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辑华服

矮领子布旗袍

<<上一页

小裁缝的手艺无法满足张爱玲的服装瘾,她只能亲手制作服装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在香港读书时,连连得了几个奖学金,省下点钱,便自选衣料,自己设计。这件衣服她弟弟张子静曾见过,是一件矮领子布旗袍,大红底子,上面印着一朵一朵蓝的白的大花,穿的时候要像套汗衫一样钻进去,两边没有纽扣,领子下还打着一个结,袖子短到肩膀,长度只及膝盖。张子静问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样子,张爱玲笑道:“我还嫌这样子不够特别呢!”

张爱玲因为打仗放弃读书从香港回来,张子静明显感觉到她变得很洋气,标志之一就是这件她亲手制作的矮领子布旗袍——说到底,在所有服装中,旗袍还是张爱玲的最爱。小的时候她就痴迷华服,仿佛天生如此——多半还是受家庭和母亲的影响,《对照记》里有她多张童年照片,每一张衣着都精致得体,色彩永远那么和谐,这背后若没有一位讲情调、有品位的大人,那是不可思议的。记得一张她坐在古铜色藤椅上的照片,面团似的,微微笑着,一身淡蓝色薄绸连衣裙,领口和袖口都一色纯白,白袜黑鞋,脸上有腮红,电影里小童星似的。后来她飞快长大,衣服更多,总是嫌

清朝时的旗袍

日子过得太快了,突然又长高了一大截,新做的外套不能穿,葱绿织锦的,一次也没上身,已经不能穿了,以后一想到那件衣服她就很伤心,认为是终身的遗憾。在张爱玲眼里,衣裳是有生命的,曾和自己肉体相连肌肤相亲,贴心贴肺,是另一个自己,情同姐妹——就像在香港拿奖学金做的那件矮领子旗袍,于她又怎么可能轻易遗忘?

她最爱的只能是旗袍,古典又现代,时尚又保守——在清朝的时候,旗袍主要用于宫廷,皇太后、皇后用明黄色朝袍,贵妃、妃用金黄色,到嫔就只能穿秋香色。领口、袖口、侧摆、下摆的镶滚花边有“十八镶”之称,发展到极致,可以连旗袍本来的面目都看不出,层层叠叠全都是镶滚——袖口内缀是可以拆换的华丽袖头,袖头还要镶滚繁密的花边,乍看上去似乎穿了好几件考究的衣裳。总之就是不择手段誓不罢休地把面子撑足,而人体曲线则全然不顾。张爱玲说:“在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失踪的美女在张爱玲时代又找回来了,从政治层面到服装层面,中国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旗袍褪去了服装制度的假皮,镶滚简单了,色泽也淡雅起来。刚刚摆脱封建的中国女性,在沉睡了三百年以后猛然清醒,细腰曼妙曲线玲珑,一如风吹依依杨柳雨湿灼灼桃花——于是我们看到,张爱玲、阮玲玉们身着旗袍蝴蝶般翩翩淡入老上海浮华风情,背景音乐应该就是周璇的《何日君再来》。

张爱玲有很多旗袍,购买的自制的,高领子的矮领子的,紧身的直筒的——她名字中间有一个爱字,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张爱玲的爱就是对文字的爱,对旗袍的爱。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