及一部极为珍贵的六朝写本《大般涅槃经》是来自王树柟书藏。宋金元刻本中有《元文类》及《伊洛渊源录》两种为王树柟原藏,均于1929年4月3日入藏。
王树柟 (1851—1936),字晋卿,号绵山老牧,别署野史氏,斋名陶卢、陶卢主人、文莫室、三食神仙字斋、陶卢老人、节爱堂,河北新城人。生于清咸丰元年(1851)。早惠夙成,博闻强记,训诂考订,幼即专精。年少随读莲池书院,深得曾国藩、李鸿章的赏识。光绪二年,举于乡,主信都书院。十二年,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官知县,选授四川青神县知县。后奉命至成都,又署资阳、新津、富顺,政绩卓越。因受陷而革职。张之洞闻之,延入幕府,命先生至甘肃,先生游仕生涯从西南转到西北,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二十一年,陕西总督陶谋求人才,聘为幕僚,奏复其官,寻出知中卫县。任内两载,浚旧渠数十,案牍之暇,仍不废著述。二十八年,在中卫县署刊刻“欧洲族类源流略”等多种,以勇于任事,再以卓异荐,以直隶州知州在任候补。
先生素以善理财、革弊政闻名,三十二年三月,继吴引孙任新疆布政使,在任期间,开源节流,整顿财政,开办实业,兴办教育,对中国近代西部的开发,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三十三年,深感新疆地广民稀,乃召集有志之士,网罗文献,分纂《新疆图志》,与袁大化共任主修。宣统二年七月,被人诬告诽谤,巡抚联魁与陕西总督联手参劾,先生蒙冤被革职。入京后历任学部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官、礼学馆高等顾问官。
民国元年,刊行《新疆图志》一百六十卷,六十册。该书后成为中国边疆史地学的经典之作,是后世治学修史必备的文献。三年二月,袁世凯令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总裁(后改称馆长),聘先生为清史馆总纂,参与编撰《清史稿》。同月,任约法会议议员。五月,参政院成立,任参政院参政。五年六月,袁世凯去世,同月由黎元洪继任,下令拆撤参政院。七年,任第二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十年十一月,“敦煌经籍辑存会”成立,由叶恭绰、李盛铎、王树柟、罗振玉主之,多为当时收藏有敦煌遗书或对敦煌遗书有所研究者,由该会成员的努力,发表不少有关敦煌的著作。十四年二月,段祺瑞执政召开善后会议。十月,“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成立于北京,任委员,该会以日本退还之庚款聘请国人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十五年十一月,至日本东京出席“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十七年,再赴日本出席会议,深为彼邦学者所敬佩。同年,应奉天萃升书院院监于省吾之邀,前往主讲经学。十九年,主讲奉天萃升书院。二十五年春以疾卒于北平西直门内寓所,终年八十六,夏(旧历四月)葬于北平西红山口山下。
王树柟治学广泛,文采横溢,殚心著述,至老不辍,尤以小学特精,常以《尔雅》、《广雅》、《夏小正》诸书订正经文,在晚清学界独树一帜。著书广及训诂、算数、地舆等,总共53种,685卷。晚年编自传《陶卢老人随年录》一书。
1928—1929年施永格及恒慕义 (Swingle/Hummel)以Mellon Gift Fund提供的10000美元采购王树柟藏书共1655种,22100册。国会图书馆收入王树柟书藏均有April 3, 1929及379064入藏号印记。根据此印记,现查出近四百种收入,其中元刻本有下列两种:
1. 元文类 七十卷 目录三卷 (元)苏天爵辑
元刻明印配补本,二十册,四函,四周单栏,白口,黑单鱼尾,十行十九字,版框高20.5厘米,宽14.3厘米。
1929年4月3日入藏,入藏号379064,原王树柟藏本。
王重民书录pp.1100-1101:
