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法国记游

一个人的巴黎

<<上一页

一个人的旅行开始了。一早,在地铁站里买了一周可以无数次任意乘坐的橙卡,此后,独自的巴黎游开始了。我向来不太喜欢做事计划周全,但这次在巴黎,在有限的时间内,计划多少是必需的。前一日,翻阅着旅行手册,决定了当日的游览项目为“马莱区徒步”,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区域中有毕加索美术馆。当年,我曾阅读到这样的故事:三毛小时候看到毕加索作品后,迫不及待地等着长大后要嫁给这位画家,后来长大了,明白了这位旷世艺术大师已然离去,伤心不已。因此,在我后来的画册阅览经历以及美术教育中,毕加索占了很重要的一个位置。把马莱区安排为我独自旅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另外的原因在于,我从手册上得知,那是一个充满愉快气氛的区域,在狭小的中世纪街道里,有着十七世纪的房子、迷人的小店、拱廊和酒吧。

或许是受到前一晚的电影《巴黎我爱你》的影响,我一直不敢和路上的行人有任何眼神的交流。早晨7:50从住所出发,经地铁到达巴士底车站后,天刚蒙蒙亮,巴士底广场上的纪念柱在镜头中只是逆光下的黑影。很多作品中的巴士底狱,已经消失在历史中,只是旧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包括争议很大的巴士底歌剧院。

方向感很弱的我,捧着地图,不断走错路,折回,折回,绕了许多弯子。好在,拿着橙卡的我丝毫不畏惧迷路,信心十足地走在恍惚如中世纪岁月的街道中。而且,迷路的好处在于,不经意间会发现计划外的景致:街头的艺术小店个性飞扬,连巧克力手工制作店的橱窗都让我着迷。沿着孚日广场,我走过了雨果纪念馆,最后终于到达毕加索美术馆。

法国终究是一个启发灵感的地方,虽然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1881-1973),但是他成年后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法国度过的。我用相机记录了许多作品,走在各幅作品前,除了惊异,就是感叹艺术家的天真纯然,确信他有着一双没有被规矩束缚和蒙尘的眼睛。反观自己,觉得已然被滚滚红尘淹没,唯一可能的就是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中找到缝隙,让灵魂重新洗个澡。对此,毕加索给了我许多启示。无论是在雕塑、绘画,还是其他形式的作品中,那些线条的张力都在强调着独特和个性。渗透在毕加索骨子里的才华,从每一件作品中飞出来。

一个人的漫步,虽然孤独,但是很随意,按图索骥地走在那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中,时间也发生了变形。巴黎,记忆中的、想象里的、阅读过程的、梦想终点的,都消融在了许许多多的瞬间。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