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民国最潮最有范儿的明星徐来

1

九月的时节,下了一场夜雨。到清晨的时候,就雨过天晴了。

朝阳照耀着上海滩的林林建筑,以及刚刚睡醒的街道、树木与行人。

有人说,一年之中,上海滩九月的黎明,其实是最美丽的。

漂泊到上海滩的异乡文人们,也常常会忍不住文思泉涌。

那已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了。

有一个叫胡考的男人,当时已是出了名的漫画家。这人当年在为出版书做封面设计时,活计的漂亮,即便是放到现代,仍然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讲闲话。

胡考在上海滩九月的晨曦中,踱到前面的庭院去看自种的菊花。绿叶上盈盈欲坠的露水,令他觉得颇有生趣。枝梗上牵着的蜘蛛网,经雨后破了,只剩下一部分。残存蜘蛛网上挂着的露珠,在光线下恰似一串串用线连起来的白珠子,这令胡考觉得非常有趣。

也使他文思倏然一动。

胡考返回到屋子里,疾笔勾勒出了一组名为《大出风头》的人物肖像漫画。

漫画中,胡考将当年上海滩走红的领袖、政要、武将、艺人、体育明星

徐来

匠心独具地组合在一起,立意确是大胆。

但是,令我解颐的,却是胡考加在图下的文字简明的注解。

例如:“戴大帽子做开路神的是林森;握大拳的是蒋介石;抬孙中山的是汪精卫、孙科;大腹的是孔祥熙;体健如牛的是宋子文;穿野球衣的是张学良;长头颈的是蔡廷锴;中西合穿的是吴铁城;靠笔吃饭的是于右任;大刀杀敌的是宋哲元;卖拳头的是褚民谊;飞行壮士孙桐岗;男女不分的是梅兰芳;电影皇后胡蝶;甜姐儿是黎莉莉;野猫是王人美;标准美人是徐来;骚形怪状的是阮玲玉;美人鱼杨秀琼;矮脚雌虎钱行素;抗空壳子的是刘继群、韩兰根。”

其中,在胡考注释中勾勒过的“标准美人”徐来,“甜姐儿”黎莉莉,“野猫”王人美,都是要在本书中出现的人物。

2

说起来,徐来算得上是一位既美丽又古怪精灵的上海滩女郎,她曾经跟一文一武的两位湖南籍伟丈夫,结下了很深的因缘。

文弱才子名叫黎锦晖,在中国当代享有“流行音乐之父”的美誉。年轻时的徐来,恋上了这个才子,因此这黎锦晖便做了她第一任丈夫。

乱世的才子,风流总是容易被雨打风吹去。

后来,徐来的身边又有了一个风流倜傥的玩枪人。这人便是民国

年轻的黎锦晖

时,声威显赫的军界重要人物唐生智的四弟唐生明了。

唐生明年轻时,人的风流那是无话可说的。人的漂亮,就恰似一位颀颀然而行的白面细肉的书生。嘴巴子又会讲令年轻女子心欢的好话,也舍得花钱。

渐渐地,徐来这一枝嫣然的红杏,便移情到了唐生明的身上。唐生明后来便顺势成了徐来的第二任丈夫。

标致风流的唐生明在天下无事时,虽然不免富家子弟的纨绔习气,会流连于通衢越巷、笙箫歌乐的红粉阵中乐不知返,但国难当头之际,唐生明却仍不失为一条血性汉子。唐生明在抗日战争进入到胶着化的艰苦时分,奉民国政府的最高密令,携爱妻徐来打入汪伪政权的高层,成为民国战争史上军衔最高的间谍。

因此,后来有人谈起徐来、黎锦晖、唐生明的情感三角关系,就会不无感喟地讲:呀,一个上海女子与两位优雅的湖南男子的爱情纠葛故事呢。先是黎锦晖成就了一个灰姑娘徐来。后来白天鹅般的徐来,又成就了浪荡公子唐生明的一番功业。