元苏天爵辑。按此本配版约在五种以上,真不啻一元明百衲本矣。有就元版印者,前半部叶数最多,如卷六后题卷七前题仍作“国朝文类”是也。有就明嘉靖十六年晋藩刻本者,如卷端所附马朋序,卷内版心较大,字画较疏朗之叶,上书口并刻有“晋藩重刊”者是也。有因于明初坊刻本者,陆心源《仪顾堂续跋》云:“明初坊本又多卷十八‘李节妇冯静君两赞’。”(卷十四)此本卷内有文而目录不载,且卷七○不多“高昌偰氏家传”,则因补配时卷七○仍元版,卷十八据明坊本也。有仿元本重刊者,如后半部字体似元本,而笔画纤细之叶是也。此外补叶,字体颇不整齐,散在全书,当是刷印时所补。然行款莫不与元西湖书院本同(唯补叶末行有在十九字以上者),则因明代各翻刻本莫不祖西湖书院本也。卷内有:“长白马佳宝康审定宋元旧椠,并元明人旧抄旧校之记。”马朋(序)嘉靖十六年(1537),王理(序)元统二年(1334),陈旅(序)元统二年(1334),王守诚(跋)元统三年(1335)。
2. 伊洛渊源录 十四卷 (宋) 朱熹撰
明翻元刻本,六册一函,十行二十字,版框高19.3厘米,宽13.8厘米。
1929年4月3日入藏,入藏号379064,原王树柟藏本。本馆另藏一复本,入藏年日不详。
王重民书录p.203:
宋朱熹撰。按北平图书馆藏本有明成化九年张瓒序。李世安(后序) 至正九年(1349)。
E. 杭州西湖雷峰塔所出经卷
1924年9月25日下午杭州西湖畔之雷峰塔倒塌,在砖孔内发现佛经,经卷首端题:“天下兵
马大元帅吴越王钱弘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乙亥为北宋开宝八年(975),时吴越王钱弘俶仍在位。经卷发现后散出,部分来到国会图书馆。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陁罗尼经残卷
北宋开宝八年,刻本一卷,一木匣,342行,长6英尺,宽2英寸。
据1936年《国会图书馆报告》(Report of the Librarian of Congress)载,此经为1924年9月25日下午,杭州西湖畔之雷峰塔倒塌所出。此本为浙江省省长夏超送美国人,转赠国会图书馆。共342行,6英尺长,2英寸宽。卷内有跋文末署“佛历二千九百五十二年岁次乙丑十二月十五日,谈国桓为蓝尔先生题”,此跋是谈国桓应张学良之请为美国人蓝尔先生所书。
“台北中图”亦藏民国十三年(1924)杭州西湖畔之雷峰塔倒塌后所出此经,疑不同卷,有书影可核。
王重民书录pp.781-782:
是经雷峰塔出后,经卷破裂,仅存上截,从三四字至八九字不等。有谈国桓跋云:“此《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陁罗尼经》也。宋时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弘)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久供养,即雷峰塔所藏者是也。塔倾经现,敬阅一过,福缘不浅。佛历二千九百五十二年岁次乙丑十二月十五日,谈国桓为蓝尔先生题。”
F. 傅增湘藏园珍本
共五种,均为1941年2月17日入藏。
1. 妙法莲华经七卷
北宋刻本,一卷,一木匣,行二十七字。
1941年2月17日入藏,原傅增湘藏园藏本,有题识记“妙法莲华经七卷美金壹百贰拾元”。
此本《妙法莲华经》书名后有张翰墉题写“藏园老人珍藏佛弟子张翰墉敬书时年八十有一”字样,并钤有“八十一翁”、“张印翰墉”两印章。卷端有祇园说法图一幅,图后正文冠以“终南山释道宣述”的“妙法莲华经弘传序”,附“回向发愿文”,文后即卷一,卷名下题“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第七卷卷末有刻书题记两行:
此经再将诸本校勘重开并无
讹谬 钱塘丁 忠 开字
题记后有“沅叔审定宋本”印章一枚。
此本为国会图书馆向傅增湘购入,国会图书馆藏有当时傅增湘用“藏园抄本”行格纸手书的售书记录,计“魏书一百十四卷美金捌百元”、“后汉书补志三十卷美金贰百元”、“东坡纪年录一卷美金伍拾元”、“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残本三卷美金叁拾元”、“妙法莲华经七卷美金壹百贰拾元”,末尾总结“以上宋版书五种定价美金壹千贰佰元 沅叔手记”。每书之下各有题识,《妙法莲华经》的题识如下:
