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英国记游

散念

<<上一页

在非母语的环境下,买东西总是不尽如人意。我们去了离古堡大约二十分钟车程的ASDA超市,看到了价格合适的产品,省却了挑剔的提问,直接刷卡买下了。鬼使神差地,忽然想到看看这个日本牌子的相机是否会出现“Made in China”,极为讽刺的是,这几个字出现了。千里迢迢而来,依然买了中国货回去,哈哈!在回古堡的路上,美国老太太问及我们购买了什么,我俩居然忘掉了爱国文化教育,充分而诚实地表达了买到中国制造产品的失望和担忧。这样反讽的表现,是我表达情绪后才忽然意识到的。看来,全世界都离不开便宜的中国货,可是连中国人也担忧国货的品质,这反映了严重而又严肃的问题。买价廉物美的东西是人人的心愿,可是,当品质成为首选要素时,中国货却陷入了尴尬的位置,而且这种认知,居然也成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下午,在伊斯特本(Eastbourne)的购物区,居然看到了许多价格低廉到难以置信的东西,大脑里的第一反应就是“Made in China”,决定买东西时,甚至要查验标签,希望不出现那几个字。矛盾的消费,矛盾的心态。在这样一个海滨旅游城市,饮食消费一路走高,我们对此的解释是,这是中国货渗透不进的产品区域。饿一顿饭,居然可以消费饰品、服装,这样的等价,女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放弃饮食,虐待肠胃。

作为女性的我更偏好形而上的感受,行走在乡间田野,看缤纷纯然的小花遍布乡村,蜿蜒的小路指向远方层次不一的原野,内心就会涌上莫名的快乐和满足。那个时刻,所有品牌能带来的感官快乐,似乎都悄然隐退。哪怕有热衷旅游咨询的人士提供某处某地的胜景,告知不到何处枉来某地,我也会心生倦意。景色原本就是落在心里的那点感应,非常个人,不关乎社会人的信息需要和面子问题,很多必到之地,在于我,都是可以免去的。

跟着自己感觉走的我们,有时又不得不陷入某种无奈的被动。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要有信息传播的载体存在,转瞬的感动和赞叹,没有客观的评判准则,没有人拿来将它们落笔化实,就会像孤魂野鬼一般飘荡在无形中。同时,感喟如若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也会随着记忆和生命同时老去甚至消亡。诗人在寂寞中,依然要吟诵,为着那些不知是谁的听众或读者。

这样想来,名胜古迹还是要落在行程和计划的实处,只要撇去那份僵化刻板的心情就好。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