3

按这样说来,徐来的眼角眉梢都称得上是风韵无限了。

可是,后来,我在查询徐来的早年生活资料时,却令人吃惊地遭遇了缺失的尴尬。当代喜欢八卦的文史专家,对于徐来的早年个人生活史,均采取了淡然的态度。因此,关于上海姑娘徐来,在未成名时的可信资料是:

徐来,未成名前的名字叫徐洁凤。1909年,出生在上海的一条小弄堂中。她的祖籍原来是浙江绍兴。后来,上海开埠,大约在祖父辈随着大股的同乡来到了上海滩。

初到上海的徐来父亲,起先人穷钱悭,所以,只能够在上海南市的老城厢开一家小的量具店(秤店)。徐父的血脉中虽然秉承了绍兴人精打细算兼勤劳的本色,但一家小小量具店的生息毕竟有限,徐来一家最初的家境并不宽裕,有时还会陷于家无隔夜之粮的窘境。

所以徐父,无力将徐来送入学校接受新式的教育。

徐来这女孩子自幼即很倔强,也很懂事。在13岁不到的年纪,乃主动提出,去闸北的一家英商蛋厂做童工,赚一点微薄的钱,以补贴捉襟见肘的家用。

4

行文至此,我必须闲笔荡开,讲一点大上海的老掌故了。

我们今天看上海地区的位置,它在太平洋的西岸,长江三角洲的最前缘。它的外面是天高地阔、碧水无边的东海、杭州湾。长江恰好在上海的眉眼之处接入大海。上海在中国南北绵延数千里、仿佛一位曲线婀娜的青春少女的海岸线中,正处于风流无限、惹人遐思的小小脐窝位置,地理的位置十分优越,天生就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然而,在上海有史的数千年间,虽说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有吴、越两国的豪强在此争雄。但是,由于它的运势尚未形成,上海先前,也只不过是黄浦江边一个墙矮屋浅、蒲柳春秋的小渔村罢了。

历史进入到宋末元初年间,上海上游的松江诸港口,渐次为堆积的淤泥所阻塞。海上行船便改在现今上海南市老城厢一带泊岸了。这是日后上海商业大流通的一个雏形。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伊始,元政府在徐来一家生活着的老城厢地区,设置上海县。兴建了一系列青黛崭新的县署、衙门、校场、兵防、仓廒、海关、海防道署治等建筑群。

这是上海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以后元、明、清三代,上海县的贸易渐渐隆名于世间。

上海的县城,自元朝建制至明朝的早中期,基本上是不设城防的。进入明朝嘉靖年间,一段时间海上的倭寇骚扰得十分厉害。为了保护工商贸易的繁荣发展,明政府方在过去上海的南市一带筑构起了坚固的环城墙。城墙内,黑瓦白墙、接瓦连椽而成精密图案的建筑群,为“城”。城墙外,滩声长流、笑语人声的万家灯火之处便是“厢”。这便是上海老城厢的由来了。

考据徐来一家当年生活过的上海南市老城厢,其地理位置大约不过相当于现今黄浦区中华路与人民路(俗称环城圆路)两条互相连接的柏油马路范围内。

我这样讲,没有去过上海的外地人可能仍然是一头雾水。

可是,读过地理书的人,上海的老城隍庙、豫园、文庙等一些鼎鼎大名的古迹胜地,总应该听说过吧?从前的老上海有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话:“不白相城隍庙,等于没到过上海”。其实,老城隍庙、豫园、文庙等名胜,都大致在南市老城厢的范围。