“妙法莲华经七卷美金壹百贰拾元。北宋刊本,每行二十七字,字体朴厚,是名手所书。此经出江苏吴江县某寺塔中,十余年前,塔坏而经出,只十余卷,上海曾影印一本。此卷首数尺浥损,取影本补之。”
由此记录,可知国会图书馆向傅增湘一次整批购入宋版书五部,《妙法莲华经》是其中之一。又别纸有傅增湘手跋,述此本原委颇详:
“此北宋刻莲华经,余十五年前得之吴门积宝斋孙伯渊许。据言吴江垂虹桥□某寺有塔忽圮,塔中藏此经二卷,其完好者归于湖州蒋孟苹。此卷虽多破损,然余见其蝇头细字,雕□工雅,楷法精妙,似仿东坡。亟以善价易得。卷末跋文二行,文曰:‘此经再将诸本校勘重开,并无讹谬,钱塘丁忠开字。’据此知为浙杭刻本。昔治平元年诏刊七史,即牒下杭州开版。以杭州多良工故。虽细楷如米粟,而刀法精妙,锋颖如新,至可宝也。蒋氏得此经后,曾有影本,余乞得一本。此卷重付装池时,其首卷缺损之处,即取影本补入。女□[娲]炼石,为天地弥此缺憾,亦足快矣。庚辰十月蜀南傅增湘书于藏园。”
将此手书跋文,与《藏园群书题记》卷第十子部五释家类中的《题北宋刻妙法莲华经》相对勘,大意不差,而文字颇有出入,手书跋文比“题记”更为雅洁。手书跋文日期为“庚辰十月”(1940),而“题记”所署则为“乙亥九月”(1935),未知何者为是。
关于此书字体仿苏东坡(1036—1101),国会图书馆另藏傅增湘《北宋本妙法莲华经》手批云:“小字仿苏东坡,极为古茂,纸墨亦精湛(下略)。”可作旁证。
关于此书刊印年代,傅增湘及其他藏家异口同声确定为北宋本,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慕义(Arthur Hummel) 亦定为11世纪中期,至迟为1080年以前刊本,当有所据。
王重民书录pp.780-781:
原题:“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内有“沅叔审定宋本”印记,又别纸有沅叔先生手跋,述此本原委颇详。此本卷一残佚,用印本补之。又各纸接裱甚紧,中缝题字,多被压覆。兹录题记于后:
此北宋刻《莲华经》,余十五年前得之吴门积宝斋孙伯渊许。据言吴江垂虹桥畔某寺有塔忽圮,塔中藏此经二卷,其完好者归于湖州蒋孟苹。此卷虽多破损,然余见其蝇头细字,雕镌工雅,楷法精妙,似仿东坡,亟以善价易得。卷末跋文二行,文曰:“此经再将诸本校勘重开,并无讹谬。钱丁忠开字。”据此知为浙杭刻本。昔治平元年诏刊七史,即牒下杭州开版,以杭州多良工,故虽细楷如米粟,而刀法精玅,锋颖如新,至可宝也。蒋氏得此经后,曾有影本,余乞得一本。此卷重付装池时,其首卷缺损之处,即取影本补入,女娲炼石,为天地弥此缺憾,亦足快矣。庚辰十月蜀南傅增湘书于藏园。
2. 东坡纪年录 一卷 (明) 傅(GFDB6)编纂
宋刻本,一册,一函,十一行,十九字,版框高19.5厘米,宽12.9厘米。
1941年2月17日入藏,入藏号602921。原傅增湘藏园藏本。
傅增湘签题:“《宋本东坡纪年录》,此傅藻所撰《纪年录》一卷即年谱也,列于《梅溪集注分类东坡诗》之前。半叶十二行,每行十九字,注双行二十五字。细黑口,左右双栏,写刻俱精,为南宋建本之最佳者。此书旧藏于清宫昭仁殿,载在《天禄琳琅后目》中,故钤有‘天禄琳琅’、‘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各玺印,惜只存此首册耳。”书于“藏园抄本”蓝格纸上,钤“沅叔手践”白文方印。
国会图书馆另藏有当时傅增湘用“藏园抄本”行格纸手书的售书记录:“《东坡纪年录》一卷,美金五十元。宋刊本,半叶十一行,行十九字。白口双阑,板心上记字数,左阑有耳记篇名。此即百家注苏诗之首卷,初印精美。清代内府御藏入《天禄琳琅后编》,有‘天禄琳琅、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各玺章。”另有钤印:“洗心室秘籍印”,“沅叔审定宋本”,“江安傅沅叔考藏善本”,“忠谟继鉴”,共11印(“乾隆御览之宝”钤2处,作1印)。查《四部丛刊》影印借自南海潘氏藏宋“建安虞平斋务本书堂刊本”行字与此本同,但字体不一,且王十朋序在前,赵夔序在后(两书二序均首尾相连在一叶中,不可能是装订问题),当为不同版,即王考天禄“王状元集诸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之零本。
王重民书录pp.239-241:
