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戏曲目录的组织

第二节戏曲目录的分类

<<上一页

编纂目录对书籍分类,是实现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以,中国古代目录及其相关理论,历来都十分重视书籍分类的科学合理。从《七略》的六分开始,到《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为止,其间经过九分、七分、五分等,可看出历代目录学家在目录中对书籍分类孜孜不倦的探索,以追求分类日趋完善、科学的精神。

以历代目录学家对目录中书籍分类的重视而言,戏曲目录作为目录家族中的一员,要研究它便不能不涉及到它的分类,这是体现戏曲目录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研究戏曲目录对戏曲作品的分类,便于人们更好地利用戏曲目录,认识戏曲目录在目录学、戏曲史、戏曲批评中的价值,更好地利用戏曲目录开发戏曲文献。

一、戏曲目录发展中存在过的几种戏曲作品分类方法

在古代戏曲目录发展中,曾出现过四种分类方法:

1.按戏曲作品的曲调分类。采用此种分类方法的有:《武林旧事》中《官本杂剧段数》、《辍耕录》中《院本名目》。前者将所录戏曲作品分作大曲、法曲、诸宫调、普通词调几类。大曲类又分为【六幺】、【瀛府】、【梁州】、【伊州】、【新水】、【薄眉】、【大明乐】、【降黄龙】、【胡渭州】、【石州】、【大圣乐】、【中和乐】、【万年欢】、【熙州】等29种。体现了曲与剧的发展承继关系。

2.按戏曲作品的品位分类。这是明中叶出现的一种戏曲作品分类方法。戏曲目录的作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戏曲作品据优劣分为若干品类,然后依次排列,代表作是吕天成的《曲品》。吕天成受钟嵘《诗品》、庾肩吾《书品》、谢赫《画品》影响作《曲品》。《曲品》全书分两卷,上卷评作家,下卷评作品。嘉靖以前的作家、作品分神、妙、能、具四品;隆庆、万历以来的作家、作品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

这种以品位归类的方法旋即为晚明祁彪佳所接受。祁彪佳作《远山堂曲品》与《远山堂剧品》,将所录传奇、杂剧分为妙、雅、逸、艳、能、具六品。但是祁彪佳的品类分法较吕天成是有所进步的。吕天成是首先为每一位作家定品,然后将所有的作品归其名下,这种分类方法的缺陷是以人论文。因为一个作家,其作品未必同样好或同样不好,所以此评不一定公正。祁彪佳则克服了这一缺陷,虽一人的不同作品也依实际情况分别入品。他说:“予操三寸不律,为词场董狐,予则予,夺则夺,一人而瑕瑜不相掩,一帙而雅俗不相贷,谁其能幻我以黎丘哉?”又在《曲品凡例》中说:“文人善变,要不能设一格以待之。有自浓而归淡,自俗而归雅,自奔逸而就规矩。如汤清远他作入‘妙’,《紫钗》独以‘艳’称;沈词隐他作入‘雅’,《四异》独以‘逸’称。必使作者之神情,与评者之藻鉴,相遇成莫遁之面目耳。”如将吕天成的《二淫》入“逸品”,而《三星》、《戒珠》、《蓝桥》、《金盒》、《神女》诸作却入“艳品”等。祁彪佳确实做到了“一人而瑕瑜不相掩,一帙而雅俗不相贷”批评准则,较吕天成《曲品》实公允客观多了。

这种品第戏曲作品的目录还有清代的《笠阁批评旧戏目》、《新传奇品》等目,不过其成就远不能与吕品和祁品相比。

3.按戏曲作品内容归类。这种方法在钱曾《也是园藏书目?古今杂剧》、黄丕烈《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录》中类分无名氏杂剧作品时出现过。他们将杂剧作品分为“春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六朝故事”、“唐朝故事”、“五代故事”、“宋朝故事”或者杂传、神仙、水浒故事等大类,但在整个戏曲目录发展史上并无大的影响。

