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英国记游

巴思即景

<<上一页

这一天的游程安排非常紧凑,然而忙碌奔波中收获丰富。此刻,我在随笔记录中,依然觉得当日的体验深刻隽永,只得不断回味。

上午9时左右,我乘坐火车去巴思。巴思位于埃克赛特与伦敦之间,本来在埃克赛特的几日,就可成行。然而,两位同事游兴不足。因此,我独自从伦敦前往。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作家奥斯汀在巴思居住了五年,完成了《诺桑觉寺》和《劝说》两部作品。她认为巴思喧闹,令自己不安。不过,当火车抵达该城时,从车站出来,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慑住了。远处的山坡高地上,坐落着古风浓郁的建筑,哥特式的教堂尖顶树立在其他房顶之上,埃文河从城市淌过。

在车站外的地图标识上,我欣然得知,全城的著名景点皆在步行三十五分钟范围内。沿路步行,我无须手执地图,因为小城中的路标十分清晰便捷。在此,我不想一一详述旅游信息,只想记下较为感性的印象。

巴思是不可错失的美丽小城,古迹遍布,不知为何,我觉得其中的中世纪风格与布拉格有些神似。鸥鸟落在桥墩桥柱上,丝毫不畏惧游人的相机镜头。哪怕很接近,鸟儿都泰然自若。我忽然在其中意识到了倏忽即逝的意义:如果太在意旁人的目光和看法,那自己就消融殆尽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其实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巴思全城皆可入景,无论是花园、民居、桥梁、教堂,很适合在当地居住一段时间,慢慢体会。古旧感是其一,环境地处山麓河道间,有起伏错落感,这是另一个主要原因。我常想,引发起奥斯汀写作灵感的,恐怕不仅是城中居民的交往和日常起居,也有当地多彩的风格。街上许多事物都在细节上富有艺术特色,如自行车篮筐中的鲜花、园林设计、卵石路、橱窗中的艺术品等,不令人感到有些微的无聊,总是期待转角会有新的惊喜。

下午返回伦敦,去前一次错过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真是感叹时间太少,展品太多,总觉得应该还有下一次。这次到伦敦,看到许多博物馆都免费开放,实在是游客的幸福。知识,到了下午,脚步明显迟缓沉重,精神也萎靡了许多。我感叹于艺术品密集展现对于感官的刺激,同时也领悟:即使人生在世拥有或收集再多,能真正拥有的,恐怕只有影子般的时光。流沙似的岁月,如何珍惜,并非物质拥有就能解决的。多少人感叹“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能带走一片云彩是人生的常态,只能感恩这短短的一生,好好爱,好好活吧。

博物馆外有一个巨大的水池,孩子们正在欢快地嬉戏游水,在近傍晚的阳光下,童年的记忆似乎再现,纯真无忧的感受也回来了。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