原题:“仙谿傅(GFDB0)编纂”。按《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六载宋版苏诗两部,一题“王状元集诸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一为增刊校正本,有“建安虞平斋务本书堂刊”牌记,今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此本有“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周暹”,“双鉴楼”,“藏园”,“增湘”等印记,盖即《天禄后编》所载之第一部零本也。此本撰人作傅(GFDB0),姓氏叶亦题傅氏(GFDB0),字荐可,撰纪年,务本书堂刻本两处均作“傅藻”,以其字荐可推之,似以作“藻”者近是。然无他证,俟质夫知者。卷端有诗集序两篇。赵夔序,王十朋序。
3. 后汉书补志三十卷 刘昭注补
南宋绍兴间刻本,九册,三函,九行十六字。
1941年2月17日入藏,原傅增湘藏园藏本。
卷首夹傅增湘“藏园抄本”蓝竖格手书书题一纸,题曰:“宋本《后汉书补志》三十卷,宋绍兴时杭州刻本。半叶九行,每行十六字。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姓名,司马彪续志本附刻范书之后,故此三十卷可以单行,不为残缺也。《后汉书》以此本为最善,此书出于内阁大库,蝶装巨幅,书衣签题犹存古式,弥足宝玩。惟间有补版已入元代,当为元时所装褙也。”
国会图书馆另藏有当时傅增湘用“藏园抄本”行格纸手书的售书记录:“《后汉书补志》三十卷,美金弍百元。宋刊大字本。半叶九行十八字,注双行二十字。白口,双阑,板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姓名。此南宋初(约在绍兴时)杭州刻本,商务印书馆所印即与此同。刘昭补志本单行,此完善不易得。”
王重民书录pp.92-93:
原题:“刘昭注补。”按此本流传较鲜,且今日似已无全书。涵芬楼藏本,大致完备,与北平图书馆藏本相配已印入百衲本二十四史内,平馆所藏凡五部,无一完整者。其本皆从内阁大库中流出,此本亦内阁大库物,补志适完备,为可宝也。内有元代补版,盖为元代所刷印。百衲本有张菊生先生跋,不具详。卷内有:“双鉴楼”、“藏园密笈”、“沅叔审定宋本”、“傅增湘”、“书潜”等印记。
4.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残存三卷 (唐)杜甫撰
宋刻本,三册,一函,十一行二十字,注双行,二十五、六、七字。
1941年2月17日入藏。原傅增湘藏园藏本。
国会图书馆藏有当时傅增湘用“藏园抄本”行格纸手书的售书记录:“《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残本三卷,美金叁拾元。宋刊本。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注双行二十五字。细黑口,双阑。有明人藏印。”
王重民书录pp.829-831:
按是集购自江安傅氏,有其题记数则,称“此本最为罕见”,而不知宝礼堂竟有全帙也。宝礼堂《宋本书录集部》第五页云:“《分类集注杜工部诗》二十五卷,二十八册,以诗题之门类分,凡七十二门。注诗姓氏总一百四十有九人,所采之注,以王洙、赵次公、苏轼、郑邛、杜修可、薛梦符数人为多。卷首列诸家序跋、题词、墓志铭、传,次年谱,撰者吕大防、蔡兴宗、鲁訔三家。此本仅存卷十四至十六,为时事、边塞、将帅、军旅、文章、书画、音乐、器用、饮食九门。卷中宋讳或避或不避,据宝录所记,缺笔至“廓”字,则为南宋末年建阳书坊所刻,宜其避讳之不谨严若是也。卷内有:“辅叟图书”、“旧山楼秘本”、“双鉴楼”、“增湘”等印记。
兹更录傅氏题记于后:
南宋建本存卷十四、十五、十六凡三卷。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字,注双行二十五字,细黑口,左右双栏。藏书印章有“辅叟图书(此似明人印)”、“徐氏家藏图书”、“赵宗建读书记”、“旧山楼”各印(赵氏为常熟藏书家)。
此本最为罕见,常熟瞿氏亦有《分门杜诗》,然与此本不同。