4.按戏曲作品的体裁、撰著朝代(时代)分类,如《录鬼簿》、《曲录》等。这种方法是戏曲目录发展的主流,可以说贯穿整个戏曲目录发展的始终,且日趋完善。

前三种分类方法,在戏曲目录发展史上是少见的,可以说是戏曲目录分类方法发展长河中偶尔翻起的浪花,而第四种才是主流。所以,我们以第四种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同时兼及前三种。

二、戏曲目录中戏曲作品分类的标准

分类历来是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途径之一,戏曲目录编制也是如此,只是分类的标准与综合性目录不同,自有体系与传统。

(一)以戏曲体裁为标准

这一标准几乎是伴随着戏曲目录的发生而来。它又表现为两个方面:

1.体裁不同的戏曲作品各为一目,不相掺杂。如专录宋杂剧的《武林旧事》中《官本杂剧段数》,专录元杂剧的《录鬼簿》,专录南戏的《南词叙录》,专录传奇的《曲品》,专录民间戏曲的《花部剧目》等,到了当代,傅惜华作古代戏曲总目也是分体裁成册,也是传统的延续。

2.体裁不同的戏曲作品,在同一种戏曲目录中并立共存。如黄文旸的《曲海总目》,将戏曲作品分为“杂剧”与“传奇”两类著录,姚燮的《今乐考证》将戏曲作品分为“宋剧”、“杂剧”、“传奇(院本)”著录,王国维的《曲录》、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都是这样。

(二)以朝代(时代)为标准

对于一种体裁的戏曲作品,戏曲目录再以朝代(时代)先后进一步区分,这从早期发展的戏曲目录中便开始如此。《录鬼簿》中已将戏曲作品根据时代先后分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方今已死名公才人”、“方今才人”三部分。到了明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中《群英所编杂剧》,则继钟嗣成意,将杂剧作品由按时代划分发展为按朝代划分,把所录杂剧作品分为“元535本”、“国朝(明)33本”等。徐渭的《南词叙录》则将南戏作品分为“宋元旧篇”、“本朝(明)”。这种根据朝代类分戏曲作品的方法,在其后延续了下来,直到王国维的《曲录》类分为宋、元、明、清四大类。

(三)以人类书

戏曲目录对戏曲作品经过朝代、时代区分以后,对同一时代的戏曲作品作进一步类分,戏曲目录普遍使用的标准是以人类作品,即将同一作者的戏曲作品集中起来,然后按作者时代先后进行编次。这种方法不同于综合性目录,应该说也是起自《录鬼簿》,其后戏曲目录的戏曲作品分类,相继起而效之。现在的一些图书分类法,如《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即在个别类目使用这一方法,类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鲁迅等人的作品便是这样,如此实有利于开展对人的研究,体现了戏曲目录分类方法的科学性。

最后讲一下各种戏曲作品分类标准的级次。我们上述共论述了三条戏曲目录类分戏曲作品的标准,就是体裁→时代→作者,这三条标准的有序的编次,便形成了戏曲目录类分戏曲作品的完整的分类体系,即如下表,以《曲海总目》为例:

三、戏曲目录中戏曲作品分类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说明戏曲目录类分戏曲作品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我们选择了各朝有代表性的戏曲目录列为一表:

戏曲目录戏曲作品体裁戏曲作品产生时代(元)录鬼簿杂剧元代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方今已亡名公方今才人(明)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杂剧元人杂剧明人杂剧(清初)曲海总目提要杂剧传奇元人杂剧明人杂剧清人杂剧元人传奇明人传奇清人传奇(清末)今乐考证宋剧杂剧院本官本杂剧段数金院本元要杂剧明人杂剧清人杂剧金元人院本明人院本清院本

上表我们仅是举例到清代,其实,到当代也是如清代一样,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戏曲目录分类发展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是前后相承。如类分戏曲作品标准运用的次序,从元到清末没有改动。总是先戏曲体裁后朝代(时代),最后以人类书。其二是不断发展。在姚燮以前,戏曲目录类分戏曲作品的范围,不外乎元、明、清杂剧和传奇。而随着人们对戏曲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了宋杂剧在戏曲发展史上的地位,所以,到《今乐考证》,即把宋杂剧作品名目也收入其中,这样,整个戏曲史上的作品几乎完全反映在了一部目录之中。

