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英国记游

沿“英国长城”一路向西

<<上一页

从纽卡斯尔车站出发,沿着哈德良长城一路汽车旅行。哈德良长城是这次英国之行最犹豫的一站。这处遗迹,证明了罗马帝国统治英国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也是英国境内规模最大的罗马遗迹,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可是,之前,每次说到哈德良,就联想起中国的长城,自然会添上一句:“它与中国长城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不过,既然到了英国,总要去看看。”真走到了据说保存最完整的要塞部分,我才明白,即便把期望放低再放低,还是觉得这座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完成的长城,确实粗糙了些。好在周围牧场绿野,不断看到英国本地游客在野地里徒步跋涉,权当户外出游,接接地气。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了解得不多,幸运的是,随车(AD122路,正好是哈德良长城开始修建的年份)的导游是位非常敬业的老人,他一路讲解,甚至纠正了旅行手册上的错误。原来,这段长达117公里的城墙,最初修建并非为了阻挡外族侵略,而是为了征收进出罗马城镇的人头税。老人讲得细致之极,路边的每处历史景观,都巨细介绍,包括当年罗马士兵的生活待遇,纽卡斯尔不再向世界提供它引以为豪的煤矿,自己都要从欧洲买煤了,以及华盛顿、尼克松、阿姆斯特朗、林顿·约翰逊等显赫的家族,最早也是从这片土地发源,火车之父斯蒂芬森是纽卡斯尔人的骄傲,以及blackmail(勒索)就是此地诞生的词汇,等等。

仔细观察,发现导游身边还备有自己制作的厚厚一本资料,麦克风也自备,很是专业。即便车上只有两三个人,他也毫不松懈,一直介绍。计算一下时间,从上午9点出发到下午1点返回,他几乎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我们中途下车,一小时后搭乘的还是同一辆车,他依然在那里热情地介绍。从他和别人的交谈中得知,他每周随车做一次导游,完全是兼职。

哈德良长城成了某种背景,我的注意力被几日来不断感受到的敬业精神所吸引。在英国,白发苍苍的职业人士很多,他们丝毫没有人之老矣的垂暮低沉,如赫斯蒙梭堡的几位幽默风趣的老司机,尼斯湖之旅的司机兼导游,湖边游船公司的银发职员,博物馆的服务人员,还有很多类似的老年从业人员,他们热爱自己或许平凡的职业,对任何客户不卑不亢。原来,自尊能让人如此优雅高贵地年长,丝毫不像我平日生活中见到的老人,那种大势已去的松懈和颓然,明明就写在脸上,烙刻在所有表情和举动中。

自由平等从来就体现在最平凡的细节中,口号是喊不来的。或许我在英国时日不长,无法深入了解表层现象之下的真相,可是,许多细节和社会交往中,我看到了至少是仪式上的人人平等,甚至,这里的弱势群体能得到更多的关怀。公共交通上,优先座位从来是空着的,城市公共设施中,残障人士、老人小孩都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果这些表面工程能够一一做到,我觉得浅层底下一定会有更宽厚人性的支撑(水静流深Still water runs deep),这些温馨的细节,相信不是喊喊口号,表层的美丽泡沫。

老导游和我们谈到了中国上海的迅猛发展,问我们是否觉得光荣,我们摇头,说那里空气污浊、环境肮脏、交通拥挤、噪音烦人,让人们无法贴近自然。老人用了一个很好的词cycle(循环),让人心悦诚服。诚然,人类总是不断在前进中、抛却往昔中,发现退回去的必然。

下午,在纽卡斯尔街头走,心情沉重无比,这个工业城市不可避免地显现出脏、乱、黯淡的特征。可是,他的一句话,忽然让我心情顿时矛盾,“为了英国其他地区的美好,必然有类似的工业城市为此付出人居环境的代价”。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们,习惯于挑剔,忘记了,许多脏乱而没有景观魅力的城市,正是为了全局发展,因为自身的优势定位,牺牲了清新可人、秀美宁静。习惯于批判挑刺的人们,在拥有安静干净的生活时,一定要自省,幸福并非天赐,天底下没有真正的孤岛。

明白了这一点,方有了全盘思维。傍晚到达美丽湖区,在凯西克(Keswick)小镇的宁静街道上漫步时,意识到不识愁滋味的人,并非少年。浪漫主义诗歌的诞生,不能抽离了全局语境。这条绵长的反应链,“出尘脱俗”原来只是一叶障目。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