《雁影斋题跋》不著编者姓名,王琪序称:何君瑑、丁君修得原叔家藏及古今诸集,聚于郡斋,三日而后已,殆即何、丁二人所编分七十二门。
5. 魏书一百十四卷目录一卷 (北齐)魏收撰
宋刻明初印本,六十四册,十八函,九行十八字。
1941年2月17日入藏。入藏号602921. 原傅增湘藏园藏本。卷内夹傅增湘“藏园抄本”竖格手书书题一纸,题曰:
宋本《魏书》一百十四卷。/宋刊元修本,大版心,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黑口,左右双阑,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姓名。/钞配九册,自卷三(帝纪三)至卷十九(列传下七)上,共十七卷。/藏书印章有“礼部官书”大官印、“少谿主人”朱文印、“季振宜印”、“沧苇”朱文印。/礼部尚书(明初官印),季振宜字沧苇(清初藏书大家)。/钞配各册有季氏印,断为明末清初所写,亦三百年前物也。
国会图书馆藏有当时傅增湘用“藏园抄本”行格纸手书的售书记录:
魏书一百十四卷,美金捌百元。宋刊大字本。半叶九行十八字,版式阔大,字体方整,皮纸韧厚如梵夹。全书六十四巨册,元时印本,有五册钞配,此即眉山本七史之一。每册有礼部官书朱文大印,又季沧苇印。商务印书馆所印即借此本。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云:
宋刊元修明印本,半叶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栏。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刊工人名,间有元时补版。原版字仿欧体,补版渐趋疏俊,元刻益加圆活。桑皮厚纸印,纸幅阔大,与余藏《南齐书》相同。每卷钤“礼部官书”朱文大印亦同。又有“少谿主人”、“季振宜印”、“沧苇”等印,递藏明项笃寿、清季振宜家。帝纪卷三至十二、列传卷一至七钞配,然亦钤有季氏印。(临清徐梧生遗书,庚午岁以二千金收得)。—p.212
据《抗战时秘密搜购沦陷区古籍始末》记:
二十九年二月中旬,沪港两地都收到了重庆的汇款,开始搜购的行动。上海方面最先购到的,是刘世珩“玉海堂”的一批善本书,刘氏字聚卿,号蔥石,安徽贵池人,为清季广东巡抚、曾出使英俄的刘瑞棻之子……珍藏甚多……刘氏死后,所藏陆续为其子有满清遗少之称的公鲁典卖,同志会以一万七千元所得的第一批书中,便有一部元刊本《玉海》和一部宋刊本《魏书》,都是玉海堂的镇堂之宝。
王重民书录pp.94-95:
北齐魏收撰。按明南监所藏唐以前诸史版,《魏书》最为刓敝,万历间冯梦祯欲求一善本,已不可得。今涵芬楼辑印百衲本廿四史,于是书用涵芬楼、北平图书馆、双鉴楼及嘉业堂四家藏本配成,双鉴楼本即此本,今归国会图书馆。检其刻工姓氏,有与明初翻刻南北史及辽史同者,则当是明初刷印本(四本中似以北平图书馆藏本刷印较早)。张菊生、傅沅叔先生谓为元印者,恐不足信。卷内有:“礼部官印”、“季印振宜”、“沧苇”、“少谿主人”、“双鉴楼”、“藏园”、“傅增湘”、“沅叔审定宋本”等印记,其礼部官印为明初所钤,疑为南监修版之后,礼部遣人专印,故用纸独佳也。自卷三至卷十九,凡十七卷九册为钞配,然钞配本上钤季氏印,则为明末清初所写,亦三百年前物也。刘攽等序目。
G. 20世纪40年代入藏本
除由傅增湘藏园收入五种外,尚有下列各种:
1. 文章正宗 (宋)真德秀 编
宋刻本,残存四卷四册,十行二十字。
此书1946年7月26日入藏,入藏号:2620E.。
王重民书录pp.1071-1072:
宋真德秀编。按全书凡二十四卷,此本仅存卷四、卷十、卷十三、卷十五。《天禄琳琅书目》卷三,《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三,《仪顾堂续跋》卷十四皆载宋刻本。瞿氏、陆氏所记行款,又均与此本相同。陆跋云:“版心有字数及刊工姓名,宋讳有缺有不缺,盖宋季坊刊也。”亦无不与此本相同。陆跋又云:“间有元修之页,则无字数及刊工姓名矣。”余检此四册,每页均有字数及刊工姓名,然实有元修者,其字数为楷写,刊工姓名似亦照原姓名重刊,岂此本之刷印,又在陆本之前欤?卷内有“朱筠”、“朱印锡庚”等印记。
2.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宋)唐慎微撰