当然,南市老城厢的曼妙迷离,并不仅及于此。

后来,号称远东第一大国际化都市的上海滩,也是从南市老城厢那不足9平方公里的小小地面上拔地而起的。

上海的发展,是先有南市的老城厢,然后才在上海县城以北,以及后来的十六铺附近地面,先后出现了英租界和法租界。因此,清末民初的上海,便延伸出现了“南、北市”的称呼。

英法租界的地方,民间习惯称之为“北市”,十六铺以南的老城厢则为“南市”。现今南市老城厢的说法,掌故于此。期间,随着殖民租界的发展,北市的面貌日益显出了繁华,昔日夜夜笙歌、脂粉飘香的南市老城厢发展的脚步竟悄然地慢了下来。北市的上海外滩租界,后来有了万国建筑博览的历史沉淀。

若干年之后,上海外滩所风行的具有浓郁殖民色彩的狐步舞,使上海这一座远东最大的都市有了醉生梦死的感觉。

这很容易就令人联想到了,过去植着整齐法国梧桐树的上海外滩的精致街面,穿着一身月白色软绸缎旗袍、丰乳肥臀的欢场女子,在晨曦中慢慢地走着回家。那光线下牵扯的身影,令人绝望地升腾起了一种一意孤行的、破碎残缺的凄绝之感。

总之,从1843年的“五口通商”上海开埠,至1949年一个颓废时代被划上休止符,都只不过是十里洋场大上海的纸醉金迷、畸形发展的一个时期。

5

却说徐来的祖籍是绍兴,即现今上海人讲的“大宁波上海佬”,囊括了宁波府城所属的鄞县、镇海诸县,以及从绍兴、余姚、宁海等处流入上海的百业众生。徐来的父亲除了承袭了绍兴师爷们精打细算的生意头脑,应该也具有宁波绍兴一带的商人汇细涓为渠流的艰苦赚钱的本事。因为过去的中国商场上,一向流行有“无宁绍,不成市”的讲法。

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初,上海即汇集了近40万之众的宁波绍兴籍人口。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工商业的大鳄近两千人,大宁波籍人士几占四分之一。“大宁波帮”的势力如日中天,诸如叶澄衷、朱葆三、黄楚九、项松茂、虞洽卿等绍兴宁波籍名人的声威,在上海滩如雷贯耳。

徐父的一生,虽然做不来黄楚九、虞洽卿那般的大事业,但是,他的门槛精、吃得苦却也是与生俱来的。

明清时期,上海南市老城厢的城市格局,与从前苏州简静的乡镇结构相仿。

城内也是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河浜水汊。大者可供轻舟驶过,小者也便于城市居民的日常洗刷。蛛网密织的城市巷陌弄道,则是曲折而又狭窄的。行人徜徉其间,或者古趣盎然,却颇不利于工商发达的上海县城之货物吞吐。

辛亥革命后,进入了民国时期。地方的有力人士,始在当地影响力甚大的《申报》上撰文鼓吹:

“上海县城本极狭小,而城外既为通商码头,则凡至上海者必欲至城中观玩,故行人极多。如大小东门及东街虹桥、新老北门之直街、旧校场、四牌楼等处,多系石板铺地,而多人践踏,光滑非常,稍值阴雨,行人辄多倾跌。河道则尤属污浊,虽有潮来,一为洗涤,而旧染未出,新垢又倾,潮水之涤荡不如居人倾入之速,以故城中之水不但不能入口而且不堪适用。”

这促成了城市舆论中,关于“饮城河中水,易生疾病”观念的形成。

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市政厅的城濠事务所,正式开工拆城、填濠。不久,即修筑成了今天的人民路、中华路。至民国三年,负责南市老城厢城市改造的上海总工程局,颇有几分矜持地向市民宣称:“许多河道已填平,筑起了宽阔的马路。此外,还实施了大规模的排水工程,早先秽气四溢的小街陋巷正在消失。”

