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系统的梳理之前,有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即日本共产党和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实上,制约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日本共产党对推动战前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战后的民主主义文学运动都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文艺批评家本人就是共产党员或赞同共产党立场的知识分子。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即一些文艺批评家虽然运用马克思理论从事文艺批评,却与日本共产党处于疏离甚至对立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一些被开除党籍的人,如中野重治、野间宏(1915-1991)、小田切秀雄(1916-2000)等人。还有一类是党外知识分子,如吉本隆明(1924-)和柄谷行人。尤其是吉本隆明的文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批判日本共产党战后的文艺政策和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
那么应该如何来看待他们的文艺理论呢?如果站在日本共产党的立场上看,这些人无疑都是反党分子,不应该算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ZW(〗「あとがき」,『宫本顯治文芸評論選选集』第一卷,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0年,第670-698頁。〖ZW)〗。但我们应该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比如中野重治,他是因60年代核试验的政策问题与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产生不同意见被开除的。然而,无论是战前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还是战后的民主主义文学运动,中野的文艺批评活动都始终处于运动的中心位置,如果彻底否定他,则根本无法完整叙述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历史。因此不应该由60年代的问题而回溯历史,从而彻底否定他曾经作出的巨大贡献。
对吉本隆明也应该作如是观。吉本从50年代开始就对日本共产党持一种激烈的批判姿态。他的批判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批判战后民主主义文学运动中的宗派主义;二是批判盲目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政策。关于前者,藏原惟人后来曾反省“由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时代残留的宗派主义作祟”使得战后民主主义文学运动遭遇挫折〖ZW(〗藏原惟人:「国民文学の問題によせて」,『藏原惟人評論集』第四卷,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67年,第226-227頁。〖ZW)〗。而关于后者,随着民主主义文学运动的展开也证明了吉本的批评是切中弊端的。因此不能以他是否反对日本共产党某些政策来断定他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因为,政党的政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理论,政党也会犯错误。日本共产党并不避讳在历史上曾经犯过“左倾”主义或右倾主义的错误,在《日本共产党的六十年》一书中对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反省和总结。毋庸置疑,在文艺政策上也曾有过失误,如二三十年代提倡“政治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等等。这些都曾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ZW(〗参看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编,段元培等译《日本共产党的六十年》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在最近的『民主文学』的评论中有论者重新积极评价非现实主义的其他创作方法,指出年轻作家摆脱传统的现实主义是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文学表现,是遭受挫折仍然胸怀理想的方法(北村隆志「若者の生をどうとらえるか」,『民主文学』,2004年7月)。〖ZW)〗如果不分清政党政策与马克思理论之间的区别,就会将政党政策抽象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理论,形成权威主义。
因此,重要的不是看他们是否被开除过党籍或是否反对过党的某些政策,而是看他们的文艺理论是否自觉地运用了马克思理论。就此而言,中野重治和吉本隆明是自觉运用了马克思理论的(关于这点在后面的相关章节会详细论述)。与此同时,本书也参照了中日学界对他们的总体评价。大体而言,一般文学史将藏原惟人、中野重治、三木清(1897-1945)、户坂润(1900-1945)、野间宏、小田切秀雄、吉本隆明、柄谷行人和小森阳一等人看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ZW(〗在这几位批评家中定位歧义性比较大的是吉本隆明。有关吉本的定位,三浦雅士在90年代出版的『近代日本の批評(昭和篇下)』(東京:講談社,1997年,第39頁)中指出,吉本战后的一系列论著“其意图很明显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建构现代日本文学史”。当然也不能说他是共产主义者,尤其在70年代以后立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五六十年代他确实在文艺批评和理论建构中自觉地运用了马克思理论。〖ZW)〗,因此本书也将他们列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主要考察对象。
本书由以下章节构成:“绪论”按时序梳理日本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发展史。第一部分第一章从日本的政治体制、大众化社会和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考察日本近现代的社会文化语境,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就“福本主义的形成”、“政治与文学”、“转向与本土化”、“文学大众化与大众化时代的文学”和“语言与形式”论题,从不同角度具体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日本的文化语境中的形成问题。第二部分对具有代表性的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藏原惟人、三木清、户坂润、吉本隆明和柄谷行人的理论进行专题分析。第三部分考察了中日两国之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相互交流与影响。总之,本书在方法上将总体概述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力求多角度立体地把握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整体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