蒙古定宗四年平阳张存惠据政和本草翻刻本,残存十三卷,十册三函,四周双栏,白口,双鱼尾,十一行十九至二十一字,版框高17.3厘米,宽12.6厘米。
此书1940年1月12日入藏,入藏号577702.。
王重民书录pp.529-532:
原题:“成都唐慎微续证类,中卫大夫康州防御使句当龙德宫总辖修建明堂所医药提举入内殿官编类圣济经提举太医学臣曹孝忠奉敕校勘。”按原书凡三十卷,此本存卷一、四、五、七、八、十、十一、十五、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二,仅十三卷。是书宋代两经官刻:一为大观二年艾晟序刻本,一为政和六年曹孝忠奉敕校刻本。此本为元初张存惠翻刻政和本,又增入寇宗奭《本草衍义》,书题下所注“己酉新增《衍义》”者是也。钱谦益、钱大昕并谓己酉为元定宗后称制之年,杨守敬韪之,则是书刻于金祚已亡之后也。明成化四年山东巡抚原杰翻刻于鲁,明代诸翻本,盖多从原氏翻本出。又《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四有金贞祐二年嵩州福昌孙夏氏书籍铺刊《大观本草》,为元大德宗文书院本所从出,而杨氏海源阁有宋刊《政和本草》,半页十一行,行十九、二十、二十一字不等,见《楹书隅录》卷三,行款与此本同,谓为是刻祖本,极有可能。贞祐本为真金本,自大德翻刻后,世人只知《大观本草》有元刻本,不知有金刻本,张存惠刻是书实在元初,而纪元用金泰和甲子,后人著录,遂通称为金本,名实虽不合,然相因莫改,甚矣习惯入人之深也。金元两代平水刻书之业颇盛。是书刻于金元之交,尤为书业鼎盛时代,故字画与插图,均较为他处所刻者为精。卷四海盐、解盐两图,古朴生动,远非宋本《列女传》托名顾恺之画者所能比。持校俄人科斯洛夫在黑水古城所得金刻王昭君、赵飞燕画像,虽雅秀殊观,而人物之活跃,极为相似。此题“平阳府姜一刊”,彼题“平阳□家敬印”,当为同一时代刻品。元明以来戏曲小说所插版画,要当以此为祖,然则版画之兴,亦当由平阳启之。《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八载是书一部,今不知为真为伪,亦不知流落何许。北平图书馆所藏,亦仅残本。此本无名家印记,观眉端所批,为出于一庸医之手,盖乱后流入北平,又流出海外者也。
3. 文粹 (函脊题: 唐文粹)一百卷
元刻明印本,二十八册,四函,四周双栏,黑口,双鱼尾(间有单鱼尾),十五行二十五字,版框高19.8厘米,宽13.5厘米。
此书1947年1月6日入藏,入藏号0477F,钤印“6 Copy_”。
王重民书录p.1067:
原题:“吴兴姚铉纂。”按《四部丛刊》影印本补版尚不多,此本则太半为补版。与《四部丛刊》本比校,见有相同之版,盖明代中叶修补刷印之本也。卷内有:“百乐堂览书画印记”,“自强斋藏书记”,“东武李氏收藏”,“是书曾藏自强斋”等印记。自(序),施昌言(后序)宝元二年(1039)。
4. 礼经会元四卷 (明) 梅鼎祚著
元刻明印本,四册,一函,十一行二十四字,版框高20.8厘米,宽13.8厘米。
此书亦为1947年1月6日入藏,入藏号0477F,钤印“6 Copy_”。
王重民书录p.19:
原题:“宋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赠开府仪同三司南阳邵开国公食邑二千一百户食实封一百户谥文康叶时著。”陆氏《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丁氏《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并著录。按此本刻于元明之间,相其纸墨,盖为明代刷印者也。卷内有“林印一桂”、“林允瞻家藏印”等印记。潘元明(序)至正二十五年(1365),陈基(序)至正二十六年(1366),叶广居(跋)至正二十五年(1365)。