徐来父亲打理着的那一间小小的量具店,仍是这项城市改造工程的得益者。

从前,徐父的一间小量具店,促仄于卑陋的深巷中,生意清淡到门可罗雀。现在,大马路拓宽了,外面的一些利货絮烦的店家被拆迁,徐父的店铺一下子临对了人马嘈杂的通衢大道。

徐父抓住了这命运赐给自己的难得商机。他收缀起卖秤的生意。转而从事各色时鲜行货的转运买卖,营生陡然间比从前有了很大的起色。徐家由此脱贫致富。渐渐地,竟然也就步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经济上打了一个漂亮翻身仗的徐父,同时也接受了上海滩上西洋文化的影响,脑子中也就没有了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经济宽绰后的徐父,想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膝下的男女子嗣,统统送进了民国的新式学堂中去接受一种新式的教育。

时年15岁的徐来,入读的一间女校,是当年宁波绍兴籍商家集资兴建的一所名校。所谓的名校,最主要的,就是要讲排场、讲资历、讲家庭的背景。入学后的徐来,在那里渐渐地接受了一种风雅、颓废、却颇讲情致的旧上海“洋泾浜贵族文化”的熏染。

成年后的徐来,游刃有余地应酬于珠围翠绕、笙歌聒耳的上海十里洋场。她行路时,螓首略微地抬起,却是习惯性的优雅前扬的。她柔媚如烟的一双美目,睇人睇物,光线也是直行平视的。

后来徐来在交际场合的神情自若,衣色穿着得体,步态饶有韵致,即便是最讲究生活品位的上海滩名媛淑女,也曾暗自羡慕。这自然得益于徐来早年在上海的宁波女校学习时那种贵族风尚的浸染。

6

由于徐来入学启蒙的年龄偏大,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年龄。入读女校后,徐来对于文化功课,一直未激发出热忱,所以,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差强人意的。

徐来的文化课教师们,也一直未把这位鹤立于小女生之中的青春期女子视为读书的种子。

当时,上海的宁波女校中,正试行着从西方舶来的女子形体舞蹈课程。徐来在这样的女子塑身课程中,伊始接触到了现代式的西方舞蹈课程。

民国最潮最有范儿的明星徐来0

0夜上海往事

徐来因此竟喜欢上了舞姿流畅的西方歌舞。这对于徐来此后的一生,影响是深远的。

后来,徐来回想自己在上海的宁波女校的求学过程。她讲,对于自己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情。

一件是宁波籍女孩暴强的优越感。

我们知道,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对于地域宗亲特别敏感的国度。这一点,在过去的上海人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只要是上海人,就似乎象征了一种特别的身份与地位。过去上海人的观念中,又似乎只有浦西是正宗的城市人。浦西一过,其余的人等都是乡下人。所以,过去上海人开口的一句口头禅是“阿拉上海人”,又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发狠说法。

从前上海人的组成中多为宁波绍兴籍的人口,因为他们的祖辈就是生性喜欢漂流的族群,所以,宁波绍兴籍人士的胆力,似乎就要比一般的上海人大一点点,具有冒险的精神。多数宁波绍兴籍的上海人士颇具一种不肯吃亏,也不大吃得人家闷亏的性格。他们像一只敏捷的猎豹,将力量寓于一种平和的沉默之中。这恰恰是一般上海人欣赏的标准性格。

过去多数的上海民众觉得:从无锡迁来的上海人不显山不露水的,门面也总是弄得清清爽爽的,那样的平静,犹如一只平卧着的猎狗,绵里藏针。地道的本地人也叫本帮人,由于上海是从一个很小的渔村发迹而来的,本帮人的性格具有绵羊般的平实,北京人喜欢笑话上海人的做派是饭只有浅浅的一小碗,菜也是一小碟接着一小碟往外端,这正是谨慎节俭本帮人惯犯的气派。

