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英国记游

在环球剧院做一回站客

<<上一页

下午,脚步蹒跚,脚力疲软,来到伦敦的环球剧院,亲身体验早年平民站在台前看莎士比亚戏剧的感受。环球剧场让我的想象和现实毫无差距,站在剧场中,因为疲劳,我趴在舞台边缘,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们》。

舞台是环形露天的,三层看客,底楼座位票15-20英镑一位,顶楼座位票12英镑,二楼的包厢十分昂贵,我们站在演员身边,环绕圆形舞台,票价最低,仅5英镑。我一直疑惑不解,如果碰到下雨,观者和演员如何继续?

17世纪的舞台,经过了重新修旧如旧,外观全然木结构,最顶上居然还仿旧地铺上稻草,很难想象这居然是1996年重建的。舞台顶部还有一个小窗,据说天使降临或人物想象天堂生活时,会有人透过天窗从天而降。更有趣的是,舞台的空间并不封闭,不时有演员走到中央的观众人群中,甚至也有疑似“戏托”的观众在关键时刻插上一两句感叹。

西方人看戏,发生情感共鸣的时刻太多,不时爆发笑声、掌声、感叹声,而且音量很大,好像全场第一个对表演和台词发生反应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这种互动,给演员很大的鼓励,事后,他说,这是一种善意的推动。谁想看到平静到没有反应的观众,我们不也是最害怕扔出去的话,抖出来的包袱,如石沉大海般毫无水花?

戏台搭建得相当古朴,看来是尽量真实反映莎士比亚时期的娱乐现场,演员们前台后台的活动,表演时毫无扩音设备,全靠自然人声,近三个小时下来,真令人佩服台词功底的深厚。剧场里禁止摄影,对此陌生到令我惊奇的场景,我真想偷偷越规。

喜剧的好处在于观众情绪高涨,不需要严肃沉思,锣鼓号角乐声起来,整个舞台和看台都热闹欢腾。我发现,站客的呼笑声最多,情感投入也最深,往往台前鼓掌欢呼后,座位上的人才开始他们那一波的反应。演员手舞足蹈时,趴在前面的我还要被台上腾起的灰尘呛上几口。福斯塔夫的身躯从眼前跑过时,抬头居然能看到他假扮老女人穿的衬裤。

每每稍有出彩的片断出来,呼声就更起劲了,其中还夹杂着音频不同的尖厉笑声,好像岔气了似的,不想笑的那一批人,也不得不放出声音来。

肢体动作的丰富让我看到了台后的艰辛,一招一式,却看似如此自然。难怪在谢幕时,大家的掌声此起彼伏,好久都不愿停下来。那个时刻,深刻理解亨利·詹姆斯当年如此执著于“author,author”(“作者,作者”)的呼喊,面对欢呼的观众,深深鞠躬,那个瞬间,该是如何的圆满自豪!听到掌声响起来,几乎是所有人追求的某种隐喻性境界,如果掌声热烈,连绵不断,或许其中的人,眼泪都会流下来。

人生需要掌声,无论观看还是被看的人,此次的掌声,可能是我此生听过最热烈持久的。作为观众,我期待下次更热情执著的掌声响起来,而作为演员,我明白这是人生难以抵达的成功,连伟大的作家都为之折腰,自己平平的戏剧创作,终将成为一生的胸中块垒。

那位莎士比亚先生呢?一定在舞台露天的苍穹里,泰然而闲适地观望着几百年绵延不绝的人间悲喜剧。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