以上七宗收书源流探讨,已包括23种宋金元刻本。另有北宋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于1937年1月14日入馆,可与20年代40年代入藏本归为一宗,共计24种。中国战乱,为民国年间大量善本古籍外流之主因,藏书家抛售好书,以本身无力护宝;书主将珍爱之颜如玉,转售予国会图书馆,以企在海外有安身立命之地。对于善本古籍的出处,是本人在国会图书馆工作近三十年最感兴趣,也最费周章的研究课题。本人在书库、残卷、旧档,孜孜不息的工作岁月中,浸濡于当年不同的收购情况下,一批书、一堆档、一种书的来历,几经推敲,多方查考,加上难得的机遇,各个案例,梳理昭彰。最感到欣慰的是整理出满文内府档(巴软德收藏,1931年),山东方志(潍县县长高鸿裁收藏,1933年),王树枬书藏(1929年),纳西文书(洛克博士藏,1924—1948年)等。国会图书馆的收书史,与中国政局、学界、出版界和藏书家人际关系及历史上各种因缘际会息息相关。综而言之,这是一部中美外交文化史。
H. 善本古籍数位化
抢救古籍,善本再造,是当今学界最响亮的口号。但古籍复制处理,往往是对善本最大的伤害。本人主持的国会图书馆善本数位化项目,自去年五月迄今,已完成五百种宋元明刻本的数位化工作。在数位化处理上,国会图书馆项目有两大优势:一则善本书纳入本馆后,以限制严格,地处遥远,乏人知晓,书少被翻动,书品均甚好;一则馆内对善本古籍复制处理要求至为严格,由专人检视原书,鉴定是否予以复制,应用何种设备(包括灯光、投射角度、翻书助用器,展开张力等)和复制色彩校正。“台北中图”与本馆合作促成此数位化项目,由台北汉世纪公司派员在国会图书馆执行。
敦煌高昌写本将参加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予以数位化。
宋金元刻本已挑出十种数位化,挑选过程至为慎重。仔细察看原书版本、刻工、印记,核对台湾地区、大陆收藏目录,已出版者,再比较书影、内容、质量。十种具备数位化项目要求并已完成者如下:
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存卷第193,北宋丁庆印造。北宋本距今近千年,虽残亦极珍贵。
2. 《文章正宗》存卷4、10、13、15,宋刻本。以七八百年古籍而言,保存上佳矣。
3. 《东坡纪年录》年谱一卷,宋刻本。金镶玉装,书品极佳,钤印11。此书与《四部丛刊》影印借自南海潘氏藏宋“建安虞平斋务本书堂刊”本为不同版。
4. 《妙法莲华经》七卷,北宋刻本。此经出江苏吴江县某寺塔中,孤本。
5. 《景德传灯录》存卷第十九,南宋绍兴间刻本。雕椠精湛,纸张厚实,书品极佳。《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是书宋版卷十至十二,无此卷,故虽残,亦足珍贵。
6.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存卷1,4—5,7—8,10—11,15—16,18—20,22,共十三卷,蒙古定宗四年平阳张存惠据政和本草翻刻本。插图十分精美。仅北京国图藏全本一部,他馆所藏皆不全。王重民所记北平图书馆所藏残本,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另《四部丛刊》初编有据金泰和晦明轩本影印(疑即北京国图藏本),版式行字字体均与此本不同,为另一版本。此外,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扬州季范董氏藏金泰和晦明轩本影印,有线装、精装两种,据1993年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尚志钧等点校本《证类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描述,与此本亦非同版,尚志钧等点校本广征博引,述版本渊源甚详,但未及馆藏此本。此书或与北京国图藏本相同,但另有眉批,亦有参考价值。
7. 《世医得效方》二十卷,元至正三年陈志刊行本。金镶玉本,保存完好。“故宫”(台北)有据此本翻刻之明刻本,此元刻本唯北大有全本,北京中医研究院有残本。
8.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附文集二卷年谱一卷,元广勤书堂刻本。金镶玉装,纸深黄。是书台湾地区各馆藏诸元刊本或无文集,或阙年谱,此本诗文年谱俱全,故选此扫描。
9. 《元文类》七十卷目录三卷,元刻明印配补本。天地较宽。此元刻明印配补版约在五种以上,可谓元明百衲本,是为特色。台湾地区未见,大陆有《国朝文类》元刻明修本,书名不同,配补版亦未必全同,具版本价值。