总的来看,戏曲目录对戏曲作品的分类,是继承中有发展,而发展又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民国以后直到21世纪的戏曲目录的继续发展,也就是在著录作品方面就前朝目录发展丰富而已。

四、戏曲目录中戏曲作品分类的思想性

在古代戏曲目录中,类分戏曲作品的思想是缺乏系统、完整而明确的理论表述的,但从古代戏曲目录的本体中仍可看出强烈的思想性。应该说,每一部戏曲目录都体现了编目者自己的分类思想。如元杂剧作家中,赵文镜、张国宾、红字李二、花李郎等艺人作品,在《录鬼簿》中著录是与“诸名公”作品同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说明钟嗣成在《录鬼簿》中的分类思想是以才学为准则,以作品优劣为准则,并不论出身的贵贱与穷通。到了《太和正音谱》中《群英所编杂剧》,朱权则将此四人从名公间单列出来,另设“娼夫不入群英”类,且断言赵文镜、张国宾等名字都是讹传而来,特改为张酷贫、赵明镜等,便充分透露了皇室贵族阶级严重的封建等级观念,及蔑视艺人作家作品的心态。

又如清代支丰宜的《曲目新编》类目的排列,也很能看出一些分类思想。那就是注重当代戏曲作品,而不迷信古人的思想。支丰宜在《曲目新编》按语中说得明白:“传奇杂剧莫盛于国朝,故以元、明人次之,合成一表。”所以,他将所继承之《扬州画舫录》中黄文旸《曲海总目》的先元朝,再明朝,而后清朝的次序,改为先国朝(清朝),后元朝、明朝这样的一种次序,与传统的尊古心态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这里要谈的是,通过种种戏曲目录类分戏曲作品,体现出的一些较为普遍的分类思想。

(一)借助戏曲目录的分类反映戏曲发展的历史

戏曲目录对戏曲史发展的反映,早在《录鬼簿》中已经有明显的体现。《录鬼簿》向来为戏曲史研究者看作是古代戏曲史的开山之作,是古代戏曲史研究者所不可缺少的,文学史研究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或曰:“从戏曲史的角度看,最有价值的是钟嗣成的《录鬼簿》,它不是简单的戏曲目录……”或曰:《录鬼簿》“是一部元人写的当代杂剧史,也是我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李春祥:《元杂剧史稿?绪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或曰:“离开了《录鬼簿》,我们简直无法想象还能对元人杂剧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录鬼簿》的最重要的史料价值正是在这里。”齐森华:《录鬼簿散论》,《曲论探胜》。但是,我们应当明白,《录鬼簿》所以被人们看作是如此重要的原因,在于《录鬼簿》对所著录杂剧作品的分类,体现了钟嗣成反映戏曲发展史的思想,即将所有元人杂剧作家作品,按时代先后分为三期。试想如果没有这个分期,即使有这个目录,对杂剧史或者说戏曲史研究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这种按时序排列作家作品的方法,几乎为其后的所有戏曲目录编撰者所采用,使得一部部戏曲目录就如一条条淙淙流动着的戏曲史溪水,缘溪而上,即可见几百年、近千年的戏曲史发展光景。

(二)借助戏曲目录的分类体现戏曲目录编撰者的批评思想

在诗文为正统文学观念的元明清时代文坛上,能为戏曲作品编撰目录,行为本身已表现了戏曲目录作者对整个戏曲文学积极的批评思想,而分类则使得其批评思想更为直接和明朗。戏曲目录的编撰者通常是将自己认为优秀的作者和作品排列在前,其余则放置在后。以元杂剧为例,《录鬼簿》、《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列在前的几位作家及其杂剧作品,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称赏,如关汉卿、白仁甫、马致远、王实甫等,便是一些很好的例证。朱权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为清楚,即使是一个人位置的前后,他也不肯苟且。如在《录鬼簿》中关汉卿本是列在首位,而在《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中,却被朱权降到了第五位,原因在于朱权认为关汉卿“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而把他所认为词“如朝阳鸣凤,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音,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的马致远放在了第一位。

