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一章 文化外宣概说

结语

<<上一页

文化外宣是以文化为载体,以海外受众为主要对象、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的一项对外宣传工作。文化外宣不断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是我国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国际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时代中,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日益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在所难免。只有凭借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文化外宣活动,使本国的文化为外国民众所接受、感染,进而达到精神上的“归化”,才能够对他国的政策和国际活动产生影响,同时也为自身的安全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当前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各国之间的较量主要集中在“软实力”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跨文化传播和软实力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主导着世界文化与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世界信息和文化传播中这种西强东弱的态势,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播主权和文化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文化外宣的责任更为显著。因此,在和平时期开展文化外宣工作意义深远。

骆玉安:《关于实施中华文化走出战略的思考》,《殷都学刊》2007年第2期。

以下内容参考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410页。

《谈文化的特征》,http://www.blog.edu.cn/user4/xiaopin/archives/2007/1613403.shtml

见刘正琰、高明凯等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此外,精通日语的周作人也在《药堂杂文》的《宣传》一文中提到此观点。

刘海龙:《西方宣传概念的变迁》,http://commutheory.bokee.com/viewdiary.17160226.html

罗马天主教“圣部”之一,负责世界各地的传教事业,1949年前中国天主教会也归其管辖。

哈罗德?拉斯维尔(1927):《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张浩、田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百度百科,“宣传”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93752.html?wtp=tt

刘建明:《宣传原理与新闻宣传的特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论集》编辑组编《新闻学论集》第1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

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E.B.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4页。

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2页。

韩松、黄燕:《勿忘“软实力”系列文章之二:国家战略新落点》,《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3月12日。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2页。

转引自葛慎平等主编:《金桥新篇——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50年纪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明恩溥:《今日之美国与中国》,转引自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

维克多?埃尔著,康新文、晓文译:《文化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8页。

辛灿主编:《西方政界要人谈和平演变》,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辛灿主编:《西方政界要人谈和平演变》,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9页。

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研究室:《对外宣传工作论文集》,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研究室:《对外宣传工作论文集》,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曾建徽:《浅谈对外宣传》,刘洪潮主编:《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见《环球时报》2005年3月11日。这项调查是BBC国际台委托全球舆论调查公司和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国际政策态度项目联合进行的。被调查的22个国家覆盖五大洲,分别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智利、阿根廷、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土耳其、黎巴嫩、印度、菲律宾、印尼、日本、韩国。调查从2004年11月到2005年1月,通过面访、电话访问的形式,访问了22953个典型样本,在各国调查的抽样误差从2%至4%不等。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编:《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概览:1949-1991》,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

谢良鸿:《向世界说明中国 让中国走向世界——新中国外宣事业五十年》,《新闻战线》,1999年第10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编:《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概览:1949-1991》,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张长明:《全面构筑电视外宣新格局》,《电视研究》,2008年第1期。

《十六大以来我国外宣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综述》,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1/21/content_7465933.htm

谭震、雷向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2005年全国外宣工作会议大印象》,《对外大传播》,2005年第8期。

《“中华情——全球华语原创歌曲大型演唱会”简介》,央视国际网,2006年09月12日,http://www.cctv.com/performance/special/C16437/20060912/101909.shtml

赵启正:《谈外宣的几个问题》,《对外大传播》,1998年第7期。

新华社新闻所编:《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