10. 《韵府群玉》二十卷,高丽翻元元统间刻本。摹画颇工,纸墨皆佳。据王重民考,今所存是书刻本中,此本来源为最古。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录有元至元二十八年东山秀岩书堂刊本,实为明洪武元年刻。
上述善本影像在华盛顿取得后,即日送交台北,从事后续处理,现将定位影像由台北调来,展示给大家。
总结:国会图书馆善本古籍的收藏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文专研敦煌高昌写经十一种和宋金元刻本廿九种,虽然这四十种古籍不及国会图书馆典藏善本(乾隆以前刻本和手稿)的百分之一,但由这篇报告可看出收藏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大概轮廓。
顾盛书藏来自1844年美国首任驻华全权公使Caleb Cushing 在澳门停留期间,购入两百多种汉文及满文图书,而在华购书的依据出自《望厦条约》第十八款。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1844年7月3日),清朝“大皇帝特派钦差大臣太子少保两广总督部堂总理五口通商善后事宜办理外国事务宗室”耆英(1787—1858)与“(亚美理驾)大合众国大伯理玺天德特派钦差全权大臣驻中华”加勒顾盛(Caleb Cushing,1800—1879)于澳门缔结《望厦条约》。对顾盛来说,书籍和教育是文化的重要支柱,要了解中国,就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他主动要求在《条约》中加入以下条款:
准合众国官民延请中国各方士民人等教习各方语音,并帮办文墨事件。不论所延请者系何等样人,中国地方官民等均不得稍有阻扰陷害等情,并准其采买中国各项书籍。
购书条款加在正式外交文件中,在19世纪可谓创举。这是中美文化交流的肇始,也是中美文化和外交的第一次接轨。
以后陆续收书,官方源流有1904年“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中国赠书”,《辛丑和约》庚子赔款谈判使者柔克义在华购书(1884—1888,1900—1901,1905—1909)及以个人身份在华访书(1888—1889,1891—1892,1913—1914)。1919年袁世凯秘书罗惇曧赠《敦煌唐人写经》与国会图书馆馆长。后有1936年浙江省省长经由张学良赠北宋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陁罗尼经》于美国人,再转至国会图书馆。又有1953年敦煌专家苏莹辉经由美国大使馆交《敦煌北魏写经》和《敦煌唐人写金光明经》。如将国会图书馆所有古籍善本一一整理溯源,娓娓道来,从中可见中美外交文化史,又可看出在残酷的外交协定[如《望厦条约》、《辛丑和约》]之余,杰出的外交官洞窥到文化的交流是两国彼此了解、和平发展的最佳保障。
私人书藏流入者有傅增湘、王树柟珍藏。每种善本古籍过手于大藏书家者,均经揣摩把玩,甚至是爱不释手。收藏家的题记,均应仔细推敲,要能体会他们割爱的心情,才能真正看出宋金元本的价值。
西方学者如施永格、罗浮博士在中国和日本购得善本,其价值更非一般。施永格为植物学专家,精通本草、医书和地方志,曾于1915、1918—1919及1926年三度至中国、日本访书。国会图书馆收藏有十个不同版本的本草,均为施氏之功。施永格与张元济,日本和中国汉学界交往甚密,有一批智囊团协助他,替国会图书馆收书。罗浮博士本人精通多种语言及人类学、博物馆学、艺术、印刷等学。由罗浮购得的康熙三十五年焦秉贞手绘绢本《耕织图》,可能是世间最好的版本。若要了解国会图书馆善本收藏,这些收书学者本身的学养、成就均应仔细研究。
我们确认这些善本的价值后,下一步是如何将原书存真展现,在不同学术领域予以定位和把成果从典藏单位移至学者面前,共同分享。如今利用数位科技,把国会图书馆所收善本,扫描成存真度极高的影像,邀请专家学者加以诠释解读。本人尽量提供历史布局,文献佐证,将原书以彩色和同样纸张及装订,精制出版。相信通过这番苦心和运作,宋金元刻本不再是千年的旧笈,而是学者益智和怡情的良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