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指周围。逻辑方圆,即逻辑周围,引申的意思是以逻辑为中心。奎因认为,逻辑处于人类知识整体的核心。按照这个说法,这个知识整体也可以是逻辑的“方圆”。我所探讨的东西,不是人类知识的整体,只涉及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语言、思维,以及一些具体的逻辑问题和哲学问题。“逻辑方圆”,意味着围绕逻辑来谈论这些东西。因此在我的研究和讨论中,逻辑处于核心的地位。
多年以来,我一直主张在我国高校哲学系开设现代逻辑的课程,用它取代传统逻辑的教学。我还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逻辑观。我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什么是逻辑,目的是想说明,虽然亚里士多德属于过去,尽管亚里士多德逻辑属于传统逻辑,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逻辑观,逻辑这门科学是不可能由他建立起来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必然地得出”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推理的有效性”或“有效推理”,意思大体上是一样的。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这种意义上,现代逻辑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脉相承。
我谈论“必然地得出”,并不是要回到亚里士多德。我希望人们看到,“必然地得出”这一思想非常了不起,逻辑就是围绕着它建立起来的,并且也是沿着它才得到发展。但是传统逻辑对这一点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为其中一些内容与“必然地得出”这一思想相符,也有一些内容并不符合这一思想。我希望人们看到,通过现代逻辑的学习,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逻辑观,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逻辑,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在传统逻辑中,哪些内容是逻辑,哪些内容不是逻辑,以及为什么。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应该是基本的,也应该是自然的。因为,它围绕着逻辑的观念,而且符合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观。
谈论逻辑观,避免不了讨论什么是逻辑,什么不是逻辑。逻辑之所以可以这样谈,乃是因为它是一个学科,是一门科学。在我看来,学科是学术乃至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一门学科的形成需要有一些基本条件:它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要有独特的研究方法,要形成自身的理论成果。这些基本条件可以帮助它与其他学科相区别,也可以使它自身的东西得到传承。最为重要的是,它们可以促进它自身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正是围绕着这些条件,形成了一个学科的基本观念。什么是逻辑,要看它研究的是什么,怎样研究,形成一些什么样的理论成果。而且,这些东西是公认的,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一个人想怎样认为就可以怎样认为,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的。
谈论逻辑观有两个好处。一个在逻辑学界内部。具体地说,谈论逻辑观可以从根本上说清楚一些问题。国内一些教逻辑的人不喜欢我这样的谈论,他们批评我是“小逻辑观”。与此相对,他们自称是“大逻辑观”,这样他们谈论的逻辑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因而他们也可以谈论更多的东西。与这样的逻辑观相应,逻辑学界总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热衷于“非形式逻辑”,主张“批判性思维”,谈论各种各样的“转向”等等。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关注点是在“非”、“思维”和“转向”上。因此这些东西的实质是关注逻辑以外的东西。而且,这些现象所涉及的问题的讨论,不涉及具体的逻辑理论和方法,而只是一些观念上的东西。作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我认为研究什么都可以。但是在逻辑领域中,把这样一些东西作为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来谈论,作为逻辑的发展方向来主张,是非常错误的。探讨这样的问题,无论是论述它们的合理性,还是批评它们有问题,都离不开逻辑观。简言之,问题虽然各种各样,根子却在逻辑观。
另一个好处是对逻辑学界以外。限于知识结构,我的研究和讨论主要是对哲学界。简单地说,谈论逻辑观可以帮助我们从学科的意义上理解逻辑分析。这也是我近年来一直主张的一个观点。人们总说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分析。什么是逻辑分析?由于逻辑这个词本身有歧义,因此正确地理解和认识逻辑,无疑有助于理解和认识什么是逻辑分析。这样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中的先验逻辑、思辨逻辑、辩证逻辑等概念,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逻辑分析与常识分析、思辨分析、概念分析等等区别开来。此外,这样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逻辑与现代逻辑对西方哲学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同影响,形成了什么样的不同结果,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逻辑与哲学有什么样的关系,逻辑在哲学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一句话,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
序* 几年前,中国政法大学现代逻辑研究所的王洪教授对我说,你提出的逻辑观影响很大;法学界的一些教授说: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逻辑了,王路说了,逻辑就是“必然地得出”。我说:这不是我说的,我可没有这两下子,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王洪教授说:人家不管,人家就说是你说的。看来,我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阐述,或者,我以亚里士多德的话对逻辑的说明,确实有一些影响。
其实,关键不在谁说的,而在于说的是什么,说得怎么样。
本书谈论的范围不限于逻辑,却都围绕着逻辑,与逻辑相关,以逻辑为核心。它们研究的是具体的问题,但是反映出自己对上述问题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希望它们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给大家一些启示,也欢迎大家对它们提出批评!
本书收集的是自己的一些论文。在编辑过程中,对一些文章做了一些技术性的处理,对一些重复的地方做了删改,使整体成为一本书的模样。
衷心感谢北京书生研究中心!多年来它一直资助我的学术研究,没有任何要求,不求任何回报。
衷心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田炜和王立刚同志!她(他)们对本书的出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且做了大量工作。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劳的同志!
作者
2009年3月于清华