如果说钟嗣成和朱权等人的戏曲目录类分戏曲作品时所表现的批评意识还有些隐晦的话,那么,吕天成的《曲品》则直接以分类来体现作者的批评态度,将他所收录的传奇作品分作九品排列,“其不入格者,摈不录”。此种批评方式为其后的一些戏曲目录编撰者所采用,如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等,形成了一种以批评为旨归风格的戏曲目录。

以上是仅就戏曲目录类分戏曲作品具备批评思想而论,但批评的倾向如何,还须进一步对具体目录作出研究。

五、研究戏曲目录对戏曲作品的分类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注意戏曲研究中戏曲作品题材的分类和戏曲目录中戏曲作品分类的不同

为了更好地对戏曲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人们曾对戏曲作品按题材不同,作了系统归纳、分类。元人夏庭芝把杂剧归为“驾头、闺怨、鸨儿、花旦、披秉、破衫儿、绿林、公吏、神仙道化、家长里短之类”。明人朱权则把杂剧分为十二类:神仙道化、隐居乐道(或曰林泉秋壑)、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忠臣烈士、孝义廉节、叱奸骂谗、逐臣孤子、刀赶棒(即脱膊杂剧)、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等。。这两家是以描写题材的不同对戏曲作品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对以后戏曲研究产生了颇大的影响,如日本人青木正儿即采用《太和正音谱》的分类对元杂剧作品作了解释。但是,对于戏曲目录中对戏曲作品的分类影响却甚微。所以,应该说戏曲研究中以题材类分戏曲作品与戏曲目录中的戏曲作品分类是不同的。

(二)注意文学体裁的分类和戏曲目录中戏曲作品分类的不同

这是一个人们曾经混淆过的问题,所以特在此提出。郑振铎在论及中国文学分类时曾涉及到戏曲,说“许多人对于文艺的界说,至今还不明了;许多人对于中国文学的分类,至今还认别不清。例如,某某人的小说丛考,某某人的小说考证,都把小说与传奇杂剧混在一处,即把《燕子笺》、《桃花扇》、《一捧雪》与《水浒传》、《红楼梦》同放在一起,名为小说丛考或小说考证的一书,其实乃大部分讲的是戏剧,其中还杂有几部弹词。某某人编曲目,某某人编一部戏剧丛书一类东西的曲丛,又都把元明的小令、散套集混在传奇杂剧一堆;把《吴骚合编》、《阳春白雪》或《江东白苎》与《汉宫秋》、《西厢记》、《一笠庵四种曲》同列在一处。谁都知道这两种是根本不同的东西,一种是诗歌,一种是戏曲,然而,他们却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曲’,只为了杂剧传奇是用了‘曲’去写故事的,就是在许多图书馆书目中,却也如此的混淆着”。这一段论述本来是就人们对文学体裁的认识而言,但却被人引为说明中国古代戏曲目录中,戏曲作品分类混乱的证据。如谢灼华据以发挥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编制剧目只满足于部次甲乙的罗列剧名,很少研究一种戏曲与另一种戏曲本质与外在形式的区别,这可能由于封建社会查考与使用戏曲目录只限于少数人,他们一般只为查对藏书,不必讲求检索效率的提高。所以,往往只求一种简单书目据以查对。另一方面是文学书目长期以来,都是作家的业余闲事,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与方法探讨,这样,形成优秀的传统没有加以继承和发扬,新的检索方法,也不能迅速应用于文学书目之中,致使文学书目总是处于长期落后的状态。就是文学书目发展最早的书目之一——戏曲书目,同样是品种不全,分类混乱。”

谢灼华的这段论述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我国古代戏曲目录在戏曲分类方面毫无成就可言,这就掩盖了历史的真相。所以,一定要明白戏曲目录是对戏曲作品的分类,而不是就整个文学体裁分类,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戏曲目录中对戏曲作品分类的成就,从而予以必要的研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