上海人偶尔也会讲一个冷笑话。他们讲:如果有一次,你在上海繁华街道的拐角处,看到一位拿着理发刀的上海人对着电线杆小便。喔,你可千万不要误以为他在跟小狗狗一样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因为他是真的尿急了。“伊是苏北人”。过去,苏北人赤手空拳到上海来打天下,倚仗的只有“三把刀”:烹调用的切菜刀、澡堂用的修脚刀、理发用的剃头刀。都是伺候人的低技术含量的体力活计。过去上海人这样讲苏北来的劳苦大众应该有一点的阴损。

所以,徐来的虚荣心在那样的社会氛围中,又在一大帮宁波绍兴籍小女生唧唧喳喳的明争暗斗中,一点点地培养起来了。

徐来印象中最鲜明的另一件事情是,当时的报刊媒体对于西方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的大肆渲染。

这个时期,对于生活于上海的百业大众,现实生活中的感官冲击,真可谓令人眼花缭乱。从西方舶来的洋香烟、法式香水、咖啡、爵士乐,以及美国的好莱坞影片正强烈地刺激着上海人脆弱的神经。从弄堂里走出的、故意把胸乳弄得高耸穿高衩旗袍隐隐约约露出嫩白美腿的新女性们,也迅速地吸引了上海老少爷们的眼球。上海外滩的西式建筑群挺然并矗,间或也有穷悭无以谋生的穷苦百姓无声无息地跳进了黄浦江。

这个时段,上海的娱乐业,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快速发展的轨道。电影业,除了舶来的好莱坞大片,中国本土的电影也在迅速地崛起。像二十年代早期风云一时的女明星殷明珠、张织云、杨耐梅、林楚楚等,她们似梦似醒的笑容,美轮美奂的时尚服装,仿佛一场迅猛的海啸来袭,强烈地冲击着所有心怀梦想的女孩子的芳心。

那似乎也是一场渗透到时尚、性感以及商品物恋等隐私领域的女性生活的革命。

当时,上海的报刊,除了《申报》、《新闻报》、《晨报》、《大公报》等,一批颇具影响的中文媒体勃勃而起;舶来的外国媒体,像《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中法新汇报》、《同文沪报》等一些报纸亦颇是活跃。各路媒体为了争取年轻知性的女读者群,便会在版面的安排上刊出这样的一些新闻:《一个小姑娘,花上八英镑,可以买个前程真辉煌》、《纱厂女工逃出去,摇身一变成舞厅皇后》……

这似乎是一个旧上海全民娱乐至死的糜烂时代。

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徐来一颗刚刚进入到青春期的、少女敏感的心,整天兴奋到“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

7

如此,就进入到了大上海九月的清秋季节。

南市老城厢百姓人家爬满苔藓的墙脚,开出了淡淡白色的无名小花。

夜气渐次地转入清凉。

这时节,倘若早起到黄浦江边散步,水边的草,散落生长的灌木树叶,都渐渐地泛上了一层淡黄的秋色。水鸟从宽阔的黄浦江面掠过,倏地冲向高处,在天际鸣叫。这时候,大上海的街道巷陌间,也可能弥漫起了一层薄薄的仿佛象牙白般的轻雾……

徐来在这种季节,长发披肩。由于她已经进入了女子的一种胸乳的发育时期,所以也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一个十六七岁纯净的女子,真的很容易把男人们招惹到心旌骀荡、魂不守舍呵。何况徐来的人品,天生就具有一种高贵、幽禁的气质。

像徐来那样一位处于脆弱敏感生长期的青嫩女子,也会为一阵莫名心悸的春思所逼迫,常常失眠。

在徐来所有的青春期遐想中,她梦见得最多的,是自己一夜醒来就变成了一笑万人迷的当红女明星。当然,在似梦非梦的睡眠中,她也有过在江风牵动一天星月的时分,梦见了自己与一位绝美到令人心颤的少年款款交欢。

这也是生命的一种水到渠成。

其实,在这个时候,徐来命相中注定了的那一位兄长、恩师,以及她的第一任夫君黎锦晖先生,早已经到了上海滩。他的文艺事业,也在徐徐地铺展之中。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